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瑟夫·伯特兰(Joseph Bertrand,1822年3月11日-1900年4月3日),是杰出的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他提出的“伯特兰悖论”(Bertrand's paradox)在概率论中非常著名,引发了人们对概率定义和随机变量选择的深入思考。伯特兰还提出过“伯特兰盒子悖论”(Bertrand's Box Paradox)。
1 伯特兰悖论
1.1 什么是伯特兰悖论
伯特兰悖论是由约瑟夫·伯特兰在其1889年的著作《概率计算(Calcul des Probabilites)》中首次提出的,它困扰了研究人员一百多年(参考资料[1])。这一悖论提出了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几何概率问题,似乎有三种同样合理但不相容的解决方案。
请看图1(A)中包含内接等边三角形的圆(即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位于圆的圆周上)。假设在圆上随机画一条弦(圆周到圆周的直线),如图中弦k。伯特兰问:这条弦的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是多少?
图1 伯特兰悖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这似乎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同样简单的答案,然而,伯特兰悖论指出,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答案,取决于你如何“随机选择”弦。
以下逐一查看在圆上随机绘制弦的三种方法:随机端点、随机半径和随机中点。
解决方案1:随机端点(Random Endpoints)
解决方案1是通过随机地选择圆周上一个点P,从这一点出发,创建弦。想象三角形现在被旋转以使一个角与与P点重合,如图1(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弦的另一个端点决定了这个弦是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例如,弦a和弦d(蓝线)的长度小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弦b和弦c(红线)的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
很容易看出,弦大于三角形边长的唯一情景是,它的远端点位于三角形两个远角之间的弧上。由于三角形的角将圆的圆周一分为三,所以有1/3的机会远端点位于这个弧上;因此,弦的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是1/3。
解决方案2:随机半径(Random Radius)
解决方案2不是通过它的端点来定义我们的弦,而是通过在圆上画一个半径R,如图1(C)中的虚线,并想象旋转三角形,使有一条边平垂直于半径R。通过这个半径R构建一个垂直于它的弦。例如,图中的弦a和弦b(红线)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弦c和弦d(蓝线)小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
很容易看出,如果弦在比三角形的边更靠近圆的中心的点(如弦a)穿过半径,那么它的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而如果它在更靠近圆的边的点(如弦d)穿过半径,那么它的长度小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根据基本几何学,三角形的边平分半径(将半径切成两半),所以弦有1/2的机会更靠近中心,因此弦有1/2的可能性其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
解决方案3:随机中点(Random Midpoint)
第三种解决方案假设弦是由中点的位置定义的。在图1(D)中,等边三角形内接一个较小的半径是大圆的1/2的圆C。可以看出,如果弦的中点落在圆C内,这个弦的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如果弦的中点落在圆C外,其弦长小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例如弦b(红线)的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而a弦(蓝线)的长度小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
因为小圆的半径是大圆的1/2,所以它的面积是大圆的1/4。因此,随机中点位于较小圆内的概率为1/4,因此弦的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为1/4。
1.2 计算机模拟
利用计算机模拟程序,用上述三种不同解决方案绘制弦,进行了1,000,000次试验。此外,还试验了“随机弦”(在圆周上随机选择两个端点构造弦)的方案。
