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swol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cswolf

博文

产业、社会产业与社会产业哲学论

已有 5615 次阅读 2016-3-7 14:55 |个人分类:见仁见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normal, style, center, 秦皇岛, 燕山大学

产业、社会产业与社会产业哲学论

万长松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产业是以投入、产出和收益为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产业是以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技术手段为中介,以智力资源投入为主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社会实践。从自然产业发展到社会产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社会科学推演到社会产业是一种逻辑的必然。社会产业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指导人们如何“经济地”、“有效地”改造社会世界和精神生产方式。

关键词:产业;产业哲学;社会产业;社会产业哲学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自本世纪初产业哲学兴起之后[1]产业一直被理解为自然产业natural industry或物质产业material industry),而社会产业(social industry)或非物质产业(intangible industry)的涵义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社会产业也应该成为广义产业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产业比较而言,社会产业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潜力,形成了非物质产业的全球化文化创新体系与文化竞争力。围绕着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生态产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中介产业、传媒产业、休闲产业、娱乐产业等社会产业部门,正在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形态与非物质产业的社会价值体系。我们要对这场发生在21世纪初的从自然产业向社会产业、从物质资本向非物质资源转型的特殊“产业革命”做好理论准备。此外,从学科发展的连续谱来看,我们有了社会科学哲学、社会技术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单单缺少了社会产业哲学这一环节。而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最后比拼的就是文化力和创意;离开“比特”或者“符码”,任何物质财富都是无意义的。因此,中国乃至世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离不开对社会产业的哲学思考。

一、新四元论与社会产业哲学

新世纪伊始,中国学术界第一次提出了“四元论”的概念。“可以把科学活动看成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技术活动看成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工程活动看成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把产业活动看成是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人类活动。”[2]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是产业哲学的立论基础,正因把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工程实践等人类活动区分开来,才有必要把产业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研究。狭义上讲,产业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和工程手段,直接或间接面对自然界,生产各种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上看,“产业是物化了的社会生产力,或是社会生产力的感性现实。产业即是实现了的社会生产方式,或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感性现实。”[3]4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潜在的、一般的社会生产力,毫无疑问,这种潜在的、一般的社会生产力是应该包括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的,而直接的、对象化了的社会生产力中也必然包含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的感性现实。任何财富都是由物质和信息共同组成的,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由(自然)产业和社会产业共同实现的,社会工程和社会产业同样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感性现实。

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不能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单纯理解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忽视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同样,也不能把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社会工程以及社会产业完全解释为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无视其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2毫无疑问,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产业哲学都是实践取向的,自诞生之日起它们就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一切发展都是人的发展,一切科学都是人文科学。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4]194如果说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就是自然科学的间接对象;换言之,在人类借助科学技术进行工程和产业实践,从而把天然的自然转化为人工的社会自然(尽管以异化的形式)的同时,就已经有意识地借助于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形成并改造着人的社会关系,并且通过社会工程和社会产业实践影响着社会自然的进化。因此,“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4]194进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社会工程、社会产业“新四元论”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社会科学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的逻辑、方法和说明模式进行研究的领域,它围绕社会知识的科学地位问题而形成,并以社会科学实践的理性重建为基本旨趣。”[5]9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已经逐渐摆脱了实证主义的单一模式,开始向多元理论模式发展,自然主义、解释学、批判理论等都成为重要的理论框架。时至今日,尽管绝大多数人不再质疑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但与自然科学哲学相比,社会科学哲学的“合法性”仍存在较大争议。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科学哲学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纲领,而且还与社会科学缺乏明晰的学科边界和独立的研究对象,难以进行客观观察和定量研究有关。然而,“如果一味追求实证、方法和量化标准,社会科学就难以获得对社会和人的理解与说明,遑论解决社会问题。”[6]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科学哲学是构筑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等)的思想基础而不是技术手段。社会技术哲学、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产业哲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长期以来,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产业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研究领域已经被科技哲学界所公认[],但如果冠以“社会”二字的话,恐怕就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反对,究其原因还在于不承认社会技术、社会工程和社会产业的存在。

