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12 秒效应

已有 530 次阅读 2025-4-2 08: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个人再不专心,再无耐心,咬咬牙坚持 12秒总可以吧,所以时不时咬牙坚持 12 秒,会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最常见的是有人在每次吵架或情绪激动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话,刀刀见血。但很快就会后悔,那不是自己的本意。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的很有诗意: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 12 秒,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所以才会有专家说,激动时做两个深呼吸,接着再说话,便不会说出可能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话。当然,一个人有了足够的人生阅历,也会慢慢领悟,曾让自己情绪失控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甚至有点小可爱,但悔之晚矣。

“12 秒效应若善加利用,好处多多,随便举几个例子:

一、预防腿部肌肉萎缩

当某人出了超高层豪迈家门准备按下电梯键时不妨停下 12 秒,认真想一想,自己今天是否一定要开车才能外出?这个 12 秒,可能会使自己进了电梯习惯性地按下负一层,改变为正一层,很多时候,徒步就可以达到目的地。少开车多走路,腿部肌肉不萎缩,腹部脂肪不堆积。

二、疗愈手机依赖症

总是刷手机,担心自己成了手机控,颈椎腰椎不舒服黑眼圈似乎已经在抗议,那就把手机放在自己需要 12 秒才能拿到的地方,可以人格担保,每天刷手机的时长会出现下降曲线,至少也会如同一个时期股市 ,散户投进去的钱与满腔热情,只减少或缩水,不会增加。

三、万事开头不难

都说万事开头难,用 12 秒来开头就不难。一个宏大的伟业,放在谁的面前谁不动心?但也是谁见了都发怵,以为那是伟人的事,意志力超强人的事,自己根本办不到!好办,将伟业切割,无穷地切割,一直割到自己可以干上12 秒还有乐趣,那就会有下一个12 秒,不知不觉成了下一个1.2刻钟,下一个1.2小时, 又下一个N1.2小时,无穷尽也,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伟业成矣。万里长城,先搬一块砖。长城也不必都是万里,一个人若能不知不觉,高高兴兴、乐此不疲建起了十里长城,此生岂有憾乎。

……

实话实说,生活也不是心理学家情感专家的建议都能掌控的,在个别极端情形下,争吵、流泪、大喊、撕心裂肺与呆若木鸡目瞪口呆都是赤裸裸的,不必掩饰,也掩饰不了,具体什么样的情形,我就不说不举例子了,几位成年人没有经历过呢……,老中医有时也会说,有火就发,也是养肝。有人说的更具体,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性格内向的人生气总爱憋在心里,肝气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损伤是没有办法补救的,哭也可以把郁结之气宣泄掉,有时号啕大哭,也是养生。信不信也是由你。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是偷换概念,一码归一码,骡不是马,不可以混淆视听。

 过度宣传“12 秒效应的神奇,其实也是夺人眼球,乃标题党惯用之手法,不宜提倡。12秒是否足以让一个情绪激动者冷静下来,或者开启一个人了不起身份新征程,也是因人因事而异,不可一概而论。但受此启发,反其道而行之,尽量让有益身心健康的东西物件总出现在某人视线所及之处,让此物件来提醒你,诱惑你,也是一个好办法。

比如床头沙发边上各放上一本好书,门口鞋柜最醒目位置摆上双心仪的跑鞋,墙上最亮眼的是羽毛球拍,或乒乓球拍、篮球等等,休闲运动服挂在随手可及之处,车顶或后备车厢总有一部轻便公路山地自行车……

高档书柜与精装图书一般都会摆放在书桌办公桌背后,以凸显主人文化科学艺术品味,名人名家要出镜,此乃最佳拍摄位置,媒体人来拍或自拍皆如此。旧时有一个说法,如果某家书厨里的书码放的整整齐齐,这家人的子弟是不读书的,若书东倒西歪缺三落四且破损较多,这家人的子弟是真读书的。所以镜头后面书柜档次高,书的装帧豪华气派,大都是背景墙,主人是否认真读过,可以存疑。所以不是每天都能看到的,就一定会诱惑主人去翻书,其他摆放物也一样。

所以枕边书只能一本,必须是已无刚出厂的油墨书香味,跑鞋一双必须沾了泥,球拍必须旧,自行车维修过,运动服已有点拉垮,这样的主人家,才是真的书香健康生活之家。

诱惑只是个开始,其可取之处是,一旦有了开始,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就大了。若干个 12 秒更像是一个例行程序的开始仪式,人越是把一个过程的开始仪式化,就越有可能进入这个过程的深度状态。洗手沐香才翻书,这仪式,圣贤会从天上下来与你对话。人是社会性动物,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理想新身份的认同与肯定,你做了,有一定成效,啦啦队会有,怀疑者会变得友善,不论是重塑体型还是为他人提供了可忽略不计的帮助,或者纯粹的自娱自乐(如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君),都会让人自信与快乐。自娱乐最大的好处是你会水中游的更长、曲折小路走的更远、爬山登的更高。从容不迫,决定最后结果。

