看到科学网上议论东北大学的改革,即教师不再是铁饭碗,有些教师将被解聘。
解聘的教师总得有出口,不为这所学校所用,可以为那所学校所用。这就要求教师流动的顺畅。
有些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前途后,希望早日离开不利于自己的地方,或者说提前摆脱被解聘的危险。然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似乎不大可行。更多的情况是,你想要学校解聘的时候,它为你设置各种障碍;待老之将至,不想让学校解聘的时候,它可能要解聘你,或突然变得“大方”起来,你可以调走。
我要说的是,某些教师为什么完不成工作量,进而对学校失去信心,对学问失去信心,而面临被解聘的危险?
我这里放着一个戕害博士学术生命的事例。某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淘汰了一些暂时看来无市场前景的传统学科。说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是某博士在此无专业课可上,无本科生、无研究生。专事科研吧,因为是该校边缘薄弱的社会学科,国家级课题拿下来几乎不可能。可当这位博士提出调离的时候,这所学校又是要违约金、又是不让已有产权的住房正常交易,因着手续问题,这位博士只好放弃了急需他这个专业教师的几所学校。学校不想发展这一学科,博士呆在这里连基本工作量都难完成。可这所学校却硬要为流动设置障碍。这所学校的校长书记的头脑是不是转不过弯来:既然学科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什么教师流动不采取“有所卡有所不卡”的政策呢?
于是这位博士为了生活,在这里被迫“服务了几年”,虽然没有了“服务对象”(只能上一点与所学专业无关的一点公共选修课)。当然工作量难以满额,重要的是事业心也被消磨掉了。不过近几年这所学校开始为被撤销的专业的教师工作量发愁,特别是近两年开始变得“大方”起来,“你可以走了”。等到50岁左右才说让人家走,这不太缺德了吗?
面临解聘、面临半失业状态、面对心灵受压抑的状态,就要重谋出路,可在现今中国的高校,教师流动起来不知会有多少人事上的麻烦和生活上的困难。于是许多本有潜能的教师选择了“混日子”的态度。
改革没有配套措施,给人的感觉就是“叶公好龙”式的改革,或者是领导为了出风头。例如,某些学校教学改革,让学生入校后自选专业,这很好。这样专业可紧跟市场。但是你要考虑到学生必然会集中于某些热门专业、有些专业不被学生选择后教师的出路问题,这就是鼓励他们流动。还有,有些学校的改革措施在老师这方面实施起来很快捷,但轮到行政改革,让行政人员让出一部分教授岗位来,叫嚷了好几年也不见动静。所谓的撼教师易,撼行政难。
再说说一些学校的发展规划,美其名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有的情况下,成了某些领导掩盖过去错误的托词。“不想为”的那部分是曾经“乱为”以后失去发展的机会才不得不放弃的。理工大学对某些边缘社会学科,学校可以不投资,但不可乱折腾。如果当年给该学科教师自主权任其自我生存,它也不至于很快衰退。如果学校把学科自主权交给本学科的教师,不要动辄由党委下派学科外的行政人员来左右教师,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倒闭境地。
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再加上一句“不想为的地方不要乱为”。
相关链接
东北大学教师不再端“铁饭碗”
教师忠诚 教师任期 教师流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913-489648.html
上一篇:
谁说“土博士不如洋博士”?下一篇:
校园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