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的终结—DIKWP哲学的主观客观化(第2版)
段玉聪(Yucong Duan)
国际人工智能评价网络 DIKWP 标准化委员会(DIKWP-SC)
世界人工意识 CIC(WAC)
世界人工意识大会(WCAC)
(电子邮件:duanyucong@hotmail.com)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时代,艺术的发展与DIKWP(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Purpose)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引入更多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详细分析了艺术从客观到主观的演变过程,以及这种转变在DIKWP框架下的体现。文章旨在阐明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终结与重生,以及DIKWP哲学如何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艺术创新和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引言DIKWP作为技术化的计算与推理哲学
DIKWP哲学是一个整合了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和目的(Purpose)的框架,旨在理解和描述人类认知和决策的过程。它不仅适用于技术和计算领域,也为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在历史上,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人类认知的本质和艺术的价值。**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认为,艺术和美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使人们依恋和热爱生命。他强调艺术的超越性,认为艺术能够赋予生活以意义和深度。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以及“艺术”的定义。古希腊哲学中,人被定义为会言语的动物(animal rationale)。**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描述,在古代寓言中,人由泥土(Humus)构造,活着就要操心(Cura),在操心过程中实现自由存在,即完善(Perfecti)。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将哲学的基础问题“人是什么”分为:
我们能够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能希望什么?
由于关于“人是什么”的概念众说纷纭,我们提出在数字化时代,人的组成成分可以完整对应到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意图(Purpose)——即DIKWP数字人。在DIKWP的意图驱动的成分转化(Transformation(D-I-K-W-P))中,实现辩证式发展。
通过将人定义为DIKWP化的人,我们对人的意义的理解,不再仅限于抽象的存在意义,而是获得了更具体的DIKWP客观真实性,以及DIKWP交互意义的确认。
DIKWP化的人的发展过程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这强调了后天因素在塑造人的身份和特征中的重要性。
因此,DIKWP化的人的过程,从DIKWP机器学习链“数据学习→信息学习→知识学习→智慧学习→意图学习”来看,包括:
数据学习(Data Learning):婴儿成长过程中,以人与动物差异的人的共性的数据学习为主。感知世界,收集感官输入,形成基础认知。
信息学习(Information Learning):发展到以男女差异的信息学习为主。理解符号、语言、社会规范,形成个人认知。
知识学习(Knowledge Learning):个体的知识积累,通过教育、经验,构建系统的理解和理论。
智慧学习(Wisdom Learning):通过反思、批判性思维,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意图学习(Purpose Learning):明确个人目标和价值观,驱动行动和决策。
**王浩(Hao Wang)从现象学出发,面对“哲学究竟得做点什么”,提出哲学现象描述的目标:忠实显露吾辈之所知、所信及所感的本相,并重点进行恰当遴选与排序。这正是DIKWP技术化的目标。DIKWP借助目的(Purpose)**驱动,将遴选和排序由面向大众的不可能的调和,以及对变化的适应困难,转变为依据目的的功能安排,乃至权衡调配与效率优化。
艺术的表达模式与DIKWP框架艺术作为通讯方式
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重要媒介。它不仅是一种美的呈现,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或自我表达交流的通讯方式。艺术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及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层面。
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及艺术市场的复制,还包括各种颠覆。数字技术赋予了艺术家新的工具和媒介,使得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数字绘画、虚拟现实艺术、互动装置等。
主观与客观的交互表达模式
我们提出按**主观(SUB)与客观(OBJ)**的交互表达模式,对艺术表达进行分类:
模式<SUB, OBJ>:{(OBJ-OBJ), (OBJ-SUB), (SUB-OBJ), (SUB-SUB)}
(OBJ-OBJ):客观到客观的表达。强调对客观现实的忠实再现,典型于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
(OBJ-SUB):客观到主观的表达。艺术家从客观现实出发,通过主观感受进行再创造,强调主观体验对客观对象的影响。
(SUB-OBJ):主观到客观的表达。艺术家将内心的主观情感、思想,通过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SUB-SUB):主观到主观的表达。完全脱离客观现实,直接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抽象概念。
DIKWP数字真实链
DIKWP数字化的人将面对DIKWP化的实在与真实,涵盖:
数据真实/实在(Data Reality/Truth):对应相同语义抽象的数据真实。强调客观的、可测量的事实。
信息真实/实在(Information Reality/Truth):对应主观差异语义的信息真实。数据经过解释和理解,形成有意义的信息。
知识真实/实在(Knowledge Reality/Truth):对应完整语义的知识真实。信息经过系统化和验证,形成知识。
智慧真实/实在(Wisdom Reality/Truth):对应跨类型关联与转换的间接语义的智慧真实。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够进行判断和决策。
意图真实/实在(Purpose Reality/Truth):呈现问题输入和输出语义对的意图真实。明确的目标和动机,驱动行动。
艺术发展的演变与代表性艺术家分析
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视为从**(OBJ-OBJ)到(SUB-SUB)**的演变过程,即从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到对主观内心的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类对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不断深入。
(OBJ-OBJ):客观到客观的表达现实主义的兴起
