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Land 清华大学俞乐副教授团队:科学规划城市绿道,来自绿地暴露与人口游憩出行特征的双重考量

已有 637 次阅读 2024-12-9 17:27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导读

城市绿道是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了微气候调节、防洪、固碳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还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促进身体健康、改善心理福祉的场所。然而,现有的许多城市绿道系统规划并未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使用效率和频率,导致许多绿道未能被高效利用。这不仅浪费了城市宝贵的空间资源,也限制了绿道的潜在服务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俞乐副教授团队近日在国际期刊 Land 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绿道规划方法,通过结合城市绿色空间暴露水平和人口游憩出行流动格局,识别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多功能潜在绿道网络。研究提出了“可用性-可达性-适应性”(3A) 城市绿色空间暴露度评估框架,全面评估北京市331个公园的绿地暴露水平。该框架综合考虑了绿地质量、可达性以及公园服务范围等多个维度。研究进一步利用7000万条公交刷卡数据,挖掘北京市居民的游憩出行线路,优先选择客流量最大的区域,识别潜在绿道。这种基于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显著提高了绿道规划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为了确保潜在绿道的实际使用效果,研究还结合基于居民的视野感知的街道全景图像数据,识别绿道沿线的视野障碍和绿道短板,为未来绿道建设提供了精细化指导。研究技术路线图如下图所示:

1.png

图1.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与讨论

北京市中心城区共有331个绿地公园 (图2),总面积13,248公顷,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8%。然而,不同行政区公园规模差异显著,石景山区平均公园面积最大,达48.38公顷,而西城区仅为8.38公顷。此外,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也不均衡,不仅规模差异明显,绿地质量也存在显著差异。

2.png

图2.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地公园分布及其绿地质量。

        

研究发现,北京市中心城区绿地公园的暴露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图3),从中心向外呈梯度式下降趋势。具有历史功能的公园暴露度总体高于其他类型的公园,而社区和休闲公园的暴露水平相对较低。此外,研究区北部和西北部的公园绿地质量较高,而中心城区的公园则在可达性和访问频率上具有更大优势,体现了不同区域公园功能与服务特征的差异性。

3.png

图3. 研究区绿地公园暴露度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格局。

         

研究共识别出99条潜在绿道 (图4),涵盖历史、生态、休闲等六种功能类型,总跨度达1566.36公里,可连接北京市中心城区93.88%的公园。这些绿道每天能够服务37.7至60.9万名游憩乘客,占研究区总游憩出行的34.39%—35.92%,展现了绿道规划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满足居民游憩需求方面的重要潜力。

4.png

图4. 不同功能的潜在绿道分布。

       

如图5所示,北京市中心城区的街道绿视率 (GVI) 平均为10.78%,但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中心老城区的街道GVI水平参差不齐,反映出绿道网络的碎片化特征。而在海淀区和石景山区等周边地区,绿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区南部低GVI街道更为普遍,尤其是主干道和城市环道。

5.png

图5. 基于街道全景影像和居民绿视率的潜在绿道障碍点识别。

     

研究总结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乘客出行行为与城市绿地暴露水平相结合的框架,用于识别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潜在绿道网络。结果显示,该网络覆盖了93.88%的城市公园,总长度达1566.36公里,显著提升了游憩乘客的绿色感知和参与度。这不仅增强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价值,如缓解压力、保护视力和促进心理健康,还扩大了绿道的使用效率,约33.39%—35.92%的乘客能够从中获得绿色服务体验,与绿道风景的互动显著增加。

然而,百度全景影像显示绿道网络仍存在中断和拥堵问题,特别是在旧城区和新城区交界处。这表明,在城市更新与发展中,需更加关注绿道的连通性与整体连贯性。此外,研究还强调,城市影像数据 (如街景全景、监控摄像头和游客共享图像) 将在未来的绿道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精准优化绿道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原文出自 Land 期刊:https://www.mdpi.com/3021788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land

           

Land 期刊介绍

主编:Christine Fürst, University of Halle, Germany

Land 创刊于2012年,期刊涵盖土地系统科学、地表景观、土壤和水、城乡发展、土地与气候相互作用、水-能源-土地-食物纽带关系 (WELF)、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健康关系、土地建模和数据处理、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多功能性等研究,并致力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现已被Scopus、SSCI、AGRICOLA、AGRIS、GeoRef、RePEc等多个关键数据库收录,5-Year Impact Factor: 3.4 (2023)

2023 Impact Factor:3.2

2023 CiteScore:4.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6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63571.html

上一篇:学术界如何支持预印本发布模式?| 行业动态
下一篇:Sustainability 特刊——超越利润:探索数字化管理在可持续商业发展中的作用
收藏 IP: 116.21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1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