毋庸讳言,历史上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是理论优位的,而技术、工程和产业因其实践取向学术地位一直不高。实际上,只有社会科学是不够的,社会科学只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对社会关系的解释,只能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不能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如果“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那么,“社会技术”就是社会科学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社会科学向实践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如果“社会技术是改造社会世界的实践性知识体系”[7]1,那么,社会工程和社会产业本身就是这种改造、调整、控制和经营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改造现代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采取了社会工程和社会产业的形式或方式。所以,与其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501,毋宁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工程和产业的”。通过工程和产业,人们不仅把掌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用于指导社会实践,而且在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改造了生产关系,创造了制度文明和精神财富;在把天然的自然转化为人工的“社会自然”的同时,也把自发的、血缘的社会转化为自为的、规则的“自然社会”。“社会科学哲学着力解决人类如何认识社会世界,用什么方法指导人类揭示社会世界的奥秘;社会技术哲学着力解决人类如何改造社会世界,用什么方法论指导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的存在形态;社会工程哲学着力解决如何把‘改造社会世界的方法论’用于改造社会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之中。”[7]32套用这一说法,社会产业哲学则着力解决如何‘经济地’、‘有效地’改造社会世界,用什么方法论指导人类通过改造社会世界和精神生产方式来获得财富。其中,智能、绿色、高效和人本是社会产业哲学的核心范畴。

二、社会产业的历史演变与逻辑地位

1.从(自然)产业到社会产业——历史的必然

产业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部门不断涌现,产业范畴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产业主要是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但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产业首先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产业实现了人工物的社会性的生产和扩散,即个别的、偶然的和不自觉的人工物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3]3;另一方面,产业使人工物实现了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和扩散,通过投入产出活动,不仅仅是要获得效果(使用价值),而且是要获得有经济效益的效果(价值)。本质上,产业是人的能动的有效益的实践的结果。[3]5换句话说,任何具有投入产出效益特点的实践活动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为了阐明社会产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必须明确自然产业的历史必然性。众所周知,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4]531从古至今,生产物质生活或从事物质性的产业就是人类历史的主线。通过第一次产业,人们获得了粮食和畜产品;通过第二次产业,人们首先获得了工业生产的原材料——矿石、煤炭、石油等,之后完成了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和对级次产品的制造,钢铁、机器、化纤、燃料、电力、汽车、电子产品、服装、食品以及房屋等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基本上满足了衣食住行的需要;通过第三次产业,人们获得了服务性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进一步满足了物质和精神需要。可以说,通过前三次产业(工业)革命——蒸汽革命(1.0)、电力革命(2.0)和信息革命(3.0),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人类总体上已经摆脱了短缺经济;目前横在物质产业部门面前的拦路虎是——全球性产能过剩。席卷全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4.0),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针对物质产业部门这一困境提出的。

“工业4.0是第三产业全面赶超其他产业部门,实现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的时代。与此同时,“工业4.0也使社会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由于第一产业(直接获取自然资源)、第二产业(对获取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主要是自然产业部门,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产业主要是存在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当中。但是,并非所有第三产业都是社会产业,社会产业是以获取和利用人的智力资源为条件的“智能产业”,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精华”。首先,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等,这一层次的服务业因不具备产业的性质,也不属于社会产业的范畴。其次,为满足物质产业生产和流通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和房地产业等,这一层次的服务业主要是负责流通所有的物质资源和产品,其实质是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功能的延伸,仍然属于自然产业的范畴。第三,为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简单服务部门,包括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中介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这一层次的服务业直接利用工农业产品和人的技艺提供简单的服务,其利用的资源既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但由于简单服务业投入的非物质资源主要是经验、手艺、技巧和体力,因此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产业,只能算是“准社会产业”。最后,为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前者包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后者包括科学技术研究、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一层次的服务业直接获取和利用人自身的智力资源,主要满足人或机构在信息、知识、文化、心理和享受等方面的高层次需要。只有第三产业中的这一层次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产业”——主要基于智力(知识)“投入”而获得“产出”的产业。