**现实主义(Realism)**在19世纪中叶兴起,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反映社会的真实状况。艺术家试图以科学和理性的方式观察世界,摒弃浪漫主义的幻想。
代表艺术家:
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作品:《石匠》(The Stone Breakers,1849)
描绘了两个工人在艰苦劳动的场景,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现实生活。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作品:《拾穗者》(The Gleaners,1857)
展现了农民在田间劳动的情景,强调了劳动的尊严和艰辛。
(OBJ-OBJ) 到 (OBJ-SUB) 的转变印象派的出现
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节奏加快,艺术家开始关注瞬间的印象和光影变化。
代表艺术家: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作品:《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1872)
捕捉了日出时刻的光线变化,强调了主观的视觉感受。
作品:《睡莲》系列(Water Lilies,1897-1926)
多幅描绘池塘中睡莲的作品,探索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作品:《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1876)
描绘了巴黎郊区人们的社交生活,色彩明亮,笔触轻快。
后印象派的深化
印象派之后,艺术家们进一步探索主观感受和个人风格。
代表艺术家: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作品:《圣维克多山》系列(Mont Sainte-Victoire,1882-1906)
通过几何形态和色彩,探索物体的本质,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础。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
作品:《黄基督》(The Yellow Christ,1889)
运用平面化的色彩和象征主义,表达内心的精神追求。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作品:《向日葵》(Sunflowers,1888)
强烈的色彩和笔触,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
作品:《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
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天空的旋转笔触象征着内心的涌动。
(OBJ-SUB):客观到主观的表达
艺术家开始更多地从主观视角出发,强调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表现主义的兴起
表现主义强调通过艺术作品直接表达情感和内心体验。
代表艺术家:
埃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作品:《呐喊》(The Scream,1893)
通过扭曲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表达了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
作品:《街道,柏林》(Street, Berlin,1913)
以夸张的线条和色彩,反映了都市生活的疏离感。
(SUB-OBJ):主观到客观的表达
艺术家将内心的主观情感、思想,通过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超现实主义的探索
超现实主义试图揭示潜意识和梦境,通过非理性的手段打破现实的限制。
代表艺术家: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
作品:《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1931)
融化的钟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潜意识的流动。
勒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作品:《人类之子》(The Son of Man,1964)
神秘的形象,挑战观者的认知和想象。
(SUB-SUB):主观到主观的表达
艺术家完全脱离客观现实,直接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抽象概念。
抽象艺术的兴起
抽象艺术不再再现现实世界的形象,而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直接表达情感和观念。
代表艺术家: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作品:《即兴31》(Improvisation 31 (Sea Battle),1913)
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音乐般的情感。
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作品:《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1942-1943)
以几何形状和色彩,反映了纽约城市的节奏。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作品:《橙色、红色、黄色》(Orange, Red, Yellow,1961)
大色块的叠加,创造出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当代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融合了各种媒介和观念,挑战传统的艺术定义。
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
艺术家利用空间、物体、文字等,创造出新的艺术体验。
代表艺术家: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作品:《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1965)
以行为艺术的形式,探讨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作品:《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通过静坐与观众对视,探索人际关系和存在。
数字艺术与新媒体艺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艺术成为新的艺术形式。
代表艺术家:
拉斐尔·洛扎诺-赫默(Rafael Lozano-Hemmer)
作品:《呼吸的墙》(Breathing Wall,2006)
互动装置,观众的呼吸影响作品的变化。
团队Lab(teamLab)
作品:《无界的世界》(Borderless World,2018)
大型数字艺术展览,观众沉浸在动态的数字空间中。
艺术的终结与新生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等技术的发展,艺术的创作和体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人工智能艺术(AI Art)
AI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生成新的艺术作品。
代表案例:
Obvious艺术团队
作品:《埃德蒙·贝拉米的肖像》(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2018)
由GAN生成的肖像画,在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成交。
Refik Anadol
