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xiang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xiangyang

博文

环境土壤物理Hydrus1D2D模型实践技术应用

已有 881 次阅读 2024-8-12 10:34 |个人分类:生态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言

 Hydrus-1D是求解该方程,模拟该类一维问题的最简单、最高效的工具。将模型参数拓展到二维和三维,基于Hydrus-2D/3D还可以模拟污染物在水平方向和任意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迁移问题。对于有效预测点源、面源污染物迁移扩散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Hydrus是基于Windows系统界面开发的环境土壤物理模拟软件,是用于模拟一维和多维变饱和多孔介质的水分运动、溶质(污染物等)运移、根系吸水和溶质吸收、以及热量传导等方面的强有力工具。Hydrus还包括一个参数优化算法,用于各种土壤的水力学、溶质运移和热传递参数的反演估计。该模型具有灵活方便的图形操作界面,深受各国学者推崇,广泛应用于环境、水文地质、农业、水利等领域。  

HydrusHydrus界面和功能

 土壤物理基础知识

土壤水流

溶质运移

热量传输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水的能量状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饱和土壤中的水流

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

Richards方程

土壤水力学特性的缩放

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水分蒸发

滞后现象

根系吸水

水分胁迫和盐分胁迫

双孔隙度/双渗透率模型

土壤溶质及其迁移转化形式

对流弥散方程(CDE

土壤溶质穿透曲线

溶质在土壤中的反应

非吸附溶质的迁移

吸附性溶质的迁移

平衡吸附

双点位吸附

双动力学吸附(胶体运移)

双孔隙度/双渗透率模型

土壤溶质运移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模型参数的影响

根系对溶质的吸收

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表面热平衡

土壤热力学性质

土壤热流

对流传导方程

土壤热流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土壤温度的周期性变化

 

建模步骤

Hydrus-1D

Hydrus-2D/3D

土壤水流运动的初始条件

几何信息、时间信息与输出信息

迭代参数设置

土壤水力特征模型及参数设置

Rosetta模型

土壤水流运动的边界条件水头边界条件(Dirichlet type

通量边界条件(Neumann type

梯度边界条件(Gradient

大气边界(Atmospheric BC

深层排水(Deep Drainage

渗透面(Seepage Face

积雪边界(Snow

根系吸水模型

土壤剖面参数设置

双孔隙度(Dual-Porosity)模型

双渗透率(Dual-Permeability)模型

水蒸气流(Vapor Flow

土壤水力学特性与温度的关系

溶质运移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热量传输模型参数和边界条件设置

模型结果输出与解读

模型建立与模块选取

几何信息、时间信息与输出信息

迭代参数设置

土壤水流模型及参数设置

根系吸水模型及参数设置

溶质运移模型及参数设置

2D/3D结构绘图

有限元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有限元网格细化与拉伸

域特性设置

土壤质地分布

根系密度分布函数

各向异性问题

非刚性问题

观测点设置

流动粒子设置

初始条件设置

2D/3D边界条件设置

图形结果输出与解读

视频文件制作

曲线结果输出与解读

 练习1:积水入渗水流模型

(单层土壤多层土壤,边界条件的设置

练习2根系吸水溶质吸收模型

(大气边界条件,可变边界条件,降雨,蒸散发,彭曼模型,根系分布密度函数的设置等)

练习3:溶质运移模型

(单一溶质运移,链反应胶体运移,挥发性溶质,土壤污染物扩散等)

练习4:水汽热传输模型

练习5:双孔隙度/渗透率模型

!!反演求解!!!

Ÿ模型反演求解与参数估计

Ÿ反演问题类型定义

Ÿ参数设置

练习7模型参数反演求解(!!!技巧!!!

(水流问题,根系吸水问题,溶质运移问题)

污染物运移动态视频

贾老师:17732660520(微电)

原文链接详见公众号:技术科研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5493-1446148.html

上一篇:基于R语言APSIM模型进阶应用与参数优化、批量模拟实践技术高级应用
下一篇:生态碳汇涡度相关监测与通量数据分析实践技术应用
收藏 IP: 111.225.7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