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新颖的结构见解揭示了线粒体蛋白 HAX1 与 CLPB 的相互作用机制 精选

已有 3348 次阅读 2025-4-14 13: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摘要: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线粒体蛋白 HAX1(本质上为无序结构)与 CLPB(α 螺旋结构)之间的高亲和力相互作用,揭开了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作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NMR),该研究表明 HAX1 的无序区域以低微摩尔级别的亲和力结合 CLPB 的螺旋结构域,为深入理解癌症和线粒体脑肌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发现为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最近发表在《磁共振快报》上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线粒体蛋白 HAX1 与 CLPB 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填补了结构动力学和功能关联领域中这两种关键蛋白之间的研究空白。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团队综合运用多种生物物理技术,揭示了这两种蛋白之间的高亲和力结合特性及其结构基础,为理解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HAX1 与 CLPB:从结构差异到功能协同

HAX1(造血细胞特异性蛋白 1 相关蛋白 X-1)是一种多功能的线粒体蛋白,参与细胞凋亡、信使核糖核酸(mRNA)加工和钙稳态调节等关键过程。然而,其本质上的无序结构长期以来阻碍了人们对其分子机制的理解。而 CLPB 作为一种具有 ATP 酶活性的线粒体蛋白,已被证明可以通过动态组装(如七聚体向六聚体的构象转变)来调节解聚酶活性。在本研究中发现,CLPB 呈现出典型的 α 螺旋折叠结构,而 HAX1 则呈现出高度动态的无序构象。这种结构上的互补性可能为这两种蛋白之间的功能协同提供了物理基础。

高精度技术揭示结合动力学

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精确测定了 HAX1 与 CLPB 之间的结合亲和力。

由这两种蛋白形成的多蛋白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d)处于低微摩尔级别,这表明它们之间的相

互作用稳定且高效。此外,分子排阻色谱和动态光散射实验进一步证实,该复合物的形成依赖

于 HAX1 的无序区域与 CLPB 的螺旋结构域之间的特异性识别。

专家观点与研究意义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王俊峰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为 HAX1-CLPB 复合物的能量学和动态行

为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我们可以借助冷冻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解析该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以揭

示其在疾病相关通路中的分子机制。”

HAX1 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相关,例如在鼻咽癌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血管生成缺陷和免疫

细胞凋亡,而 CLPB 的突变则与线粒体脑肌病等遗传疾病密切相关。通过阐明这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框架,本研究为开发针对该复合物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image.png

Magnetic Resonance Letters (MRL)(《磁共振快报(英文)》),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主办,于2021年7月创刊。本刊是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会刊,也是我国第一本磁共振英文学术期刊,同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期刊主编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院士担任。

作为面向全球的磁共振学科知识创新的传媒和载体,Magnetic Resonance Letters 致力于发展成为国际化高影响力磁共振期刊,以及时报道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高水准的研究论文,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为办刊宗旨。

Magnetic Resonance Letters 发表文章范围覆盖磁共振学科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进展,具体涵盖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自旋共振(ESR)、核电四极矩共振(NQR)、激光磁共振(LMR)等方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81958.html

上一篇:人民大学汪毅团队综述文章:柔性可穿戴设备在航天员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WBS论文推荐┃暖温环境促进黄鳝发生性反转
收藏 IP: 112.97.2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IP: 117.150.38.*   鍥炲 | 璧� 璧� +1 [1]榛勬案涔�   2024-9-29 08:05
  

1/1 | 鎬昏:1 | 棣栭〉 | 涓婁竴椤� | 涓嬩竴椤� | 鏈〉 | 璺宠浆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0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