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当今中国学术界的一些严重问题

已有 3562 次阅读 2013-3-31 15:09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学术界

文/王德华

      中国学术界的问题似乎是日趋严重了,很多问题如果不重视,会严重影响学术界的正常发展。学术界有什么问题?简要说几个方面。
1   考核体制问题
      从SCI开始,到IF,再到CNS,看似是从看数量到看质量,本质上还是论文导向。论文导向错了吗?没错。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就是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著作)来阐述自己的学术理论和发现。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如果以论文为导向可以说是错了。这样的政策导向,很容易把科学追求的精髓淡忘,而进入一种功利性的追求。看看今天一切向钱看的社会后果,就不难理解今天的学术界。学术界本来就有学术界的规范和标准,学术成果的评价和学术论文的质量,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决定因素。同行评议,都很清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运行呢?利欲熏心。专家的人品和素养出问题了。没有健全合理的考评体制,利益导向的科研,是一定要出问题的。
2   科技人员素质和学术水平问题
      中国的科学家学术素养和学术水平如何呢?绝大多数已经退休的老一辈科学家(简单说就是70岁左右及以上),现在看多数是很出色的。他们有些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有些就是土生土长起来的专家。不可置疑,有些学术视野和学术思想是一流的,有些专家也没有这种能力。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几乎都在坚持耕耘着自己的学科和领域,使得很多重要的学科和领域能够发展和延续下来。
      后来是八仙过海的时代,教授多了起来,博导多了起来,甚至是泛滥起来。本来很高尚的教授、博导,慢慢演变到名誉扫地,在社会上失去了尊重。教授、博导、院士,这些名头是有社会责任的,我们却当儿戏,似乎是谁都可以当教授。不合格的教授太多了,不合格的科学家太多了,自然就会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不合格的人多了,合格的人反而成为弱势群体了。  
3   研究生培养问题
      研究生今天的困境是很让人纠结的。每年上百万的年轻人,其中不乏有追求、有智慧、有潜力的人才,但今天的大环境下,很多已经失去了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甚至是失望、恐惧,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总是满足于一定数量的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跟踪,谈什么崛起?国内优秀的博士没有平等发展的机会,没有发挥才华的制度保障,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还有,那么多不合格的博士、硕士出笼了,这个社会如何再重塑“博士”的光辉?那些顶着博士头衔的人们,是一种自豪呢还是悲哀呢?学位贬值、知识“贬值”的社会,我们还指望什么?
4   人才政策问题
      这几年的人才政策对学术界的影响和冲击是最大的。各种人才计划相继出台,看似对学术界的投入加大了,理应促进了学术界的发展,实际效果却不是。一些不合格人才,甚至是欺世盗名的人才引进,直接摧残了本来还说得过去的学术环境,甚至是进一步恶化了国内的学术环境。那些引进的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艰难环境下做出的那点成绩,被个别(有人说不是个别?)浑水摸鱼的所谓海外人才的那些黑黑墨,涂抹得一点亮点都没有了。引进人才,本来是净化环境,改变环境,建设环境,现在是不但环境没有改变,反而进一步恶化。 
5   学科发展问题
      科学是有学科的,有领域的,所以才有专家,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似乎就是有人敢为天下先,引进人才,多是以论文导向,很少考虑学科发展,导致学科重复建设,相同方向的实验室重复建设。不考虑学科发展,不考虑领域发展,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和点数,一个实验室没有了特色,一个研究单位没有了特色。万金油的院所,不可能有专家,更不可能有学术界的泰斗。
6   职称晋升和待遇问题
      要保证那些突出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根据个人的学术积累,根据其学术贡献,按部就班晋升。当今的问题是,引进的青年人才,没有过渡时期,职称一步到位。人还没到,有没有能力领导一个研究组还不知道,教授、博导的名头就先给戴上了。实际上很多就是在国外刚结束博士后的训练,没有任何独立主持科研的经历。这看似是尊重人才,实际效果相反。一是给了这些年轻人无形的压力,有不少年轻人是戴不住这么重的帽子的,听说这几年有英年早逝的海外回来不久的年轻人。这些一步到位的年轻教授们,在管理实验室、规划学科方向、培养研究生方面,都是“第一次”,我不相信那些真正想在科研上做点什么的年轻人会乐得如此。另外,这样的人才政策,对于国内的那些同样优秀的年轻人也是一种不公平,是一种很强的刺激和打击。提升一批,打击挫败一批,环境变坏了,风气变坏了,我们图的啥呢?就是那几篇点数高的论文吗?国家科技的发展是百年大计,长远规划,提高年轻人的待遇,减缓科研压力,衣食住行有生活保障,让他们一直保持旺盛的科研激情,这才是正常的人才政策。拔苗助长,不可以。人为制造矛盾、制造不平等,更不可以。
7   科研经费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学术界真的尝到了甜头,不少实验室和研究团队到了“不差钱”的时代,有些到了“花不完”甚至是“为花不完犯愁”的时代。经费分配不公,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老问题。 
      如何保障那些有才华、有追求的年轻人能够早些获得第一桶金,如何保证支持那些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在当今社会不会搞关系但却在某个学科领域很优秀的那些科学家,能够延续他们的科研,是非常重要的。  
                                                              (转载自科学网博客2013年1月3日博文。本文有删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09-675569.html

上一篇:从废铅酸电池中回收硫酸铅制备电极材料
下一篇:中国干细胞软科学急需破题
收藏 IP: 123.122.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