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100)

已有 1566 次阅读 2019-8-8 21:47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古代医学, 经方学派, 心得体会 |文章来源:转载

一OO、由杨大华撰写的十年一觉经方梦》,于2019年0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一)编辑推荐

作者是黄煌经方团队的骨干成员,长年沉潜于基层临床研习经方、实践经方,具有良好中西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为作者十几年思考经方、实践经方的精华,既有浪漫的奇思遐想,又有扎实的研究探索,视角独特,观点鲜明,论述中肯,是继《皇汉医学选评》后的又一本佳作。 

(二)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了围绕经方写作的集子。记录了作者对经方的所思所行,还有对其他问题的思考。涵盖了经方医学的理论及实践,涉及学习经方的个人理念,对若干经方的深入探讨,对经方常用药物的认识及个人临证治验。作者跳出传统中医的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经方。对于经方的研习来说,或许提供一些别样思路。

(三)作者简介

杨大华,男,1971年出生。1991年中专毕业,所学为现代医学临床医士专业。同年参加工作,从事基层临床内科工作。后自学考试中医专科,又脱产学习中医学本科。独钟情于经方,喜欢研究经方之理论。长于用现代医学视角审视经方,并在临床学而时习之。

(四)该书目录

经方之美 001

素面初无一点妆 004

关于《伤寒论》的思絮 007

从《神农本草经》看经方用药 013

对几个经方问题的认识 015

你能看出几头狮子 023

辨方证的“123” 025

文成公主的非诚勿扰” 027

辨方证的临床体会 032

由莫塔思路想到的 037

对《伤寒论》中的思考 045

从流行性出血热看古伤寒 048

仲景学说量效关系举隅 051

张仲景运用形象比喻写作手法探析 056

评莫枚士之《经方例释》 062

汤本求真与龙野一雄学术思想之比较 065

十年一觉经方梦 074

我眼中的经方家 079

写给未来经方医生的信 082

借双西眼看经方 086

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的理解 108

学术的忠贞”PK 学术的花心” 111

唯美派中医的追求境界 114

纯净的医学 117

医生,有时是守望者 119

对经方常用药的认识 123

麻黄说:我的峻猛你不懂!” 174

名医是如何学医的 176

我所敬仰的两位医学家 181

名中医朱秀之逸事 185

印我青鞋第一痕 188

经方的味道” 190

行走在方证路上 192

医案,你的可信度有几成 241

医路见闻 244

换胎药 257

中医学子,您容易成为这些人士 260

(五)前 言

我非常喜爱经方。多年来,写了许多关于经方的文字。这些 文字有的在网络上发表,有的变成铅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张 钢钢老师看了我的文字,觉得对中医后学者会有帮助,建议我结 集出版。我接受了张老师的建议,便有了这本册子的问世。我不 知道它对读者能有多大帮助,但对自己算是保留一份记忆吧! 

这个集子主要内容是围绕经方的。因此,取了其中的一篇 “十年一觉经方梦作为书名。事实上,自己对于经方的学习并不止 10 年。由起初的懵懵懂懂到渐渐深入,走过的路也算是坎坎坷坷,对经方的认识也逐渐清晰。经方是中医学里最为规范的部分,是古代实用技术的靓丽一抹,有着明确的用方指征、具体的药物剂量、翔实的煎服说明,以及服药后的诸多注意事项。这些完备的环节无不诠释着技术的本质。揭去形形色色的盖头,回归到技术的定位才是研究经方的正途。 对于我个人而言,每一篇文字都是自己成长的脚印,留下所行与所思。真切地希望这些文字对后学者能够有所借鉴。同时,对于其中的错误,也希望读者朋友不吝指教! 

福建中医药大学张亮亮老师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杨大华 2018   25 

经方之美 

经方是中医之根,中医之魂,中医之脊梁;也是中医学里最有魅力的部分。经方之美,美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沧桑之美 

经方,形成于何时?什么人发明的?不知道。神农、伊尹只是假托,张仲景只是它的传人,他们背后站着的是一群默默无闻 的古代医工——经方的先驱者!就其载体——《伤寒论》来说,迄今已经 1700 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说不清楚其书哺育了多少医生,算不清楚其方救了多少患者。黄连的苦、半夏的辣、甘草的甜,泻心汤里依然能品到远古的气息。 

2典范之美 

经方,记载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开创了方证对应的临证先河,展现了方药加减变化的规律,由此成为后世名医的学习典范。从王叔和到孙思邈,从许叔微到柯韵伯,从曹颖甫到胡希恕,一代又一代的经方家前赴后继,经方的血脉一直没有中断。它的学术地位,等同于兵学里的《孙子兵法》、儒学里的《论语》、书法里的《兰亭序》。 