作品:《机器记忆》(Machine Hallucinations,2019)
通过AI处理数百万张图像,创造出沉浸式的数字空间。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艺术
艺术家利用VR和AR技术,创造出超越物理空间的体验。
代表案例:
劳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
作品:《沉浸》(Chalkroom,2017)
VR环境,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探索文字和声音。
梅罗·艾塔(Mariko Mori)
作品:《幻影》(Phantom,2012)
AR装置,融合现实与虚拟元素。
人工艺术(Artificial Art)的出现
人工艺术(Artificial Art)超越了传统艺术的范畴,通过脑机接口等技术,直接面向认知神经系统,进行定制、感受与调节,实现主观到主观的直接交流。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
脑机接口可以直接读取或影响大脑的活动,实现人与机器的直接沟通。
代表研究: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公司:Neuralink
致力于开发高带宽的脑机接口,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融合。
布莱恩·约翰逊(Bryan Johnson)
公司:Kernel
研究增强人类认知能力的脑机接口技术。
艺术的终结与重生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可能面临终结,因为其作为引发主观感受的客观呈现的外部物理媒介的存在必要性被削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而是预示着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的诞生。
新的艺术形态将融合技术、哲学和人类的创造力,突破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实现主客观的统一。这也对人类的价值观、伦理和社会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后的艺术创新角落
“最后的艺术创新角落”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和挑战。它涉及到输入和输出均存在不准确、不正确、不精确、不一致的问题P:
P::={<Input(不准确、不正确、不精确、不一致),Output(不准确、不正确、不精确、不一致)>, Purpose Driven}
这意味着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中,寻求新的艺术表达和创新方式,挑战传统的认知和感知模式,探索人类意识和体验的边界。
DIKWP哲学与艺术的未来DIKWP框架的应用
DIKWP哲学为理解艺术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
数据(Data):数字技术带来的大量数据,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可能性。
信息(Information):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解读,形成有意义的信息,启发艺术的灵感。
知识(Knowledge):艺术家需要理解技术、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以创造具有深度的作品。
智慧(Wisdom):对知识的综合和反思,形成对艺术和人类经验的深刻理解。
目的(Purpose):明确的创作动机和价值观,指导艺术的方向和影响。
伦理与价值观的思考
随着技术的深入,艺术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复杂,涉及到伦理和价值观的问题。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创造真正的艺术?
技术对人类体验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艺术的商业化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
人类创造力的未来
尽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技术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人类的情感、经验和价值观赋予艺术以独特的意义。
未来的艺术将是人类与技术的合作,而非取代。
结论
艺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内心的不断探索和表达。从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到主观感受的融入,再到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纯粹表达,艺术家的创造力推动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革新。
在数字化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DIKWP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去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艺术的演变。它强调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在主客观之间的转换和表达。
艺术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亡,而是预示着新的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的诞生。在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我们期待着新的艺术浪潮的到来。这将是一个融合了技术、哲学和人类创造力的全新时代,我们也将在解构、重构、变化中迎来新的人之为人。
参考文献
Miguel de Unamuno y Jugo. 《生命的悲剧意识》
王浩. 《超越分析哲学》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悲剧的诞生》
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
Immanuel Kant. 《纯粹理性批判》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精神现象学》
Wassily Kandinsky. 《论艺术的精神》
Yucong Duan. 《DIKWP研究论文集》
J.M.W. Turner. 《奴隶船》(The Slave Ship)
Gustave Courbet. 《石匠》(The Stone Breakers)
Jean-François Millet. 《拾穗者》(The Gleaners)
Claude Monet.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
Pierre-Auguste Renoir. 《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
Paul Cézanne. 《圣维克多山》系列(Mont Sainte-Victoire)
Paul Gauguin. 《黄基督》(The Yellow Christ)
Vincent van Gogh. 《星夜》(The Starry Night)
Edvard Munch. 《呐喊》(The Scream)
Salvador Dalí. 《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René Magritte. 《人类之子》(The Son of Man)
Wassily Kandinsky. 《即兴31》(Improvisation 31)