图2是程序输出。图2A、图2B、图2D中的红线表示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的弦,蓝线表示长度小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的弦;图2C的红圆点表示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的弦,其中心在半径0.5圆内部,蓝圆点表示长度小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的弦,其中心在半径0.5圆外部。该模拟程序抽稀显示(每5000个弦显示1个;每2500个圆点显示1个)。
图3是程序最后打印的模拟结果:“随机端点”、“随机半径”、“随机中点”三种解决方案,其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几率分别是:0.333...,0.500...和0.250...;而“随机弦(在圆周是随机选择两个端点)”,其长度大于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几率是0.3335...。
图2 模拟伯特兰悖论不同的解决方案抽稀显示:A 随机端点;B随机半径;C 随机中点;D随机弦
图3 伯特兰悖论模拟结果输出截屏
2 伯特兰盒子悖论
2.1 什么是伯特兰盒子悖论
伯特兰盒子悖论,另一个挑战我们逻辑直觉的经典概率难题,也是伯特兰在1899年提出的。有三个盒子(图4):A盒子装两个金币,B盒子装两个银币,C盒子装一个金币和一个银币。随机选择一个盒子,从该盒子抽取一枚硬币,结果是金子,那么被选中的盒子是A盒子的概率是多少?答案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打开的是A盒子。
图4 波特兰盒子问题
以下讨论用贝叶斯定理解“伯特兰盒子”问题(不关心数学细节者跳过)。
伯特兰盒子问题是问“假设你抽取得到了一枚金币,那么你选择的盒子是A的概率是多少?”。我们用G表示“抽取得到了一枚金币”事件,用A表示“选择的盒子是A盒子”事件,B表示“选择的盒子是B盒子”事件,C表示“选择的盒子是C盒子”事件。
利用贝叶斯定理公式,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我们知道,我们从三个盒子中随机选择一个盒子。所以,P(A)= P(B)=P(C)=1/3。
由于A盒子装的两个都是金币,所以,如果我们选择A盒子,就有100%的概率选出一枚金币。所以,P(G|A)= 1。B盒子装的两个都是银币,如果我们选择B盒子,0%的概率选出一枚金币,所以,P(G|B)=0。C盒子装一个金币和一个银币,如果我们选择C盒子,有50%的概率选出一枚金币,所以,P(G|C)=1/2。
现在可以计算分母P(G),利用全概率公式:
P(G)= P(G|A)P(A)+ P(G|B)P(B)+ P(G|C)P(C)
P(G)= 1×1/3+0×1/3+1/2×1/3
P(G)= 1/2
把P(G)、P(G|A)和P(A)数值代入贝叶斯公式,得到
2.2 计算机模拟
图8是利用Python程序模拟伯特兰盒子悖论问题的结果输出。程序模拟随机选择一个盒子,选择一个盒子后随机选择硬币。表示每次试验后更新金币来自盒子A的几率。从图8(上)中可以看出,在经过大约20,000次试验后,几率靠近红色虚线。红色虚线位于2/3处。图8(下)是经过100,000次试验后,打印输出的伯特兰盒子问题金币来自盒子A的几率为0.6671,接近2/3。
图5 波特兰盒子问题计算机模拟(上:每次试验后更新的“金子来自盒子A”的几率;下:模拟结果)
3 结语
如同蒙蒂霍尔问题和“男孩或女孩”悖论(见我的前两篇博客),“伯特兰盒子悖论”是一个挑战我们逻辑直觉的经典概率难题。它促使你重新思考随机选择的结果。
比起“伯特兰盒子悖论”,“伯特兰悖论”是更为著名的经典概率悖论。伯特兰悖论突显了概率论中关于随机选择和几何测度的复杂性。它展示了在给定条件下,不同的选择方式可能导致不同的概率计算结果。
伯特兰悖论的提出是对古典概率定义的冲击,推动了概率理论的严谨化和规范化。柯尔莫哥洛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公理化结构,为概率统计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概率的定义、运算规则等,使得概率的研究更加严谨和规范。
计算机模拟为验证和研究概率悖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即使如同伯特兰悖论和伯特兰盒子悖论这样简单的问题,人工进行十万次或百万次试验,也并非轻而易举,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只要几秒钟时间。
参考资料:
[1] Jinchang Wang and Rodger Jackson. Resolving Bertrand's Probability Paradox. Int. J. Open Problems Compt. Math., Vol. 4, No. 3, September 2011
***更正***:上一篇博客《漫谈“男孩或女孩”悖论》中,最后一个图表的G4行(代表“第二个孩子是星期四出生的女孩”),有13个单元格误填充的图案,应改为空白。图案填充仅出现于B2列的单元格和B2行的单元格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