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我们曾经的“中西医互鉴”

已有 1669 次阅读 2024-1-28 17:3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那天,收到沈老师发来的微信:

不久前你发来一个肝病图解,让我想起了工作时我也总结过一个肝病图解(图1),近日整理书刊资料时发现了。发给你看看,有无谬误之处,虽然业务早已荒废,更无进取之心,只是重温一下罢了。

1   沈老师从书斋里找出“肝病图解”

我想,85岁的沈老师再次看到这个图解时,一定是感慨万千:离开职业生涯多年,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专业竟然恍如烟云,渐行渐远(图2)......

承蒙中医肝胆病专委会厚爱,资助沈老师和我等参加了20215月的成都会议

是的,我们都与专业渐行渐远了。2020年,我出过一本《传染病辨证体系的规范化实践》,里面充斥着大量诸如此类的图解(图3,4)。的确,它是我们这两辈中医人对传染病诊疗的理解和思考。尽管,这种传染病(或肝病)发病原理的中西医思考,是我们这两辈人的主流思维方式,无论是贴标签或是互鉴,对临床上的中西医理解有多大帮助;也无论是将中西医的两张皮贴的好与不好,离理论融合还有多大的差距。但毕竟是我们留下的痕迹,也必然包含着我们在认知观念上的局限性。

因此,对于沈老师所说的“有无谬误”,可能已经没有多大的追究价值,因为事实证明:在这种模式下的“过针过线”,对于其未来走向起不到关键性作用。未来的中西医诊疗模式究竟怎样?未来临床的话语体系该如何取舍?那是他们下一代人对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担负的历史责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9674.html

上一篇:[转载]韩启德:学术界要“做有意义的研究”,不要为发文章而写文章
下一篇:[转载]中草药抗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4 武夷山 农绍庄 郑永军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