社会产业是人类产业实践长期进化的产物,现代产业活动越来越成为非单纯的生产、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供给部门,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产业成了人类生活本身。随着无线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费歇尔—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结构分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围绕信息和数字产业展开的“第四次产业”、围绕文化和创意产业展开的“第五次产业”的讨论,把社会产业的定义、本质、归属、地位和意义等问题放到产业哲学和产业经济学的视野中。

2.从社会科学到社会产业——逻辑的必然

尽管古代就有社会产业的雏形,但是现代社会产业的发展却是与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分不开的,或者说,现代社会产业是社会科学、社会技术、社会工程合乎逻辑的“必然的得出”。根据《辞海》的释义,“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和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定义较为宽松,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涵盖在内。社会科学以社会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统计和逻辑等方法把握社会规律,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在研究对象方面,社会科学所面对的是人类的行为及其由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人类行为的背后是意识现象,涉及到个体的内在精神状态。因此对人类本身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行为观察上,而是要透过行为背后的内在意识理解行为的真实原因。”[5]98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明,社会科学是比自然科学更为复杂的高阶科学。

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是从社会科学到社会产业逻辑递进过程的“中间环节”和“中间产品”。“社会技术是调整人(组织)际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矛盾,进而实现改造社会目的的实践性知识体系”[8]社会科学必须通过社会技术才能作用于现实社会,比如政治学是社会科学,而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就是社会技术;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而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就是社会技术;法学是社会科学,而法律就是社会技术;行政学是社会科学,而行政管理、教育管理、社会保障就是社会技术。如果说社会科学是行为主体“认识”社会能力的标志的话,社会技术则是行为主体“改造”社会能力的标志。人类改造社会世界的活动大多采用社会工程这样的方式。“社会工程是指人们以一定的社会理论为前提,以社会技术为中介而进行的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过程。”[7]15比如希望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精准扶贫工程”等。“社会工程是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9],是行为主体综合采用各种社会技术改造和建构现代社会的伟大实践,社会工程是执政者和管理者“治理”社会能力的标志。

社会产业是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向实践领域的一种逻辑延伸。如果说社会科学是一种“理论的一般”,社会技术是一种“理论的特殊”,社会工程是一种“实践的个别”,那么,社会产业则表现为一种“实践的特殊”:(1)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会效益”,属于“市场失效”的范畴;而社会产业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属于“政府失效”的范畴;(2)社会科学的行为主体是哲学和社会科学家个体,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的行为主体往往是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而社会产业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3)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都是理论取向的,其成果具有理论普遍性(抽象性)和理论特殊性(具体性);而社会产业是实践取向的,其活动效果具有实践特殊性(仅限于非物质产业);(4)尽管社会工程也是实践取向的,但社会工程只是一种实践的“个别”,具有专属性和不可复制性;而社会产业却具有“特殊”的一般性,其产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举个例子,“法学”是社会科学,“法律”是社会技术,“法律援助工程”是社会工程,而“律师事务所”就是社会产业。这是一条围绕着调整人际关系而递进的逻辑路线。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准则,这一点并不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作为社会技术的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被修订,甚至废止。社会工程一般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发起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解决突出的社会矛盾,比如对贫困、文化程度较低的弱势群体进行无偿的法律援助,主要是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标。与社会工程专项化、公益性的特点不同,以律师事务所为代表的社会产业的特点则是经常化和营利性。

综上所述,从产业进化论的视角看,社会产业与自然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能性”(intelligence,即主要以知识和智力的“投入”来获取“产出”;从产业逻辑学的视角看,社会产业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的根本区别在于“营利性”(rentability,即主要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价值目标。因此,社会产业就是以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技术手段为中介,以智力资源投入为主来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现代社会,社会产业是企业家和知识精英“经营”社会能力的标志。

