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化论-刘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feng

博文

互联网大脑计划,走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互联网大脑计划系列一

已有 3018 次阅读 2015-11-9 22: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互联网大脑计划, 中国大脑计划

前言:本文为“互联网大脑计划“启动建议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我们将在后续对如何开展“互联网大脑计划”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和建议。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部分,也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多年来,人类对脑奥秘的探究从未停止。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脑科学的百年”或“脑研究世纪”。本世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新的脑计划, 2005年,瑞士科学家启动蓝脑计划,20134月,美国宣布启动“脑计划”路线图,2013年,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人脑工程”列入“未来新兴技术旗舰计划”。此外,日本、德国、英国、瑞士等国也都先后推出本国的脑科学研究计划。


在我国,脑科学研究已被列为“事关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之一,上海市政府已将脑科学列为市重大科技项目,20153月上海成立“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推进脑科学研究和转化应用,201591,北京市科委召开的脑科学研究专项工作启动会,宣布北京市重点开展脑科学的研究工作。


虽然当前各国脑计划如火如荼开展,但质疑的声音也日益强烈。2014年,200多名神经学领域科学家宣称将要抵制欧盟的人脑计划,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脑科学研究两个方向中,还原论方向发达,整体论方向欠缺,导致脑科学研究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困境一直无法得到突破。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拉斐尔·尤斯特所说:这是因为缺少一个脑科学的统一框架。


上世纪诞生的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与脑科学具有紧密的关系。从2005年开始,在中国开始的互联网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提出“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互联网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



10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果包括:绘制未来成熟互联网形态的互联网大脑架构体系,提出互联网神经反射弧的种类和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预测大脑中的13个典型类互联网结构应用,构建大脑中类搜索引擎的实验设计。设计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智商评测指标体系。论证互联网进化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等等。这些成果通过SCIEI,国际会议,专著等形式进行发表,并在国内,国际产生影响,从2010年开始,相关研究预测也得到美国等国家的科学研究者不断证实。


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脑科学某些领域已经走在前面,但在新世纪新的科技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的结合,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另辟蹊径,实现弯道超车,不但在脑科学领域,在互联网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哲学领域,进化论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与新科技接合,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深入研究并取得相关成果。


因此,我们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或中国科研人员采取科研自组织的方式,启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脑计划”-互联网大脑计划,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支点,两个目标,一个基础



三个支点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脑科学三个领域作为支点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从而形成21世纪中国原创的重要科学成果;


两个目标1利用脑科学已有的研究成果预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

                  2)利用互联网作为研究大脑的参照系,建立以互联网架构为参考的人脑模型,从而为揭开神经学科学难题建立一条新的科学路径;


一个基础是以形成中国原创互联网神经学学科作为未来大脑计划的基础。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我们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社群讨论,智力众包,网络新媒体科技论传播等科研创新模式,以青年科学家为主要攻坚力量,面向世界科研人员建立”互联网大脑计划云研究平台,设立互联网大脑计划科学研究基金,创办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神经学期刊,召开年度世界互联网神经科学大会,评选,奖励和展示计划产生的重大科学成果等方式。力争用510年时间,使得中国科学在互联网,脑科学,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占领科学制高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63-934506.html

上一篇:解决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争议面临的四个困难
下一篇:世界各国大脑计划现状综述,互联网大脑计划系列二
收藏 IP: 124.207.8.*| 热度|

4 李升伟 洪昆辉 吕乃基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