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目前他正在深圳大学给学生开讲老子思想和《老子》著作,结合这一话题,对于深圳正在热论的城市人文精神建设,他就人文科学建设等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和深大学子分享老子智慧之光
记者:深圳大学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经典精读”系列课程,在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听说您现在正在主讲《老子》。在科技昌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你对开设“经典精读”系列课程怎么看?
郭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到今天,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学术研究的专门化、精细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种现象固然有其益处,但过于琐细的学科划分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大千世界的直观感受,妨碍人们对人类文明广泛成果的整体把握。因此,学校开设“经典精读”系列课程,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把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智与情感、能力与信念的共同发展,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必要的。老子思想和《老子》著作,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元典之一,千百年来其精神智慧、思想概念已经渗透到无数代人的头脑里和行为中,我与同学们分享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光,也是开卷有益。
区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记者:作为一名教授及院长,您对人文科学建设的现状怎么看?
郭杰:人文科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是西塞罗提出来的,原来指人的品质,后来引申为一种探讨人的精神思想观念的学问。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强调人是有尊严的,哲学、史学、艺术学开始分科发展,同我们现在的文史哲接近,到了近代,西方学科分类成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等几大类。在我国,目前大学学科分类通常分为文科、理科等,文科既包括社会学科,也包括人文科学,这种划分实际上是不科学、不清晰的。几十年来它对整个思想界、学术界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造成了一些混乱,这同自身学科建设发展不成熟有关,但客观上也必然制约人文科学的发展。
记者:依您的看法,人文科学设置如何才能合理高效?
郭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现在迎来了一个注重精神需求的新时代,这个时候重视人文科学建设,首先必须注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我个人认为,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组织、结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具有实证性;而人文科学更多的是对情感、价值、信念等精神现象的研究,具有评价性。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而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其次,经济发展后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看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是不一样的。虽然它们有相通的一方面,比如人文科学也不排斥量化的研究,但更主要的是一种价值性、评价性研究,这是很重要的。这种区分在21世纪更有特殊意义。
实际上,历史上看,人文科学无论就其概念还是教育方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都根深蒂固。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当时建立“私立大学”传播学问的教材就是六经,即《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实际上就是人文科学的经典,不仅仅是孔子,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学派的传承,他们共同创造了人文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虽然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人文科学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然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在近现代有过曲折,如何在开放与拒绝开放的矛盾中坚守自己的阵营?现在看来既要坚持自己的特点,也要包容、吸收外来文明的合理因素,东汉后期以来佛教传入中国,明朝后期以来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这些都比较成功。因此,人文科学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重建人文知识体系
记者:您是深圳人文科学建设的参与者,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您认为深圳人文科学的部署合理吗?
郭杰:深圳在中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而文化积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经济快速发展,当然需要科技层面的支持,也需要人文科学。现在深圳许多大型企业设置了研发机构,直接推动了深圳的技术创新,但深圳人文科学发展相对活跃度差些。我认为,回过头来看,深圳人文科学建设有几个特点:一是起点高,深圳大学从建校之初就直接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教学科研机构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比如来自北京大学的乐黛云、胡经之创办了中文系;二是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学术上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比如章必功对《红楼梦》的研究,刘洪一对犹太文化的研究,郁龙余对印度文学与文化的研究等。三是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深圳人文教育与需求还有点不太相称,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史哲是一个学科体系,它们互相支撑,我认为学科发展现在是不平衡的。
记者:不但对学生,深大人是否也要把人文知识普及到深圳市民呢?
郭杰:现在是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深圳中学生的大学入学率超过了50%,人文教育的方式同以前比有明显不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注重素质教育而不是技能教育,学生必须有雄厚的人文基础,开阔的眼界,敏锐的思考能力,才能培育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并尽快适应社会。我认为学校应该以素质培育为导向对学生实行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应用,有必要重建人文知识体系。我也主张我们的人文教育紧密地同深圳市的人文精神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最近我们同海天出版社、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有很多合作项目,其实学校过去一直在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加深圳市的文化建设活动,比如文博会、大讲堂、读书月,深大人对深圳文化活动的介入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深圳商报》记者王光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