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p630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气体地球化学和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了解和关 ...

博文

[转载]铀铅测年法、铀钍测年法及铀系法(铀铀测年法)

已有 245 次阅读 2025-3-23 11:36 |个人分类:地球科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以下是铀系物测年主要方法的全面对比表格,整合了铀铅测年法、铀钍测年法及铀系法(铀铀测年法)的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铀系物测年方法对比表
参数铀铅测年法铀钍测年法铀系法(铀铀法)
基本原理测量铀-238(半衰期45亿年)衰变为铅-206,以及铀-235衰变为铅-207的比例。利用铀-234衰变为钍-230(半衰期7.5万年)的过程。比较铀-234与铀-238的衰变链,分析同位素比例变化。
测年范围100万年~45亿年(适用于古老岩石)数千年~45万年(海洋沉积物、碳酸盐)1万年~200万年(填补铀钍与铀铅法的空白)
适用材料锆石、独居石等含铀矿物(岩浆岩、变质岩)海洋碳酸盐(珊瑚礁、软泥)、石钟乳、骨化石海相碳酸盐、火山岩、含铀沉积物
技术特点高精度(误差±1%),需假设初始铅含量为零。需封闭体系(钍不溶于水),常用于海洋环境。需已知初始同位素比例,适合铀吸附稳定的样品(如纯净碳酸盐)。
优势地质年代学“金标准”,可测定太阳系年龄。非破坏性,对年轻样品(<45万年)灵敏度高。覆盖铀钍法与铀铅法的中间时段,适用于复杂沉积环境。
局限性年轻样品(<100万年)误差大,需校正普通铅污染。钍-230母体铀-234可能迁移,需验证封闭性。依赖铀同位素初始比值假设,铀不平衡(自生铀吸收)易导致误差。
典型应用月球岩石(43亿年)、地球最古老锆石(44亿年)珊瑚礁定年(如末次间冰期)、深海沉积速率研究第四纪碳酸盐(石钟乳)、火山岩定年、古人类遗址(如周口店骨化石)
参考文献137134512367
技术选择依据
  1. 铀铅法:优先用于古老岩石(如锆石)的绝对年龄测定。

  2. 铀钍法:适合海洋碳酸盐和年轻火山岩(<45万年),需封闭环境。

  3. 铀系法:解决1万~200万年的测年需求,需结合环境校正(如自生铀吸收模型)。

关键问题与进展
  • 铀不平衡:海洋沉积物中自生铀吸收导致剂量率误差(需ICP-MS/OES或γ谱仪校正)26

  • 封闭性检验:骨化石等需多方法对比(如ESR、14C)验证数据可靠性45

  • 扩展应用:探索铀系法在环境污染示踪(210Pb)和火山活动研究中的应用37

总结

铀系物测年方法通过互补覆盖了从千年至亿年的时间尺度,其准确性依赖于样品封闭性、初始同位素比值假设及环境剂量率校正。实际应用中常需结合光释光、ESR等方法交叉验证(如周口店遗址研究45)。

Citations: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9%93%80%E7%B3%BB%E6%B3%95

  2. http://www.hyxbocean.cn/cn/article/pdf/preview/10.12284/hyxb2023041.pdf

  3. https://www.sciengine.com/doi/pdf/5C55168472B84A8B90F5D0B2C55132C3?ipInfo=66.249.64.100

  4. http://www.ivpp.cas.cn/cbw/rlxxb/xbwzxz/201205/P020120518393284078731.pdf

  5. http://www.ivpp.ac.cn/cbw/rlxxb/xbwzxz/201205/P020120525427860898574.pdf

  6. http://www.hyxbocean.cn/cn/article/doi/10.12284/hyxb2023041

  7. http://en.cgsjournals.com/zgdzdcqkw-data/zgyr/2000/4/PDF/zgyr200004013.pdf

  8. http://www.dsjyj.com.cn/data/article/qs/preview/pdf/dsjyj_10041.pdf

来自 Perplexity 的回答: pplx.ai/shar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78909.html

上一篇:[转载]铀系测年、铀钍测年和铀铅测年比较
下一篇:[转载]威拉德·弗兰克·利比——碳14定年法
收藏 IP: 210.77.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0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