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的城镇,绝大多数都是靠近河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越是大城市越是如此。而城市中也有大小不一的内河,其实多数情况都是大河的支流、小支流,称小河、小溪可能更为恰当,只是随着城市人口集聚度的增加,很多情况下这种内河成为了泄洪的通道,或者是成为承载城市居民生活下水的的过道,一度曾 是臭气熏天的污水沟,排污场,死猫死狗的尸体也常见漂浮其上,因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很多城市以对这样的城镇内河进行了生态整治,或已纳入整治规划中,计划在近些年内相继进行整治的应该更多。只是从本人所见已经整治过的城市内河来看,符合生态内涵标准的几乎没看到。虽然就效果来看,应该是改善不少,至少不再是臭水沟了,但从生态角度来看,河岸内边、水底无沉水和飘浮的水草,水内无相应的鱼类和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动物,因而算不上是生态整治,虽然不宜在水底和河堤内岸甚至水生的灌木、小乔木和挺水的高大草本植物,但生长一些柔弱易折的底生水草和湿生植物,如眼子菜科、狐尾藻、金鱼藻、苦草、黑藻、小狮子草等,从景观到生态上都比把水底到河岸都用水泥构件或装饰用大理石板块固化,好看了,是有点,生态化嘛,谈不上。而且在水底虽不能完全是用泥质,但也不宜完全用石块铺成为硬质水底,若是能构筑网格状的水底,固化水底占比要小于30%,那样的话,在有利于泄洪的同时,对水生植物的生长也是有利的。同时由于很多地方有枯水期的存在,水底如能从水底到两岸、从上游到下游做成阶梯型的,有水潭,有浅滩,无论洪水还是枯水,总有水在流动,则可能更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长期繁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