2. 简朴之美 

经方,其著作文字洗练,直比《易经》和《道德经》;没有《内经》的浮辞骈语,没有《庄子》的夸张联想;只是以白描和 形象比喻的手法告诉人们“是什么”,却很少说明“为什么”。恰如岳美中先生的评价:“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 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的学术,直逼实验科 学之堂奥。” 

3. 严谨之美

经方,其组方结构严谨,一个桂枝汤,加桂加芍,量之有变,方名亦殊;厚朴、大黄和枳实三味药比例不同,方名也因之各异。在具体操作方面更是量化入细,如煎药加多少水,煮取多少药液,每次喝多少升,每天喝几次,强者喝多少,羸者又喝多少,服后需要如何将息,发汗到什么程度,汗出不止又该如何对付,哪些情况需要停后服,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说明。 

4. 平实之美 

经方,所用之药多为平常易得之品,诸如甘草、桂枝、半夏、柴胡、白芍、大黄之类,在今天也是常用药;至于生姜、葱白、大枣、饴糖、蜂蜜、薏苡仁、赤小豆、小麦、羊肉、猪肤、猪膏、人发、水蛭、虻虫、蛴螬更非难得之货。从今天眼光来看,无论是甘麦大枣汤,还是当归生姜羊肉汤,更像一道药膳。医归平正,用平常之药取得卓越疗效,那才是真正的神奇! 

5. 体系之美 

《伤寒论》所用的理论框架是“三阴三阳”。“伤寒如流水”“走马看伤寒”,外感病变化迅速,因此,对于病情的把握也需要 一套跟踪与管控体系。“三阴三阳”的确是合适的理论工具,不仅镜像般地反映着病情的传变,同时也赋予相应的治法对策。如果把疾病的发展比作邮差,那么,“三阴三阳”就是驿站。疾病变化莫测,但大致的轨迹却可以把握。古人没有条件从微观上研究疾病,只能被逼着在现象层面想办法。设身处地去想,“三阴三阳”体系在当时无疑是*的疾病观、*美的方法论。

辨方证的临床体会 

辨方证是经方医生最重要的临床功夫。对此,笔者有以下体会: 

1.抓准主症,重视客观体征 

辨方证首先应在众多的症状中找出有决定意义的主症。确立主症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症通常是表现突出而又相对固定的症状。如老年男性患者,烘热感半月余,测体温 36.5℃,平素基础体温为 36℃。无恶寒,无头痛,无鼻塞,时常咳嗽,不喘,痰多色黄。自觉面部常有烘热感,每日从上午 10 时许开始出现,服退热药后渐退。发热时面部红,伴有口黏。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肚脐旁深压有搏动。可知,主症应为定时发热,而非咳嗽,亦非痰多色黄及肺部湿啰音。 

第二, 把综合征看作一个主症。如 42 岁妇人主诉烦躁易怒、面部烘热感、头昏、肩凝、失眠、便秘、夜间盗汗、月经不调、辨方证的临床体会 血压升高等。这些属于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应该从宏观的层面来把握,将其视为一个大的症状,而不能以某一具体的局部症状来确立主症。这是以症候群为表现形式的主症。

第三, 注重特异性表现的症状。诸如目赤如鸠眼”“叉手自冒心”“起则头眩”“身体魁羸,脚肿如脱”“日晡所潮热等,此类特异性症状常是某些方证所独有的表现,其临证意义远高于普通症状。诸如乏力、纳差、心烦、寐不安等,许多疾病都会出现的,这些大路边的症状对于辨方证的意义明显逊色许多。我们的重点是寻找颜值高的症状。

主症应从患者主观讲述中寻找,依靠问诊。此外,我们还应重视患者的客观体征,力求从患者身上寻找用方的依据,即要求医生要亲自动手去做细致的体格检查。舌象、脉象及腹诊所见均属于客观体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无法确定该用六君子汤还是茯苓饮时,可依靠触诊患者的上腹部而定。若腹肌无力,轻易触到底部,此时应该选用六君子汤;而上腹部膨满且有一些抵抗力,则应选用茯苓饮。又如,烦躁失眠的患者,如脉象沉迟乏力,可考虑茯苓四逆汤;若脉象细数,可考虑酸枣仁汤;如脉象充实有力,可考虑泻心汤。患者的陈述可能虚假乃至夸大,但其客观的体征却骗不了医生。因此,临证再忙也应动动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92948.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103):避暑黔南
下一篇:[转载]陈可冀院士:我的中西医结合六十年
收藏 IP: 120.229.1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