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深圳大学陈光明等:器件级自愈合热电池阵列的快速组装及其自供能可穿戴应用 精选

已有 4891 次阅读 2023-9-10 10:5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研究背景

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已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领域,为健身追踪、健康监测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创新功能。得益于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工程学的突破,现如今的电子元件不仅尺寸更小、更为轻薄,而且还可拥有可拉伸和轻便的特性。随着对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需求持续上涨,我们迫切需要稳定、高效且灵活的能源解决方案来满足这些设备的电力需求。尽管电池、太阳能电池和摩擦纳米发电机在众多应用场景中都展现了一定的效果,但它们经常面临需要重复充电或更换的问题,或其工作模式只能是间歇性的。相较而言,热电转换技术,即利用环境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正逐渐成为自供能电子设备中一个潜力巨大的能源解决方案。这种技术能够实现设备的持续自主运行,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对外部电源的依赖。

1.png

Swift Assembly of Adaptive Thermocell Arraysfor Device Level Healable and Energy Autonomous Motion Sensors
Xin Lu, Daibin Xie, Kaihua Zhu, Shouhao Wei, Ziwei Mo, Chunyu Du,
Lirong Liang, Guangming Chen *, Zhuoxin Liu*
Nano-Micro Letters (2023)15: 196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3-01170-x

本文亮点

1. MXene 增强型快速凝胶技术加快了热电池的器件组装,克服了传统复杂设备制造工艺的限制。
2. 水凝胶电解质可在各种苛刻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热电化学性能,包括大变形、反复变形和持续变形,以及多次切割-愈合循环
3. 组装后的热电池阵列具有器件级自愈能力和对人体的高适应性,可为可穿戴应用有效收集低品位热能

内容简介

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促使了对自适应、自愈合和能源自主型能源设备的需求。本研究创新性地通过引入了MXene增强型水凝胶电解质来应对这一挑战,该电解质加快了柔性热电池(TEC)阵列的组装过程,从而避免传统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复杂制造。深圳大学陈光明教授与刘卓鑫助理教授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凝胶电解质在大幅变形和重复的自愈合循环下的优越的热电化学性能。由此产生的水凝胶基TEC 在20 K的DT下拉至500% 并循环 1000 次后可产生1032.1 nW 的最大功率输出,相当于其初始状态的 80%;同时,在 20 K下即使经过 60 次切愈合循环后仍可维持1179.1 nW的功率输出,约为其初始状态的 92%。组装后的TEC阵列具有自愈能力和对人体的高适应性,很容易应用于基于触摸的加密通信,不同的电压信号可以转换成字母;还可用作自供电传感器,现场监测各种人体复杂的身体动作。快速组装的方法与 TEC 器件的多功能性相结合,为未来针对健身监测和人机界面的可穿戴电子产品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图文导读

MXene水凝胶的制备过程及表征

Ti₃C₂Tₓ MXene是一种亲水性的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在环境温度下,可以在几秒钟内激活PAA水凝胶的快速凝胶,是一种更有效的替代方法。通过从其母体MAX相中选择性地蚀刻铝层,合成了Ti₃C₂Tₓ MXene纳米片(图1a)。随后,这些材料剥离成超薄纳米薄片。为了评估合成的纳米片的形貌特征,我们使用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AFM显微镜(图1b)清楚地显示了Ti₃C₂Tₓ纳米片的形状。图1c描述了纳米片的厚度约为1.5 nm,表明了单层MXene纳米片的成功合成。图1d所示的透射电镜图像进一步证实了Ti₃C₂Tₓ极薄的结构和尖锐的边缘。单层Ti₃C₂Tₓ保持了良好的结晶度,如图1e中高分辨率TEM图像所示,可以识别出Ti₃C₂Tₓ(103)平面对应的平面间距0.242 nm。图1f中对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模式进一步揭示了剥落的Ti₃C₂Tₓ纳米片是六方对称单晶,其中Ti₃C₂Tₓ的{100}和{110}平面明显可见。这些综合分析证实了Ti₃C₂Tₓ纳米片的成功合成和明显的形貌特征。通过原位自由基聚合合成了PAA-MXene水凝胶,如图1g所示,其中分别采用APS和Ti₃C₂Tₓ纳米片作为引发剂和交联剂。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条件下,凝胶化在几秒钟内发生,消除了热或紫外线促进的需要(图1h)。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如图1i中,揭示了水凝胶的多孔结构,所示的元素映射图显示了Ti和F元素的均匀分布,表明Ti₃C₂Tₓ纳米片在PAA基质中具有良好的分散,进一步证实了Ti₃C₂Tₓ MXene以及HCF和GdmCl成功掺入水凝胶电解质中。图1j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图1k拉曼光谱进一步证实了Ti₃C₂Tₓ MXene以及HCF和GdmCl成功地掺入到水凝胶电解质中。

