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与环境G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he114

博文

天津大学范晓彬教授团队综述:对于水系锌−锰电池的电化学行为的理解——反应过程和失效机制

已有 6667 次阅读 2022-3-16 09:3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GEE banner.jpg

文章信息.png


全文速览

随着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非持续能源的开发,急需寻找新型储能设备以实现能源的存储和转换。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方式。锂离子电池技术由于工艺成熟、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等优势,目前得以应用于小型便携式设备和电动汽车。但由于锂资源有限,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和环境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水系电池由于其成本低、安全性高、绿色环保等优势逐渐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

锌金属由于其高的理论容量,低电化学电位和高能量密度,被广泛认为是水系电池的理想阳极。而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锰氧化物、钒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其中,锰氧化物具有储量丰富、成本低、毒性低等优势,是理想的锌离子电池的阴极材料。然而由于锰基氧化物丰富的氧化态,锰有多种氧化态(0,+2,+3,+4,+6,+7)。且对于最常见的Mn(Ⅳ)O2而言,可分为α-, β-, γ-, δ-, ε-, λ-相、无定型等相态,晶型结构、微观形貌等会影响其反应过程。此外,电化学反应过程通常伴随着化学反应,如歧化,电解液的副反应等,这会导致电极充放电的最终产物不同。更重要的是,在电极反应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可逆的相变过程,导致在不同的循环圈数下,活性物质不同,充放电过程也会发生改变。

近日,天津大学范晓彬教授团队总结了水系锌锰电池的正极反应行为以及影响因素。本文先阐述了目前已提及到的大多数反应机理,将它们主要分为三类:锌离子参与过程,质子参与过程以及它们共同参与过程。随后对影响机制的几大因素:主要包括电极材料、电解质和工作条件依次论述。再次,针对水系锌−锰电池的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容量衰减,综述了常见的三种容量衰减原因和失效机制,包括:活性物质溶解,结构坍塌和低活副产物生成以及相应改性策略。最后,总结并针对锌−锰电池的现状进行展望,并探索未来锌−锰基电池的研究方向。

Fig.1.png

图1. 水系锌−锰电池的反应过程、失效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


全文精读


一、目前存在的机制

锌−锰基电池最初是由19世纪60年代的碱性一次电池开始,随后出现碱性二次电池,再后来,温和的中性和弱酸性电池的开发,使得锌−锰基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得到一个突破性的提升。

1. 锌离子参与

最开始研究中性和弱酸性水系锌−锰电池的时候,放电过程通常被认为是锌离子嵌入锰氧化物的隧道结构中,与锂离子电池类似。而锌离子插入后可能会使阴极材料发生相变,并且这种相变可能是可逆的,并伴随着充放电循环一直发生;也可能是不可逆的,而只发生在首圈。

2. 质子(H2O)参与

由于单个锌离子高的电荷密度和较大的离子半径,一些研究者怀疑Zn2+是否具有嵌入到MnO2隧道内部的能力。因此对于锰氧化物在水系电解质中表现出的电化学活性,他们通过研究证明是质子的作用。而质子参与的电化学反应,最后的放电产物通常有Mn(Ⅲ)OOH和Mn2+

3. 混合参与

近两年来,绝大多数对Zn/MnO2水系电池的储能机理的研究,都涉及到H+参与的转化反应和Zn2+参与的插层机制,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主流机制。但因为充放电的条件、电解质以及阴极晶型的不同而导致充放电过程的机理走向有些差异,主要表现在H+和Zn2+参与反应的先后顺序。


二、影响机制的因素

在大多数的锰基电池中,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化学反应过程,二者是既是竞争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调控二者的反应,来实现不同的充放电产物,同时也造成了表观上的不同反应机理。

机制的复杂性是由电池的很多因素决定,电极材料、电解质和工作条件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何在各种文献中,哪怕相同的晶型的二氧化锰也会呈现不同的电化学行为。

1. 电极材料

阴极的电极材料是影响电化学反应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锰氧化物由于其晶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储能机理,隧道状的氧化锰通常用隧道容纳客体离子;层状的氧化锰通常用层间通道容纳客体离子和分子。由于隧道和通道的宽度,导致能够嵌入的客体物质种类和量不同。根据锰的价态产生不同种类的锰氧化物的表观电化学反应也不同。而微观形貌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电极过程。尤其大多数的阴极材料形貌会在循环前后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不利的,如和集流体接触不良造成短路,或部分电极材料脱落等;但有些变化也是有利的,如电极材料在电解质中浸润更好等。

2. 电解液

电解液是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理化学特性对电池的储能机理和电化学行为都有显著影响。尤其是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ESPW等性基本质可能都会对充放电行为产生影响。此外,界面兼容性、离子在界面的吸附能和脱溶剂能等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相比于非水系电解质,水系电解质具有低的粘度,低的溶剂化能以及高的离子电导率(两个数量级优势)的优势,并且从本质上解决有机电解质的易燃问题,因此被更多研究者关注。但狭隘的ESPW窗口,较低的能量密度等问题依然需要解决。

固态和准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使得柔性电池逐渐走向人们视野。由于电极材料的低毒安全的特点,将锌−锰电池制成可佩戴器件也是目前该体系的发展方向之一。

3. 工作条件

反应机理和电荷储存顺序主要受电解质介质的控制,同时也受充放电电流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由于正极材料储能存在扩散控制和非扩散控制两种方式,在高电流密度或扫描速率下,非扩散控制贡献的容量占优。而工作电压最主要影响电池的放电深度,控制着不可逆的副产物的生成,以此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由于水系电解质水高凝固点和低沸点的特点,其工作温度范围狭窄。扩宽电池的可使用的温度窗口也是一个先进的新方向。


三、失效机制

水系锌−锰电池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水系锌−锰电池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较低;2. 输出电压低;3. 循环稳定性差。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们研究了各种因素的本质原因,并采取一系列策略以促进二次水系锌−锰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的进程。对于锌−锰电池而言,容量衰减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不可逆或者不完全可逆的反应造成的。而影响循环寿命的锰氧化物正极不可逆的副反应主要包括:1. Mn溶解到电解质;2. 隧道型或层状锰氧化物结构坍塌;3. 低容量或无容量的副产物生成。

研究者们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一系列策略以延长其循环寿命,包括在电解质中添加Mn2+盐,设计合理的锰氧化物框架以及复合电极材料等。


结论与展望


尽管目前对水系锌−锰电池的的研究越来越多,以探索高容量、高倍率性能、长周期稳定性的锰基材料以及电池的机理,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关注。

1. 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普适性模型的建立;

2. 对反应过程中间产物的重视;

3. 先进原位表征技术的应用;

4. 基于DFT计算的材料筛选和反应过程预测;

5. 面向实际应用工况条件下的反应机制分析和失效预测。


文章信息


本文以“Understanding of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of aqueous zinc-manganese batteries: reaction processes and failure mechanisms”为题发表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骆欣雨博士,通讯作者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范晓彬教授。

二维码.png

扫码获取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gee.2021.08.006


通讯作者简介

作者-范晓彬.png

范晓彬

范晓彬,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从事绿色化工及二维材料研究。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超7500次,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技奖项。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GEE编辑部

GEE名片-20220208.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673-1329619.html

上一篇:湖南大学张世国教授团队:空气气氛下马弗炉中一步无模板法“烧”出氮氧掺杂介孔碳
下一篇:图文目录|GEE Volume 7, Issue 2
收藏 IP: 218.247.1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