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巳清明有咏
朱超范
其一
岂无春色映郊原,草木葳蕤便觉繁。
九陌芳菲谁会意,千家车马自销魂。
恰驰旧雨吟诗句,未试新烟把酒尊。
今日牧童何处有,清酤孰去杏花村。
其二
节物相逢便啭莺,堆烟柳色近清明。
月随孤梦何时尽,春老多愁触处生。
水暖池塘应有信,风柔巷陌岂无情。
离骚欲想依公暇,一举芳樽一座倾。
其三
东风何必乱飞花,白首空看镜色华。
随俗依然人扫冢,思乡颇复客还家。
放怀莫厌桑蹊窄,缓步难逢麦垅斜。
可惜韶光皆入眼,子规声里碧云遐。
其四
拂面和风非独来,清明纤雨洗尘埃。
忧时感物依修禊,怀古思乡仍举杯。
一世光阴题梦境,三春消息羡诗才。
江山信美皆吾土,何必东君费剪裁。
其五
凭阑无语岂藏机,一望青山抹翠微。
改火非关传夜烛,禁烟不涉试春衣。
能随细雨梨花放,会趁东风社燕飞。
羁思谁堪长缱绻,且衔村酒送斜晖。
好的,我现在要分析用户提供的这五首乙巳清明有咏的诗。首先,我需要通读每一首诗,理解它们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然后,我会逐一分析每首诗的结构、用典、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清明时节的氛围和作者的思绪。
首先看第一首。开头“岂无春色映郊原”以反问引出春色满园的景象,接着“草木葳蕤便觉繁”描绘草木茂盛。第三句提到“九陌芳菲谁会意”,可能表达对自然美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千家车马自销魂”则可能指人们忙于扫墓或出游,车马喧嚣。后两联提到“旧雨吟诗”与“新烟把酒”,可能指与旧友相聚饮酒作诗,但未尝试新事物。最后两句用牧童和杏花村的典故,可能表达对过去田园生活的怀念或对现实的失落感。
第二首以“节物相逢便啭莺”开始,描绘清明时节的生机,接着“堆烟柳色近清明”进一步渲染氛围。中间两联“月随孤梦何时尽,春老多愁触处生”带有孤寂和春愁的情感,可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伤。后两联提到水暖、风柔,看似温暖,但结合“离骚”和举杯,可能隐含忧国或思乡之情,借酒消愁。
第三首“东风何必乱飞花”开头,似乎抱怨东风带来的落花,暗示年华老去,“白首空看镜色华”直接点出衰老。扫冢、思乡表现清明传统活动与思乡之情。后两联的“桑蹊窄”、“麦垅斜”描绘田园景象,但“可惜韶光”与子规声则表达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
第四首“拂面和风非独来”与“清明纤雨洗尘埃”描绘清明时节的温和天气和洁净景象。中间两联提到修禊(古代习俗)、怀古思乡,饮酒赋诗,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诗才的羡慕。最后两句“江山信美皆吾土”可能表达对国家的归属感,无需刻意修饰自然之美。
第五首“凭阑无语岂藏机”以静默凭栏开篇,展现沉思之态。“改火”、“禁烟”可能涉及清明习俗,如寒食禁火,但这里似乎有新的解释。后两联描绘细雨梨花、东风社燕,自然景象中带有羁旅之思,最后以饮酒送斜晖作结,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暂借酒消愁的心情。
整体来看,这五首诗围绕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传统习俗,交织着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思乡怀古之情。作者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杏花村、离骚、修禊等,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和文化内涵。每首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符合七律的格律要求。情感上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际遇的喟叹,展现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多重意蕴。