2.png

图1.(a) 蚀刻后堆叠的Ti₃C₂Tₓ MXene纳米片的SEM图像;(b)剥离的Ti₃C₂Tₓ MXene纳米片的AFM图像;(c)相应的高度剖面;(d)剥离的Ti₃C₂TₓMXene纳米片的TEM图像;e剥离的Ti₃C₂Tₓ MXene纳米片的高分辨率TEM图像;(f)剥离的Ti₃C₂Tₓ MXene纳米片的SAED图案;(g)PAA-MXene水凝胶的凝胶化过程的说明;(h)胶凝前后的照片;(i) PAA-MXene水凝胶的SEM图像以及相应的元素映射图像;(j)各种样品的FTIR光谱;(k)各种样品的拉曼光谱。

II 水凝胶的自愈性及力学性能

图2a中,PAA-MXene/ HCF-GdmCl水凝胶对各种材料都表现出优异的粘附性。优良的和通用的粘附性为快速装置的组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消除了对任何粘合剂或焊料的要求。通过拉伸试验,评价了各种水凝胶电解质的力学性能。从图2b,c中的应力-应变曲线中可以看出,MXene的掺入增强了其拉伸性,证明了Ti₃C₂Tₓ纳米片作为交联剂的有效性。图2d和图2e展现了PAA-MXene-4.5的高效自愈合能力:水凝胶电解质一旦切成两半,可以通过6小时的自愈合过程轻松恢复,愈合后的样品可以手动拉伸至原来长度的几倍而不断裂,仍然保持了其强大的粘附力。

3.png

图2. (a)显示水凝胶电解质对各种表面的高粘附性的照片;(b)各种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c)各种样品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d)自修复后各种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e)展示水凝胶电解质自修复后拉伸过程的照片。

III 水凝胶电解质的热电化学性能

图3a为TEC工作机制示意图,在一个典型的TEC中,一个含有氧化还原对的电解质被放置在两个电极之间,这两个电极处在不同的温度下,形成整个TEC的温度梯度。拉伸至100%、500%和1000%应变的水凝胶的Sₑ拟合曲线如图3b所示。相应的值的变化如图3c所示。Sₑ值一般在2.50-2.70 mV K⁻¹的范围内,这表明即使是1000%的拉伸也只会对热电势产生轻微的影响,造成的波动不到10%,并测量了不同持续拉伸状态下的热电势,如图3d,e所示。与原始态相比,Sₑ值在50%、100%或150%拉伸状态下的变化均小于10%,表明热电化学反应可以在大形变条件下成功地发生。图3f进一步比较了重复拉伸后的热电势,结果表明,经过1000次500%拉伸循环,水凝胶电解质仍能维持2.33mV K⁻¹的Sₑ。在经历60个切割愈合周期后,Sₑ仍保持在约2.30 mV K⁻¹,对应于愈合前的初始值的90%(图3g,h)。在不同的温度梯度(ΔT)下,使用已制备的水凝胶电解质和铂电极评估了TEC的性能输出,如图3j所示。在10、20和30 K的
ΔT条件下,观察到的短路电流分别为38.8、97.3和121.2µA。相应的,最大输出功率(P
max)分别为267.9、1286.5和2258.5 nW。而图k和图i充分证明了TEC具有强大的热电化学性能,即使是在大幅的形变和重复的损伤愈合周期下。

4.png

图3. (a) TEC工作机制示意图;(b)拉伸后产生的电压作为温差的函数;(c)拉伸后测得的Sₑ值;(d)在500%应变下多次拉伸循环后测得的Sₑ值;(e)在持续拉伸下产生的电压作为温差的函数;(f)在持续拉伸下测得的Sₑ值;(g)多次自愈合循环后产生的电压作为温差的函数;(h)多次自我愈合循环后测得的Sₑ值;(i)多次自愈合循环后的电阻变化;(j)在10 K、20 K和30 K的温差下的TEC的电压、电流和功率输出;(k)在20 K的温差条件下拉伸后的TEC;(i)在20 K温差条件下多次拉伸和切割愈合循环后的TEC。

