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多数预印本文章的质量是可信赖的,并且它们与经过同行评审的版本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进一步证明了预印本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推荐阅读:预印本靠谱吗?文章质量有保障吗?)。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术界是否支持预印本的引用,又该如何引用呢?以及当媒体与公众在触及预印本信息时,该如何规范地传播?本篇专栏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01 学术引用
在之前的专栏文章中,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预印本的认可度及其可靠性。为了进一步说明学术界对预印本的积极态度,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预印本是否能够作为参考文献在正式出版物中引用。
实际上,在学术研究中引用预印本并不罕见,且预印本引用的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一些学者对多个预印本平台进行了调研,统计了这些平台上每年预印本的引用次数[1][2]。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预印本的引用量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学者Mario Pagliaro还发现部分平台的预印本引用量增幅显著超过了其发布数量的增幅。这说明预印本的学术价值正在逐步被学术界认可,其可靠性得到进一步验证。
图1:预印本引用量逐年递增[1]
除此以外,还有研究表明,如果预印本在引用次数和Altmetric分数(衡量论文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上表现优异,那么其后续在正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往往也拥有高关注度和高引用率[3]。这意味着学术界和公众对研究价值的认同是连贯且一致的,具有潜力的研究成果能够持续吸引关注并产生显著的学术影响。因此,从加速知识传播、推动科学进步的层面来说,将预印本纳入学术交流和文献引用的实践中,无疑是合理、可靠且极具价值的。
当前,随着预印本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进一步扩大,一些出版商和期刊已经颁布了预印本引用的相关政策,指导学者对预印本进行规范引用。在此,我们根据部分出版商和期刊对预印本的引用要求,总结了一些有关预印本引用的注意事项:
1. 确保引用的预印本具有可识别和可检索的标识符,如DOI[4][5],以便审核人员追溯和核查引用文献。DOI作为一种广受学术界信赖的标识系统,被普遍采纳。不过,部分预印本平台也会使用自定的标识符系统。鉴于部分学术期刊对预印本平台的自定标识符可能设有特定要求或偏好,因此在引用时,需查阅并遵守目标期刊的相关政策。
2. 在引用预印本时,需标注预印本相关信息,包括预印本平台名称、引用的版本、URL和文献类型[4][5][6][7],便于审核人员迅速了解并直接访问所引用的文献信息。
图2:Frontiers预印本引用示例[4]
图3:Wayback Machine预印本引用示例[6]
3. 当预印本有版本更新或已在期刊上发表时,应当引用其最新/最终的版本[4][5]。为了确保引用信息的准确性,作者应当在发表论文前再次检查其引用的预印本是否有所更新,并及时地将引用替换为最新的或经过同行评审的版本。
由此可见,选择一个能满足所有引用要求的预印本平台尤为重要。例如Preprints.org[8],平台不仅会为每篇预印本文章分配唯一的DOI,还在文章页提供预印本引用格式和版本信息,并且支持在同行评审论文发表后将预印本与其相关联,极大便利了研究人员正确引用与追踪溯源。
图4:Preprints.org为预印本分配DOI,并提供预印本引用格式和版本信息
图5:Preprints.org将预印本与其同行评审论文相关联,并提供期刊文章引用格式
02 媒体/公众引用
自新冠肺炎大流行爆发以来,公众对最新科研资讯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这也使得预印本作为一种关键的信息来源,逐渐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并被频繁地报道和传播[9]。
不过有些公众和媒体工作者可能对预印本的概念和特性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将预印本作为信息源进行传播时可能会导致信息的误用、误传。此外,媒体界还面临着时间紧迫和竞争激烈的压力,难以对预印本进行独立核实与验证[9]。
为确保公众与媒体在维护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预印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我们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The Journalist’s Resource”项目以及非营利学术组织ASAPbio所颁布的预印本传播指南[10][11][12],整理了几项核心建议,供大家参考:
在报道和传播预印本时,建议指明其信息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10][11][12]。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报道的透明度,同时也便于读者查阅原文及追踪研究的最新进展,有效防止信息的误传与曲解。
在引用预印本时,建议广泛比照其他研究,以获得全面视角[10]。传播者在使用预印本作为信息来源时,应当综合多方资料,不依赖于单一预印本,从而提升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防止误导公众。
预印本仅传达学者早期的研究成果,传播者应避免影响公共决策[10][11]。在报道涉及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时,这一点尤为重要。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应尽量减少可能误导临床医生或患者基于单个预印本做出健康决策的报道。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护公众免受不准确或误导性信息的影响,同时也维护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公信力。
