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达旋
1. 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新加坡639798
2. 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广州510000
《李政道评传》出版了,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的同仁以特快邮件的方式寄予我。收到此书,感到受宠若惊——要论李政道先生(图1)一生所认识的人与直接影响过的人,我应该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位。我不是他的同学,不是他的同事,不是他的学生,不是他的合作者,不是他的博士后,更不是他所主办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之一的学生。
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所能影响的,绝不只是他周围的人。我只是李先生周围许多层以外的人,然而,他对我一生许多时刻的影响往往是关键性的!《李政道评传》重点讨论了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所做的研究工作得到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图2)。那也是李先生对我影响的开端。
1957年10月初的一天早上,在新加坡养正小学读六年级的我刚起床,母亲就很激动的告诉我:“今天,《星洲日报》头条新闻报道有两个中国人得到了诺贝尔奖!”对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感觉到母亲整句话里面最有激动性的就是“中国人”那3 个字。当时我也翻了翻报纸。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得报纸上面的那一张照片。照片中,李先生跟杨先生在黑板前面,黑板上有许多蝌蚪样的文字。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些蝌蚪文字是数学的表达。总之,那一刹那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母亲的激动原因我过了很多年以后才能真正理解。母亲是生在清朝宣统三年,也就是1910年。她一出生,中国就面临贫困与战争,后来中国解放,我们全家搬去了新加坡。在她的那一段生命中,她所看到的就是战争与苦难,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有着很深的苦闷。当她看到两个中国人能够得到世界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受到全世界的赞扬,她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她的激动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反应。
回想起来,听到李政道先生与杨振宁先生是物理学家时,那应该是我一生中首次听到“物理”这两个字。我的大学生涯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学物理的,而是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的。但是物理这个观念,现在回想起来,大概一直存在我的脑海中。不晓得是不是这个原因,我内心深处好像一直向往着物理。所以,最后也辗转学了物理。虽然在那一段时间内,我不知道李政道先生究竟在物理上的贡献是什么,但是我一直感到物理一定是我最终的命运。所以,李政道先生与杨振宁先生对我的影响的确是非常深远的。
《李政道评传》的作者赵天池先生通过李先生的CUSPEA项目,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录取,攻读高能实验物理博士学位。他虽然不是李先生直接指导的学生,但可算是李先生广义上的学生。1980年左右,我是美国费城爵硕大学物理系的助理教授。当时,我听闻李先生主导的CUSPEA是向中国招收研究生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有列出愿意接受中国学生为物理研究生的美国大学。看到爵硕大学不在名单内,我当时就打电话给所熟识的在德州大学任职的邱道斌教授。邱教授是CUSPEA的负责人之一。我问邱教授有没有可能把爵硕大学加入,他说他会问问李先生。过了不久,邱教授就回电话给我,告诉我李先生说:“当然可以!”李先生的这一句话就让爵硕大学的物理系在以后的几年内通过CUSPEA收到了5位非常优秀的物理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各奔前程,有一些是成功企业家,有一些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先生为年轻人铺路是一个永恒的伟绩!我一生中跟李先生面对面见过4次。在20世纪80年代时,我在费城主办“大费城科学讲座”,第1位演讲者就是李先生。那是我们第1次见面。当天我有幸全程陪同李先生跟他的夫人秦惠箬女士。
第2次我跟李先生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我们大概谈了10分钟左右,虽然相处短暂,但是他的两句话让我至今难忘。第一句是向我介绍他的办公室同事,日本伟大的物理学家、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第二句是,“每个人每天眼前都有非常多的机会,但是假如不去把握的话,那就不是机会”。
第3次是在1990年,当时我在兰州大学主办国际核子物理会议。这个会议是在政治风波之后,作为唯一的海外主办人,我受到“ 要求取消这个会议”的巨大压力。在受不了这些压力的时候,我冒昧地给李先生打了电话,向他请教我该如何应对。李先生给了一个非常干脆的回答:“学术研究不能停!我会亲自来这个会议支持你!”果然,他真的来参加这个会议了,同时夫人秦女士也一块儿来了。李先生对学术、对祖国的热爱在他的行动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第4 次见面(图3)是2006 年,我有幸在上海参加了李先生80岁的生日庆典,当面祝他生日快乐。当天看到他虽已80 岁,但精神焕发,真的非常高兴。
毫无疑问,李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高等教育邻域中的博雅教育的角度去看,一个人必须先做人,然后再发展生涯。我和李先生的关系,对他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对我来说却是影响至深的。李先生用他一贯的行动来远距离的影响我,我相信,他用同样的方法也影响了更多的人。我们不仅仅从他那里学到了高深的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么做人。这大概是李先生最伟大之处吧。
(责任编辑 王丽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