IV TEC阵列器件

由于其高粘附性、良好的柔性/拉伸性和卓越的自愈合能力,PAA-MXene水凝胶电解质在几分钟内并入TEC阵列设备,消除了任何粘结剂或焊料的需要。

水凝胶电解质被切成小的方块,约10 mm×10 mm×5mm大小。碳纳米管纸(CNTPs)同时作为电极和连接电路,并将8个单独的TECs串联连接形成阵列。薄聚氨酯薄膜作为两侧衬底,形成集成条带装置(图4a、b)。该装置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舒适地佩戴在手腕上,利用体温,该设备成功地在电压放大器的帮助下为一个发光二极管(LED)灯泡供电。图4e显示,该设备对低品位热响应迅速,在不到2秒的时间内产生了~9mV的输出电压。该条带式装置由8个TECs组成,可快速收集体温,通过改变手指的触摸动作来产生不同的电压信号。此外,通过还可控制触摸行为对单词和短语进行加密。为了演示,设备利用其快速的热响应时间,将“head”和“I LOVE SZU”实时加密为电压信号(图4f,g)。同时,利用水凝胶电解质和聚氨酯基底的自愈合特性,该条带装置在装置水平上显示出了强大的自愈合能力(图4i,j)。

5.png

图4. (a)单个TEC和组装后的带形TEC阵列的结构示意图;(b)带形装置连接到LED灯泡的的照片;(c)戴在手腕上为LED灯泡供电的带形装置照片(借助电压放大器);(d)相应的热成像;(e)设备对热能的快速电压响应;(f)使用电压信号对单词“head”进行加密的演示;(g)使用电压信号对短语“I LOVE SZU”进行加密的演示;(h)被切成两半的带状装置照片;(i)用于支撑500 g重量的自愈带装置照片;(j)通过收集身体热量为LED灯泡供电的自愈带形装置照片。

V 自供能运动传感器

由于其较高的热电化学性能和机械适应性,以PAA-MXene水凝胶为支撑的TEC可以很容易地作为应变检测的自供能传感器。如图5a所示,TEC可以方便地放置到手指上,通过隔热层建立冷端,从而产生一个有效的温度梯度。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实时监测TEC从外部负载中产生的电压和电流,记录了电压(ΔU/U₀)和电流(ΔI/I₀)随应变的变化,TEC的良好的柔性、优异的应变敏感性和稳定的热电化学性能使其特别适合于人体各个部位的现场监测,包括手指弯曲、手腕弯曲、肘部弯曲、头部运动、膝盖弯曲、呼吸和肩膀运动。TEC在能量自主应变传感方面的成功应用,向利用能量自主可穿戴电子设备捕捉包含各种人体运动的复杂人体行为的愿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6.png

图5. (a)固定在手指上的TEC装置的光学和热图像;(b)、 (c)TEC在各种拉伸应变下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压;(d–j)自供电传感器在各种身体运动下的电压变化,包括手指弯曲、手腕弯曲、肘部弯曲、头部运动、膝盖弯曲、呼吸和肩部运动;(k)自供电传感器在伤口愈合过程前后的电压变化;(i)使用自供电传感器检测复杂身体运动的图示。

作者简介

7.png

卢鑫

本文第一作者

深圳大学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
柔性准固态热电化学电池研究及器件设计。


8.png

刘卓鑫
本文通讯作者
深圳大学 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柔性能源器件,包括热电器件和水系金属离子电池。

主要研究成果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等项目,在 Chem. Soc. Rev.,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CCS Chem.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获引用10000余次,h-index为47,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2项,担任欧洲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ₑarch Council)项目评审专家、Frontiers in Chemistry期刊Polymer Chemistry方向副主编、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青年编委。

Email:liuzhuoxin@szu.edu.cn


9.jpg

陈光明

本文通讯作者

深圳大学 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复合热电材料及其柔性器件。

主要研究成果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研究,近十余年聚焦于复合热电材料与柔性器件。已发表期刊论文19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65篇),获得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届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基金会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优秀会员、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和年度排行榜)和英国皇家化学会前1%高被引中国学者等奖励或荣誉,担任/曾任Nano-Micro Lett. 等期刊编委、RSC Adv.副主编、Compos. Commun.等期刊热电专刊客座编辑,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理事。

Email:chengm@szu.edu.cn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10.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JCR影响因子为 26.6,学科排名Q1区前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11509-1401778.html

上一篇:NML文章集锦 | 钙钛矿材料综述(二)
下一篇:NML专题 | 电磁波吸收与屏蔽材料
收藏 IP: 202.120.11.*| 热度|

2 杨正瓴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