三、社会产业的前瞻:互联网+文化

如果说社会产业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中的“精华”,那么,文化产业(也被称作“第五产业”)则是“精华中的精华”。文化产业或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一词最早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一书中,但他们并没有给文化工业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只是对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进行了批判。工业社会的力量对人们发生的影响,是一劳永逸的。文化工业的产品到处都被使用,甚至在娱乐消遣的状况下,也会被灵活地消费。但是文化工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在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10]尽管是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批判,但他们却不得不承认“文化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已经影响到了人的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显然,这里只是套用了物质产业的定义,即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那种“文化工业”,并未体现出文化产业精神性、娱乐性的特点。我国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把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指出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门。综上,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以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业,以创造经济效益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为目的的社会产业。比如,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国家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力量,一般会带来经济繁荣;而第四个阶段则是经济上的转折点,搞不好有可能走下坡路。但是,在这一阶段由于国家和个人手中都积累了大量财富,如果去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享受性消费,反而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在创新驱动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意味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其中的自然产业、精神产业和社会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11]而且,创新驱动下的知识产业(也被称作“第四产业”)与财富驱动下的文化产业并不矛盾,二者的叠加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经济驱动力。2010年以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量在千亿元上下,2010年以后年份的年均增量超过了2000亿元。从占GDP的比重看,2004年只有2.15%,到2011年达3.28%2012年为3.48%2013年为3.4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了我国产业发展史上的奇迹。除了发展数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也较好,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体系。本质上文化产业是文化生产及再生产过程。而无论是从投入还是从产出看,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生产服务这三个类别在我国文化产业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12]

2015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互联网+文化”应如何引领社会产业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应如何抓住这一转型升级的新机遇?这是摆在社会产业哲学面前的现实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金元浦教授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培养了新一代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习惯,而且也使人们在知识、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激发起人们的文化消费意愿[13]。比如,2015年我国电影市场票房达到400多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如果没有网络低价售票,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消费量,也不可能刺激电影市场的繁荣。当然,“互联网+文化”不仅局限于电子商务,通过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逐渐增强,不断创造着文化产品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从而带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比如,百度的“爱奇艺”聚集了1000余万的VIP会员;阿里巴巴已在文化领域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完成了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整合;腾讯更是拿出3亿元投向动漫产业[14]BAT互联网巨头竞相在文化产业领域“烧钱”不只是立足当下,更是抢占未来。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在线参与等互联网企业模式将成为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产业的主流。因此,“互联网+”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制造业,也颠覆了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生态链。“互联网+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自身的整体转型和升级换代,也为其他社会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国屏,高亮华.产业哲学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7):18-23.

[2] 万长松,曾国屏.“四元论”与产业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44.

[3] 曾国屏.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产业哲学[J].哲学研究,20068.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殷杰.当代社会科学哲学:背景、理论和意义[J].哲学研究,20086.

[6] 殷杰.社会科学哲学:构筑社会科学的思想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3-0813.

[7] 田鹏颖.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田鹏颖,陈凡.社会技术:改造社会的实践性知识体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4):32.

[9] 田鹏颖.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10] []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8.

[11] 吕长庆.文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第五产业”[J].科技与企业,20109):14.

[12] 我国文化产业10年发展对比分析报告[N].光明日报,2015-02-1214.

[13] 鲁元珍.“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什么[N].光明日报,2015-03-1914.

[14] 张玉玲,鲁元珍.“文化+”蓄势发力——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N].光明日报,2015-12-2915.

On Industry, Social Industry & Philosophy of Social Industry

WAN Chang-s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

 

Abstract: Industry is a social practice which characterized by input, output and income. Social industry is a social practice to obtai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which tak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science as a guide, regarding social technology means as the intermediary, taking intellectual resources input as main body.The development from natural industry to social industry is a historical necessity and the deduction from social science to social industry is a logical necessity. Philosophy of social industry is a practical philosophy which guiding people to transform social world and ideological production mode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dustry; philosophy of industry; social industry; philosophy of social industry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就下设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与社会等专栏,尽管主要是发表与“自然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关的论文,但在“科技与社会”这一栏目下讨论的问题大都与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科技管理、生态政策等有关的问题。

 

[]尽管自古就有与自然产业相对的社会产业,比如古代帮人打官司的“讼师”、帮人做买卖的“掮客”、跑媒拉纤的“媒人”、出谋划策的“师爷”等,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以“脑力”换取“佣金”。但社会产业的真正兴起还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以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信息工业革命为标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586-961018.html

上一篇:产业进化论视野中的工业革命4.0​
收藏 IP: 120.6.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8: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