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中旬开始,很多科学网站的头条头版,往往是科学引用索引2010年的统计结果。
几家欢乐,几家无奈。数字可以吸引人,数字可以让人兴奋,数字还可以掩盖事实。IF就是这样。不是“如果”,而是“冲击因子”。随着这个数字在科研评价体系中被更多的人和机构接受,成了科学界的货币,IF就象流通的货币一样。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影响因子的计算是如此的简单,文章引用多,杂志的影响因子就高。所以,在科研领域里,工作质量决定一切,是真正有含金量的,正所谓硬通货,就是在货币贬值的时候能够保值的货币形式。所以,个人愚见,IF不会成为学术界的硬通货。
自愿庸俗一下,把研究领域比喻成市场经济,那么,好的研究和成果,就是能够作为硬通货流通的,而一年一变的IF,就如同纸币一样,只适用于那些图方便而不肯携带/使用硬通货的人。纵观近十几年的趋势,IF在1990年代开始流行起来。到如今,很多杂志的影响因子已经经过了大的涨幅,而实际上其学术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文章的总体数量在增加,被引用的文章数也同样增长(留意,多一篇文章出版,就会增加数以十计的引用)。看看现在的物价和房价,跟10几年前比起来,再看看我们的IF,似乎有相似的趋势。
再问,我们做研究,我们的研究是赶时髦,还是做实业?我们追求价值,但是是追求流行的价值,还是能存留至久的价值?
为了不让我们的研究贬值,需要选择不会贬值的货币。
看了一下大家的意見。從科研管理角度,基本認定IF是個較明確的評價標準。我個人也接受,畢竟,誰發了30點的文章不高興?不過,從做研究的角度,我還是這個看法,IF不該融入我們平時的研究工作,否則,很難用平和的心態去專心於一個題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4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