Piet Mondrian. 《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
Mark Rothko. 《橙色、红色、黄色》(Orange, Red, Yellow)
Joseph Beuys. 《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
Marina Abramović. 《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
Refik Anadol. 《机器记忆》(Machine Hallucinations)
Laurie Anderson. 《沉浸》(Chalkroom)
teamLab. 《无界的世界》(Borderless World)
[联系作者获取更多信息]
致谢
感谢所有为艺术和哲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你们的思想和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探索的动力。感谢DIKWP研究小组的成员们的支持和讨论,使得本文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
附录表格:艺术家、代表作品与表达模式对应
艺术家 | 代表作品 | 表达模式 | 描述 |
---|---|---|---|
古斯塔夫·库尔贝 | 《石匠》(The Stone Breakers,1849) | (OBJ-OBJ) | 现实主义的代表,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 |
让-弗朗索瓦·米勒 | 《拾穗者》(The Gleaners,1857) | (OBJ-OBJ) | 描绘农民劳动的场景,强调劳动的尊严。 |
克劳德·莫奈 | 《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1872) | (OBJ-OBJ) → (OBJ-SUB) | 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强调主观感受,开启印象派运动。 |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 《煎饼磨坊的舞会》(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1876) | (OBJ-SUB) | 展现社交场景,色彩明亮,笔触轻快。 |
保罗·塞尚 | 《圣维克多山》系列(Mont Sainte-Victoire,1882-1906) | (SUB-OBJ) & (SUB-SUB) | 通过几何形态和色彩,探索物体的本质。 |
文森特·梵高 | 《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 | (SUB-OBJ) & (SUB-SUB) | 强烈的色彩和笔触,表达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 |
埃德华·蒙克 | 《呐喊》(The Scream,1893) | (SUB-OBJ) & (SUB-SUB) | 扭曲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表达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表现主义的典范。 |
萨尔瓦多·达利 | 《记忆的永恒》(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1931) | (SUB-OBJ) & (SUB-SUB) | 超现实主义代表,探索潜意识和梦境,表达内在的主观世界。 |
瓦西里·康定斯基 | 《即兴31》(Improvisation 31,1913) | (SUB-SUB) | 完全抽象化的艺术,表达内在精神世界,开启抽象艺术先河。 |
彼埃·蒙德里安 | 《百老汇爵士乐》(Broadway Boogie Woogie,1942-1943) | (SUB-SUB) | 以几何形状和色彩,反映城市的节奏。 |
马克·罗斯科 | 《橙色、红色、黄色》(Orange, Red, Yellow,1961) | (SUB-SUB) | 色域绘画,大色块的叠加,创造沉浸式的情感体验。 |
约瑟夫·博伊斯 | 《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1965) | (SUB-OBJ) | 行为艺术,探讨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 《艺术家在场》(The Artist Is Present,2010) | (SUB-OBJ) | 通过与观众的对视,探索人际关系和存在。 |
安迪·沃霍尔 | 《金宝汤罐头》(Campbell's Soup Cans,1962) | (SUB-OBJ) | 波普艺术代表,探讨消费文化和艺术的商业化,融合客观商品形象和主观社会批判。 |
Refik Anadol | 《机器记忆》(Machine Hallucinations,2019) | (SUB-SUB) | 利用AI和大数据,创造沉浸式的数字艺术空间。 |
图示:艺术表达模式的演变scssCopy code(OBJ-OBJ) → (OBJ-SUB) → (SUB-OBJ) → (SUB-SUB)
(OBJ-OBJ):传统现实主义,强调客观真实的再现。
(OBJ-SUB):印象派,强调主观感受对客观景象的影响。
(SUB-OBJ):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主观情感通过新的形式客观呈现。
(SUB-SUB):抽象艺术,完全的主观内在世界的表达。
DIKWP框架与艺术表达的关系
DIKWP 成分 | 艺术表达对应 | 描述 |
---|---|---|
数据(Data) | (OBJ-OBJ) | 对客观现实的忠实再现,注重细节和事实。 |
信息(Information) | (OBJ-SUB) | 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感受,强调个人体验和情感。 |
知识(Knowledge) | (SUB-OBJ) | 将主观思想和情感通过客观形式表达,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 |
智慧(Wisdom) | (SUB-SUB) | 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追求超越具体形式的普遍真理和意义。 |
目的(Purpose) | 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目标,贯穿于各个阶段 | 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实现自我表达和对社会的影响。 |
结语
艺术的发展反映了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的轨迹。从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到对主观内心的探索,艺术家的创造力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在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媒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DIKWP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艺术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目的之间的转化和表达。它帮助我们思考,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如何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展望未来,艺术将继续作为人类表达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不断演变和创新。在主客观的融合中,我们期待着新的艺术形式和理念的诞生,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1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