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bi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bilu

博文

衰老研究已经走偏了

已有 567 次阅读 2024-5-24 08:06 |个人分类:衰老生物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于衰老的研究,现在都是从蛋白质、抗衰老基因、信号通路、代谢和表观遗传层面等等进行探索,反而发现衰老机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此得出结论,人体衰老是多因素的非常复杂的,逆转衰老比登天还难。甚至有些人认为,只有等到超级AI破解所有蛋白质结构,所有信号通路才能实现逆转衰老。而且很多研究人员因果颠倒,把影响衰老的因素错误的当作衰老原因,每年发表了大量论文,其实已经走偏了路,硬生生的的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的越来越复杂,

   1961年,美国科学家海弗利克用人的胎儿成纤维细胞(相当于干细胞)作体外培养,证明成纤维细胞经过40~50次分裂后,细胞变大,细胞周期变长(从21h延长至24h以上),最终不再分裂而死去,说明不但细胞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而且每分裂一次,细胞会更衰老一些,提示,人的寿命是由细胞分裂次数决定的。

   海弗利克的实验结果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全世界许多科学家纷纷重复他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于是大家就把这个现象命名为“海弗利克极限”,并且把它比喻为“生命的时钟”,到寿终正寝的时候,时钟停止走动,生命也就停止了。

   实验还进一步证明,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次数也是固定的不受环境影响的。将已分裂20次的成纤维细胞冷冻保存几年后取出,它们仍能分裂30次左右然后衰老而死去;将老年男性细胞和年轻女性细胞混合培养,当老年男性细胞停止分裂时,年轻女性细胞依然旺盛分裂。说明衰老的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不会促进年轻细胞的衰老。

   并且可以更深入证明决定分裂次数的“钟”存在于细胞核中。他们将已分裂10次的成纤维细胞核移入已分裂30次的成纤维细胞中,并移走原来的核,这一“幼核老质”的细胞就将根据幼核的分裂次数,再分裂40次。反之,如果将已分裂30次的核取代已分裂10次的核,所得“老核新质”的细胞就只能再分裂20次左右了。此外,老年人的成纤维细胞比年轻人的成纤维细胞分裂较慢,在体外培养时所能分裂的次数也较少。

   以下进一步来论证是什么因素阻止了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已有实验表明,老的成纤维细胞对一些促细胞分裂的分子,如血小板的生长因子(PDGF)、上皮细胞的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都不敏感,并还失去了一些必要的转录功能,它们只能停留在G0期而不能进入G1期重新分裂,最终就衰老而死亡。

   上面我们其实是解释了一个重要的生物钟学说。例如,人的细胞分裂次数50次是生物钟决定;鸡的细胞分裂为25次,小白鼠只分裂12次,都符合该学说。他又在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根据细胞分裂的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人类细胞分裂周期大约是2.4年,照此计算,人的最高寿命应为120岁,正好与世界上最长寿的法国女性卡尔芒的122岁又164天吻合,卡尔芒是有可靠纪录以来,唯一一位活过120岁的人。鸡的细胞分裂次数是25次,平均每次分裂的周期为一年零两个月,其寿命为30年。小鼠细胞的分裂次数是12次,分裂周期为3个月,其寿命为3年。

   科学家发现:在低温下,细胞分裂速度可变慢,代数不变化但寿命可以延长。因此提出一个推断:人的体温若降低2摄氏度,寿命可延长到200岁,若降低4摄氏度,可活700岁。又有人认为合理有益的饥饿,可大大提高人的寿命,这也是减缓细胞分裂速度的原理使然。因此目前认为,人和动物的寿命是是有特定的遗传程序决定的。

   综上所述,只要突破海弗利克极限,就能让人恢复青春,寿命无限延长,除了车祸等意外事故。

   端粒位于染色体两端的多拷贝的串联重复序列DNA,研究发现,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些(拷贝数的减少),据此,1990年,美国科学家哈利在顶级期刊《自然》上提出了“细胞衰老的端粒假说”,该假说认为,有限的端粒长度就是导致海弗利克极限的原因。

   到了1998年,Bodnar 等人实验证明了细胞衰老的端粒假说是正确的,他们将端粒酶基因转染到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后,衰老标志物下降了,细胞分裂次数培加了约20代 ;2015年,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拉穆纳斯等人,将经过化学修饰的人的端粒酶mRNA递送到细胞瞬间延长端粒,即使多次延伸端粒,端粒长度保持恒定,但皮肤成纤维细胞也只能多倍增28次,成肌细胞只能多倍增3.4次,然后就永久停止分裂并发生死亡;1998年,Egan等人研究不同年龄的人角膜内皮细胞中的端粒长度时发现,角膜内皮细胞终身保持长的端粒且无端粒酶活性,它们复制能力的限制不是来自于端粒的缩短,而是其它原因。这些研究都说明了端粒虽然是控制细胞分裂次数和衰老的分子钟,但端粒并不是限制细胞分裂次数和衰老的唯一因素,除了端粒,还有另一种东西控制着细胞的衰老进程。

   为了修正端粒理论的不足,早日突破海弗利克极限,笔者提出了“细胞衰老的端粒DNA和核糖体DNA共调控假说”,是对细胞衰老的端粒理论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并通过了实验验证是正确的,只要研究费用充足,预计10到20内征服衰老,让老人又回到年轻力壮的青春时代!IMG_20240516_165415.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0171-1435394.html

上一篇:衰老探索历程
下一篇:衰老的机理意义及治疗
收藏 IP: 39.144.250.*| 热度|

2 郑永军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