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这段时间把之前的工作暂时放下,开始为某药材标准起草工作装订凭证标本,做些辅助实验,同时也接收了一批“代工”的标本。
以前起草药材标准是不保存凭证标本的,无论药材标本还是植物标本都很少保留,至少我们这是这样。据说可能只有77版药典起草时留了凭证标本,存在中检院的标本馆里。后来,也就是近几年,开始接触香港中药材标准的起草工作了,从上到下逐渐认识到标本溯源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提供原植物的凭证标本做了硬性要求。现在一些课题需要起草药材标准,其要求也是参照港标,需要提供药材对应的植物标本,作为凭证。初衷和想法都是好的,但实际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好吗,最近装订标本和整理接收的“代工”标本真的有点头疼。
最大的问题就是植物标本的采集。现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一直是憋在实验室做实验,很少出野外,这个与植物学研究领域是完全不同的状况。
标本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野外信息缺失。压制好的标本,大部分没有采集签,更不要说野外记录,混乱的夹在标本夹里。装订的时候只能挨个询问出差采集人员,凭记忆回忆在哪里采的,植物当时的状况如何。这样很容易张冠李戴,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或许还存在某些顶替的情况,这样的话,标本的意义就不大了。尽管每次都会和出差采集人员强调采集签的重要性,但是每次收到的标本依然很少有签。
压标本存在的问题。比如贪多,换纸不勤,在容易整形的阶段没有摆好形态,干燥后捆绑用力过度导致标本破碎。我从标本夹取出的这些标本,有些太大,需要修理才能上台纸,有的已经发霉变色,还有些因为没有摆造型,上台纸很是费劲,叶片没有正反面的情况也不少。唉,各种心塞。野外采集是辛苦的工作,早出晚归,晚上还要整理标本到深夜。我们这个行业又没有这种工作习惯,所以,也不能要求太多。
“代工”标本的问题。行业关系加上与地方高校交流较少,我们的野外经验十分欠缺,于是领导们觉得让实验员出去采,还需要找高校的老师做向导,不如就让高校帮忙采集,等着收标本多省心,实验员还能在实验室继续做实验。就这样,今年我见识到了高校“代工”的标本,都是塑封的,这种不易损坏,但是想用解剖镜仔细观察有点受限。最奇怪的是这些标本的采集号,每个种的采集人都是一样,每种的采集号都是从01到05,每个采集号也只有一份标本。野外记录中的形态描述,几乎就是抄植物志,没有果的标本居然也有果的形态描述。还有学名的属名种加词部分不斜体的低级错误也比比皆是。万万没想到高校也这样不规范……只能说这是药学院采的来安慰自己了。
其实很多药材标本也存在信息不全的问题,大多只记录名称、产地、收集时间,这还算是好的。而这些药材信息的真实性,更加无从追溯,毕竟大多数都是收购来的,基本上都是二手信息。也许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子,时间长了就养成这样的习惯,要求多了,还会被认为繁琐麻烦。
标本在我们这行越来越像是一种装饰物,药材是来显摆的,植物标本就是装饰画,标本的科学意义越来越淡,虽然口头上越来越重视,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是应付和追求形式,这个行业就不会再进步,只能打着老祖宗的旗号继续混日子,“混”是没有出路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