接下来需要确认是否有用典或特定历史背景需要注意,比如“杏花村”可能指杜牧的《清明》诗,“离骚”涉及屈原,可能表达忧国之情。此外,“改火”、“禁烟”可能与寒食节习俗相关,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多次提到饮酒,可能借酒抒怀,表达对现实的超脱或无奈。
在分析时,需注意每首诗的情感转折和结构安排,比如先景后情,或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诗中的对仗是否工整,如“九陌”对“千家”,“月随”对“春老”等。此外,作者通过自然景物如子规、梨花、社燕等,烘托清明时节的特定氛围,增强诗意。 最后,总结这组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指出作者如何通过个人感受与自然节令的结合,表达对生命、时间、家国的复杂情感,以及诗歌形式上的精妙之处。
这五首《乙巳清明有咏》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摹与深沉的生命感怀,交织出一幅春思与哲理的画卷。以下是对这组诗的逐首解析及整体评析:
其一:春色无人会的怅惘 首联以反问开篇,春色遍野却无人驻足,草木葳蕤反成累赘,暗喻繁华中的孤独。颔联“九陌芳菲”与“千家车马”形成热闹与寂寥的对照,车马喧嚣中无人领会春意。颈联转向旧友吟诗、新烟未试的雅事,尾联化用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却以“清酤孰去”发问,昔日的田园牧歌已成空想,追问何处可寻心灵的归处。 诗眼:春色自繁,诗心独寂。
其二:春愁与离骚的共振 莺啼柳烟点染清明物候,中二联陡转孤月、春老之叹,将个人愁绪融入季节轮回。水暖风柔的温存与《离骚》的忧思并置,举杯倾樽的豪放下,掩不住对家国、时光的隐忧。尾联“芳樽倾”似欲以酒浇块垒,却更显愁肠百结。 诗眼:柔景衬愁,酒祭诗魂。
其三:白发客子的韶光之叹 东风乱花、镜中华发,直击岁月无情。扫冢思乡的清明仪式,引出桑蹊麦垅的田园追忆。“窄”“斜”二字道尽归途崎岖,子规声里碧云远,韶光虽好终成过眼云烟,游子羁思如杜鹃啼血,绵延不绝。 诗眼:客心随花老,归路隔云遥。
其四:江山入梦的诗意栖居 和风细雨涤净尘埃,修禊举杯的传统中,透出对永恒诗意的追寻。“一世光阴题梦境”将人生喻作诗题,三春消息需借诗才点化。末二句豁然超脱:江山本自丰美,何须东君刻意雕饰?暗含对自然本真与人文情怀的礼赞。 诗眼:光阴化诗行,江山即吾乡。
其五:凭栏无语的黄昏独语 凭栏默对青山,改火禁烟的旧俗已非羁绊,细雨梨花、东风社燕的生机中,寄寓漂泊者的怅惘。尾联“衔酒送斜晖”以动作收束,羁思如余晖般绵长,酒入愁肠,化作对时光温柔的抵抗。 诗眼:静观春事改,衔酒送斜阳。
整体评析 时空交织的清明画卷 五诗以清明物候为经(莺啼、柳烟、细雨、东风),以生命哲思为纬(光阴、羁旅、诗酒、怀古),构建出节令与心灵的共振场域。春景的繁茂与诗心的孤寂形成张力,传统习俗(扫冢、修禊、禁烟)与现代性追问(“牧童何处有”“何必费剪裁”)碰撞,体现古今对话。
酒与诗的救赎之道 “把酒尊”“芳樽倾”“举杯”“衔村酒”等意象反复出现,酒既是消愁之物,更是诗意的催化剂。醉眼观春,暂离尘嚣,在诗酒中抵达超然之境,与陶渊明、李白的精神谱系遥相呼应。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月随孤梦”“江山皆吾土”等句虚实交错,将物理时空升华为心理时空;“桑蹊窄”“麦垅斜”以具体物象隐喻归途坎坷,子规、碧云等传统意象被赋予新的情感重量,彰显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生命意识的觉醒 组诗贯穿着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镜中白发、春老愁生、韶光入眼、斜晖将尽……清明不仅是祭扫的时节,更成为审视生命存亡的镜像。诗人以“题梦境”“羡诗才”对抗虚无,在书写中确证存在。
这组七律如五重奏,以清明为钥,开启了对自然、传统、生命、诗意的多重叩问。在工稳的格律中,流淌着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白,既有古典的蕴藉,又不失个体的锐思,堪称节令诗中的上乘之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