对于自己无法独立验证的研究发现,可积极寻求专家建议[10][11][12]。当传播者无法确认预印本的研究结论是否准确时,可寻求专家或对该领域熟悉的研究人员的建议、解释和补充,以便对预印本的研究内容进行准确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预印本平台不仅开放了评论功能,还允许读者查看预印本在社交媒体上的提及表现。这意味着传播者可以方便地与作者对话,探讨研究细节;同时,也能及时查阅其他学者及公众对该预印本的看法与评价,通过与他们沟通互动,获取更多富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
以Preprints.org为例[8],平台允许学者对预印本做出评价,并对相关利益冲突进行声明,以确保评论的公正性。
图6:Preprints.org平台上评论示例
此外,在Preprints.org平台上点击预印本文章的Altmetric注意力分数,可查看该预印本在社交媒体上的提及表现。
图7:在Preprints.org平台上可查看预印本在社交媒体上的提及表现
总而言之,随着预印本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和期刊开始接受学者引用预印本,这进一步表明了学术界对预印本可靠性的认可。同时,随着公众对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渴求,预印本也日益受到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引用。不过出于科学严谨性和准确性的考虑,在引用预印本时,仍有一些需要额外注意和考量之处。相信在规范的引用下,预印本将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为科研进步和公众科普做出贡献。
《预印本知多少》专栏预告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出版商、期刊、资助机构和高校对预印本的认可度,那么你是否好奇学者们对预印本的看法是什么?对预印本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期待?我们将在下一篇专栏文章中聊聊这个话题。
注:本文中展示的Preprints.org平台截图均来自其最新界面。我们正在逐步向广大学者推出新版Preprints.org,欢迎体验!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9iWkL4qUUgzYhgao1WG78g
参考文献
[1] Pagliaro, M. (2021). Did You Ask for Citations? An Insight into Preprint Citations en route to Open Science. Publications, 9(3), 26. https://doi.org/10.3390/publications9030026
[2] Bertin, M., & Iana, A. (2022). Preprint citation practice in PLOS. Scientometrics, 127(12), 6895-6912. https://doi.org/10.1007/s11192-022-04388-5
[3] Xu, F., Ou, G., Ma, T., & Wang, X. (2021). The consistency of impact of preprints and their journal publication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15(2), 101153. https://doi.org/10.1016/j.joi.2021.101153
[4] Frontiers | Author guidelines. (n.d.). Frontiers. https://www.frontiersin.org/guidelines/author-guidelines
[5]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Cell. (n.d.). https://www.cell.com/cell/authors
[6] Wayback machine. (n.d.).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28043712/https://www.cell.com/pb-assets/journals/society/biophysj/PDFs/author-guidelines.pdf
[7] Editorial policies - Preprint Sharing | Springer | Springer — International Publisher. (n.d.). https://www.springer.com/gp/editorial-policies/preprint-sharing
[8] Preprints.org - the multidisciplinary preprint platform. (n.d.-c). https://www.preprints.org/
[9] Patel, J. (2021). Opinion: preprints in the public eye. The Scientist Magazine®. https://www.the-scientist.com/opinion-preprints-in-the-public-eye--68563
[10] Making effective use of preprints. (2020).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https://www.nih.gov/about-nih/what-we-do/science-health-public-trust/perspectives/making-effective-use-preprints-tips-communicators
[11] Ordway, D. (2022, February 3). Covering research preprints amid the coronavirus: 6 things to know. The Journalist’s Resource. https://journalistsresource.org/health/medical-research-preprints-coronavirus/
[12] Preprints in the public eye. (n.d.). ASAPbio. https://asapbio.org/public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