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Toxins:海洋天然产物中的抗真菌与抗菌活性化合物研究进展

已有 553 次阅读 2025-4-13 14:11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寻找新型抗菌和抗真菌药物变得尤为重要。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海洋微生物、海绵、藻类等生物,已成为发现新型抗菌和抗真菌化合物的宝贵资源。

来自巴勒斯坦比尔泽特大学的Amin Mahmood Thawabteh博士及其团队在 Toxin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详细总结了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的56种抗真菌化合物和40种抗菌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分为聚酮类、生物碱类、核糖体肽类和萜类等,并展示了它们对不同细菌和真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值。该研究为开发新型抗菌和抗真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研究过程与结果

作者在文中详细介绍了从海洋细菌、真菌、藻类、海参和海绵等生物中分离出的多种具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展示了其在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中的潜力。

01.海洋细菌中的抗真菌化合物

海洋细菌被认为是新型药物的“化学金矿”。例如,从海洋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中分离出的Ieodoglucomide C和Ieodoglycolipid,对多种人类病原真菌如Candida albicansAspergillus niger表现出强效的抗真菌活性,MIC值低至0.02—0.03 µM。

02.海洋真菌中的抗真菌化合物

海洋真菌在极端环境中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例如,从格陵兰的Trichoderma sp.菌株中分离出的Pyridoxatin,对Trichophyton rubrumCandida albicans的IC50值分别为1.07 µM左右和6.9 µM左右。

03.海洋藻类中的抗真菌化合物

海洋藻类也是抗真菌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例如,从中国藻类Caulerpa racemosa中分离出的Caulerprenylol B,对引起脚癣和股癣的Trichophyton rubrum表现出显著的抗真菌活性,MIC80值为16 µg/mL。

04.海参和海绵中的抗真菌化合物

海参和海绵中含有多种抗真菌化合物。例如,从海绵Agelas citrina中分离出的Agelasidine F和C,对Candida albicans的MIC值分别为4 µg/mL和0.5 µg/mL,显示出强大的抗真菌潜力。

         

研究总结

本文综述了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出的96种具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展示了它们在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中的巨大潜力。这些化合物不仅对常见的病原菌表现出强效的抑制作用,还对多种耐药菌株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通过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作者验证了这些化合物的抗菌和抗真菌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这些研究为未来开发新型抗菌和抗真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未来展望

随着海洋生物资源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菌和抗真菌化合物将被发现。这些化合物不仅有望成为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新武器,还可能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创新药物。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这些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化学合成和结构优化提高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通过这篇综述,我们可以看到,海洋天然产物在抗菌和抗真菌药物开发中的巨大潜力,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揭示这一领域的无限可能。

             

原文出自 Toxins 期刊:https://www.mdpi.com/2081030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toxins

               

Toxins 期刊介绍

主编:Jay Fox,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SA

期刊主要涵盖了由生物体产生的各类毒素领域的相关研究。

2023 Impact Factor:3.9

2023 CiteScore:7.5

Time to First Decision:20.3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9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1597.html

上一篇:Agronomy:华中农业大学何燕红副教授合作创建特刊——观赏植物花的生长机制:从成花诱导到发育
下一篇:Mathematics期刊女性数学家奖开放申请中!
收藏 IP: 182.51.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鎬昏:0 | 棣栭〉 | 涓婁竴椤� | 璺宠浆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