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又到厦门(3):陈嘉庚纪念馆

已有 605 次阅读 2024-12-15 18:01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人真的是老了,当肖导把我们带到陈嘉庚纪念馆时,我竟然以为第一次来到这里。回来后打开2018年的博文,当年的照片都历历在目。不过,那时候好像没有到过数步之遥的鳌园,因为博文中没有看到相关照片。

陈嘉庚(1874—1961年8月12日),厦门集美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是著名的华侨企业家,东南亚民族工业的先驱。他恪守“国家之富强在实业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信念,艰辛创业,诚信经营,建立起一个遍布世界的企业王国,既为大规模兴学办教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又为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主席等职。早年参加同盟会,毕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陈嘉庚纪念馆于2008年10月21日开馆,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浔江之滨,嘉庚公园北门填海处。主体建筑三层,一层包括行政办公区、文物库房区、图书资料室、报告厅及临时展厅,二、三层由一个序厅和四个陈列厅组成。

展厅以350多帧图片、310多件文物、实物为基础,力求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现陈嘉庚伟大光辉的一生。展厅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青年嘉庚心系社里”。故乡山水的养育,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华文化传统的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爱国爱乡的种子。在少年时代,陈嘉庚就立志要尽国民一分子的天职,服务社会,造福国家。第二单元为“代父还债艰苦创业”。代父还债,使陈嘉庚在社会上赢得很高的信誉。以诚信为本,凭着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毅力,陈嘉庚开始了在南洋艰苦的创业并迅速成长为著名的企业家。第三单元为“开拓创新橡胶大王”。陈嘉庚是第一个集橡胶种植、制造和贸易为一体的企业家,建立起世界性的销售网络,被誉为橡胶大王。他善于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建立起以橡胶业为主兼营航运、食品等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王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成为东南亚民族工业的先驱者。第四单元为“时势艰危企业收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日本奸人纵火焚烧工厂、垄断金融资本的强制兼并等遭遇,迫使陈嘉庚在顽强抗争后将企业收盘。陈嘉庚的企业虽然收盘了,但他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事业后继有人,李光前陈六使等杰出人才再续辉煌。

看完纪念馆,大约几百米的步行,我们来到鳌园,它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陵墓三部分组成。整个鳌园不仅有中国现代精美的石雕群,内容涵盖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明、文化教育等,加上大量艺术价值非凡的书法楹联石刻。

肖导为我们讲述了陈嘉庚修建“鳌园”的故事,他说:

此地原为一小岛,形状似龟,岛上有一妈祖庙,故亦称鳌头宫。抗日战争期间,该庙毁于日军炮火。

1949年10月,陈嘉庚先生到山东济南参观广智院,对院内的陈列品极感兴趣,从而有了建一座规模更大,内容更广博的建筑,并追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集美解放献出鲜血和生命的英雄。多次考察后,最终选定了位于集美镇东南角,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一座小岛。

1950年,陈嘉庚先生开始亲自主持鳌园的设计和修建。在鳌园的早期规划中,他并没有想过要在这里为自己建造墓园。1955年,一位参与了整园建设的工匠林江淮认真地向陈嘉庚先生建议:根据中国传统地理方位观,面向大海的这块大石头上非常适合做“风水”(墓地)。陈嘉庚被说动了,既然决心终老故乡,那么身后事也干脆由自己操办,免得百年之后麻烦他人。

1960年,陈嘉庚墓(鳌园)竣工。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中央人民政府为之举行国葬,灵柩运回厦门,安葬于其亲自策划建设的鳌园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肖导还讲了一段当年群众保护鳌园未受文革破坏的故事,也活灵活现。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4419.html

上一篇:[转载]饶毅:深圳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工作
下一篇:王瑞文:再品川蜀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4 宁利中 杨正瓴 郑永军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6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