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毛宁波 生活笔记

博文

中海油“海洋石油720”地震勘探船最近交付使用

已有 8492 次阅读 2011-5-2 12:06 |个人分类:地球物理勘探进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 石油

 
 
    亚洲首艘最新一代12缆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720”22日在上海完工交付。该轮的交付使用,将为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提供最新的装备。
    上海船厂副总工程师金余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海上油气开发有向深海发展的趋势,但尚缺可以在深海作业的相关自主装备。
    据悉,该轮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船厂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建造,为亚洲首艘最新一代三维地震物探船,是目前国内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满足PSPC标准的海洋工程船。
“海洋石油720”的工作水深可达3000米,可在5级海况和3节海流情况下采集地震数据,水下设备可在5级海况情况下安全收放,在5节航速时,提供最大100吨拖力,可拖带12根8000米地震采集电缆和双震源共8排气枪阵列。它汇集了世界一流的专业物探设备,能够做到多缆和自扩式震源同时收放。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董伟良告诉中新社记者,“十二五”期间,中海油拟形成深水作业的一个完整船队,包括深水的钻井平台、深水的物探船、深水的商用工作船等,为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全面的海上服务。董伟良认为,随着该轮的交付和深水船队的陆续投入使用,将来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在深水海域自主地勘探开发。
    作为全电力推进船舶,“海洋石油720”动力分配智能化,采用冗余推进设计和全中压变频系统。该轮还满足最新的环保要求、配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被动可控减摇水仓,在国内同类海工船中率先实施PSPC标准。其良好的外形和舒适的居住舱室,也体现了中国的造船工艺水平。
    深水海上物探船对海底地质条件的勘察,是海上油气开发的第一步,即确定何处可能会有油藏。物探船进行地震勘探,就是高压空气通过气枪阵产生地震波,传播到海底深部的地层中,当地震波碰到岩层界面及产生反射波,并传回到物探船的接收装置被记录下来,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地震反射剖面,地球物理人员对地震剖面进行解释,并编制海洋油气田藏构造的最关键的图线。“海洋石油720”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探测和预处理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现代化和最先进的物探船之一。
    据悉,作为中国船舶工业公司下属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上海船厂对海洋平台、钻井船和多缆物探工程船舶的改装和建造有着丰富的经验。上世纪80年代,上海船厂成功建造出国内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勘探三号”,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之后又相继建造改装过“渤海八号”、“渤海十号”等自升式平台、“Bully”系列深水钻井船、6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18”和8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19”。2009年7月3日,上海船厂成功中标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12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20”项目。
    2010年1月18日,“海洋石油720”项目在上海船厂崇明基地加工车间正式开工。7个月后,第一只分段顺利入坞;同年12月21日,“海洋石油720”顺利下水开始码头舾装作业; 2011年1月16日,发电机管系投油结束;2011年1月20日,该船108根中压电缆完成耐压测试;时隔两个月,发电机调试交验工作全面结束;2011年4月14日,“海洋石油720”完成各项码头系泊试验,出海试航。
    上海船厂联合国内知名院所的优质资源,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对该轮物探设备的安装调试、复合型可控被动减摇水舱等技术重点攻关,掌握物探船建造关键技术,最终完成了物探设备的选型、设计、建造、安装、调试。在设计和建造中,项目组还运用了物探系统布置技术、物探船水动力性能与船型优化技术、三维设计和虚拟现实应用技术、水下噪音分析和控制技术等多项专题技术,其中有多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海洋工程实船的制造,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石油720”填补了国内自主设计和建造先进多缆物探船的空白。另外,该轮还能与深水勘察船、深水钻井平台能形成一条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产业链,为中国海洋油气能源开采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持。(中新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439518.html

上一篇:常规2D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
下一篇:BGP(中石油东方物探)煤层气勘探迈新步
收藏 IP: 221.233.28.*| 热度|

1 guest31002101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