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理论创新的逻辑困惑与现实性孤立

已有 2796 次阅读 2020-6-2 09:3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希望出现理论创新,学界也总是把理论创新作为研究的目标方向。社会也要求学界有科学理论创新。

       但是,对于如何判断是否科学理论的创新则很少有深入的讨论或是研究。本博文谈这个问题。

       首先,科学理论创新是群体性持续研究的总结和归纳。主要的论文可能是很大的数量。我们主观上也是这样认识的。

       当一个完成后的科学理论创新以归纳性论文或是专著出版后,尤其是听权威说这是理论创新后,我们无论如何读,基本上是认同这就是理论创新(至于读懂还是读不懂,赞成还是反对那无关紧要),至少在逻辑上是没有发现明显缺陷的。

这个早期形成的对于科学理论创新的意识造成我们的潜意识。被这个潜意识支配,具体到个别作者的论文或是论著,我们总是希望它是那种优美论述的体现,也总是希望在字行里间发现权威论著的参考文献支持。

       潜意识的,以这种成熟的科学理论创新论著作为评判标准,再叠加上我们个人的主观意志,基本上发现不了、也判断不了那个论著是科学理论创新的论著。所以,总的感觉性结论是:本学科几乎没有科学理论创新。

       这是一个逻辑性的困惑:我们用逻辑封闭的严格标准作为判断单篇论著的科学创新性,然而,具有这种素性的论著是在创新完成后的总结性论著中的素性。

       所以,实质性的科学创新路径是:发现支离破碎的理论创新片段,逻辑性的发展,以演化进化的持续研究,最终汇入归纳的洪流而被再总结归纳为相对完整的科学理论创新。

       因此,科学创新理论的最终形成、确立、和得到认可是群体研究和持续努力的结果,因此具有显著的社会合作性、协同性、历史性。

       我们很容易识别论著中个别性理论观点或理论论述的创新性,但是更容易的是被我们所轻视或是或视,因为我们直观上看不出沿此路线的未来前景,并不认为这会走向科学理论创新。至少,在沿此路线试探性的走几步以后,一旦发现苦难,我们几乎是立刻放弃。

       总而言之,当我们以:逻辑封闭性、理论本身的完美性、实证或文献支持的充分性、权威人物的认可性、阅读上的优美感、与自身观点的共鸣性等等抽象的美学因素(具体到个人,一般是个别因素)来评价或判断的话,我们对于科学理论创新的期待几乎是必然失落的。

       就个体而言,假如他坚信自身的理论研究必然会汇入未来的理论创新洪流,那么:他个人的坚信与他人的评价就出现巨大的反差,那怕是他的老友也几乎会在潜意识支配下判断他的理论研究是无效的、或是错误的、或是没有前景的。

       这样,科学理论的片段创新者,如果他要推销他的理论创新观点,就必然的面对学术上的孤立。

       如果他不想被学界孤立,他就必须停止他对理论创新的推销。最好是几乎不谈及此类论题。

       对于他而言,逻辑性的困惑就非常尖锐了:宣传自身的理论创新被孤立化;为了不被孤立化而回避谈及自身的理论创新。

       我的看法是:是否理论创新只有在相关研究者也到达类似理论创新层次时才能做出判断,更经常的是在归纳、或是总结阶段的研究展开后才能判断。这可能是个漫长的时间段。

       总而言之,具体的科学理论创新的片段产生是个体科学研究者能做的,而把大量的理论创新片段归纳、总结为共识性的科学理论创新则是社会性的。因此,以完美的科学创新论著来评价的话,我们将看不到科学理论创新,我们看到的只是共识性理论。

       科学理论创新需要两个基本机制:1)个体性的科学理论创新片段;2)社会群体性的交流、归纳、及系统性的总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236052.html

上一篇:自信互信及信任感与学术交流
下一篇:期刊编辑有兴趣的论文与读者有兴趣的论文
收藏 IP: 123.54.71.*| 热度|

4 武夷山 王安良 周健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