我上大学时,中国进入了最后的集邮黄金时代,年轻人争相收集盖销票,不仅不用花钱,海内外的邮戳与日期就很有意思,尤其是那些邮戳清晰不破坏邮票基本图像者,更是珍品。同班同学有此同好者,一二人而已,故各取所需,还可交流交换,更有甚者,我猜测父母为高知的个别同学,他小时候应该有集邮的习惯,文化底蕴还有哪儿比大学校园更厚的?邮票乃一国之名片说,民国时期就广为知识分子所知。一问果然,他毫不吝啬,将家中集邮全送给我,那恰恰是建国初到文革前我根本无处收藏的邮票,其中有币制改革前的(800圆起步),有一枚三角形的(或为新中国唯一,可惜不知何时缺了个小角),有欧美国家的。一直觉得当年的集邮很有意思,比如有两枚隔年发行歌词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若同时欣赏展出,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见证。但存于邮集藏于箱内,时间长了几近遗忘。退休了再次想起,干脆取出让美术专业的外甥替我挑选部分制成像框挂墙上,每天回到家中,映入眼帘最养眼的就是方寸构成的美图,随便驻足哪一个主题的像框,都有美极了且心存感激之情,名人书画真迹咱没有,这小小方寸之间,什么都有!

“12 秒效应,也是个先声夺人效应,期待过什么样的生活,那就让自以为最重要的必需品总是出现在最适合的位置。喜欢厨艺的,好厨具、好食材与好位置,皆需触目触手可得。将手机总放到需要 12秒才能拿到的地方是不现实的,不妨逆向思维,可不可以将手机众多功能中,也来个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选择于己最重要的功能放在屏幕最显眼的位置,旧时人写日记或赋诗一首,只能回到家中夜间一笔一划写下,今日手机在手,随时可以拍下、或记下,加上手机关键词的强大检索能力,利用碎片时期,创作一首新词或杂感日记,不知比前辈方便了多少!AI 作文,美则美兮,那是别人嚼过的馍再吐出来,没有独特人情味,不会永久传播。

我每天手机制作一小块砖抛出去,引不引得来美玉我决定不了,但抛的多了,说不定随时可检起来自己去盖一栋有特色小屋,这个小愿望,能否实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还能给群友带去一分钟的小乐趣,这是现实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动力,难度微乎其微,却几乎重塑了我的身份,原以为告别了校园小剧场,再无演讲机会。手谈也是演讲。不是有句老话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8-1480339.html

上一篇:一份成绩单
下一篇:“双五二”
收藏 IP: 119.2.227.*| 热度|

4 王安良 郑永军 许培扬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IP: 223.72.67.*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2 12:34
十二秒法则:信息时代的生存美学
在古玩市场观察老式座钟是件有趣的事,钟摆永远在十二秒的刻度间往复摇摆。这个机械时代的产物,无意间隐喻了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十二秒效应正悄然重塑现代人的生命轨迹。当手机成为肢体的延伸,我们与数字世界的关系早已超越工具层面,演变为一场关于存在方式的哲学思辨。

一、主动选择:数字空间的断舍离
日本茶道中的"雪隐"美学,强调将非必要的器物隐于雪中。在手机界面设计中,这种理念转化为对功能的极致筛选。有人将微信图标藏于文件夹第三页,却在主屏置入天文观测软件;有人删除所有短视频应用,只为给电子书阅读器腾出黄金位置。这种数字断舍离不是简单的功能阉割,而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标定。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人类注意力的转换成本约为12秒。当手机主屏堆砌着五颜六色的诱惑图标,每次无意识解锁都在支付认知税。将写作软件与相机置于首屏的创作者,实际上在构建抵御信息熵增的私人堡垒。就像普鲁斯特在软木贴面的书房写作,现代人通过界面设计营造专属的创作圣殿。

二、碎片重构:流动时空的创作革命
敦煌藏经洞的抄经生不会想到,千年后的人们能在公交站台用语音输入法记录灵感。苏轼"作诗火急追亡逋"的创作状态,在移动终端获得了全新载体。地铁玻璃窗上的雨痕、咖啡杯沿的唇印、行道树飘落的花瓣,这些转瞬即逝的意象通过手机镜头与便签功能,在云端编织成数字时代的《东京梦华录》。

故宫博物院藏的《乾隆南巡图》长达154米,现代人用九宫格照片与短视频同样能构建叙事长卷。当我们在等餐时整理旅行照片,在通勤路上编辑读书笔记,本质上是在践行本雅明笔下的"拾荒者"哲学——将时间碎片淬炼为精神琥珀。

三、人文温度:对抗算法异化的密钥
算法推荐的AI作文如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虽具形式之美,却丧失了"灵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涂改痕迹,李清照词稿上的泪渍,这些人类创作的特有印记,恰是算法永远无法复制的精神胎记。当我们在手机备忘录写下即兴诗行,那些跳跃的思维轨迹与非常规的语法结构,正是抵抗数字同质化的文化抗体。

古罗马的蜡板书记员与现代的电子笔记达人形成奇妙对话。前者用铁笔在蜡板上刻写,后者用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本质上都是将流动思想固化为物质形态。这种跨越时空的创作共鸣,提示我们真正的创作永远始于心灵的震颤,而非算法的推送。

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十二秒效应不应沦为效率至上的冰冷教条。当我们将 ...
回复  许先生您说的比我好多了!我是游戏之作,您的是认真的学术观点!
2025-4-2 16:0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9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