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c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ncong

博文

生命的“奇迹”

已有 1128 次阅读 2021-4-25 00: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命周期, 生命意义, 生长复制, 生命永生

我们想法天马行空,但存在即合理!
   一岁一枯荣!四季——春夏秋冬。季节作为被人赋予生命周期定义的代名词。 今天,我想在这里阐述的是——周期未至,生生不止!
    在此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的认知中,树木花草有没有生命”?大家都好好围绕四季想想,生命的绽放,再到生命的枯荣,这个过程的诠释还用我多说吗?
   没错!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自然界中,只要是能够迎合四季转变而转变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但这些不是我今天想要诠释的,这些都是没有价值的。
   我曾想着,如果把春夏秋冬看成一种状态,生命一直处于夏天的状态中,岂不是就可以绿意盎然而得“永生”?你可能会质问我起赤道轨的生命来,听我下一步推理论证。
   经过我们的实验和考察,发现这一设想并不能实现,似乎生命自身便有这不可逆的生长周期规律,在同一稳定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季节),生命并不能处于同一状态一直生长,依旧会开花、结果。我们想做的就是打断它的这种生长不可逆,给予它所需要的养分,在同一稳定的状态下一直生长。(听懂的请给自己点掌声)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称谓“永生状态”,但生命本身的不可逆性让我们的设想由此破灭。
   但我们也由此了解到:“生命都是有周期性的,同时生命也是有周期的”。生至死这个过程根本就不可以逃脱自然规律!(这里周期性指的是生命迎合四季而转变的这一过程,而周期指的是同一物种的生命周期,周期性一年就能看到,而自然界不同生命物种的周期规律有太多人类至今都无法考证。)
   难道就没有别的永生状态了么?
   我们团队模拟植物的茎叶栽培法,提出设想,既然植物可以进行茎叶分化,这种做法能否附加于更高级生命的形式。例如,一片叶瓣,那时我们团队是没敢往动物这种生命层次去想,那不得了的!想都不敢想,一块皮肤、一块肉怎么培育出本体的生命状态。         
   我们团队本着从植物分化交度出发,但这注定了是一条不归路。
   我们从迎合所需要的养分交度出发,看能否让植物枝叶有机会成为为本体一般,并不是平常简单的茎叶栽培法。我们发现,少部分周期性的植物能够有效的利用茎叶培养而获得新生,而那些拥有生命周期规律的植物在培养时并不容易,它们索取养分的方式更加复杂,如同人体的血管一般,并不是如同部分周期性茎叶一般有一张嘴,你给它它就吃。也许我们一开始就错了,没有那种能让它张开嘴的物质,就算是再多再好的养分它也无法聂入为自己生长所用。
  生命探索永无止境!我们团队通过推理,是可以推理出植物通过这一方法而实现生长复制,但这需要一种能让它主动张开嘴的物质,如同花瓣一般,未授粉空空如也,只有授粉了才能结出果实,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并非是这种物质的结论。我们从未放弃追寻这种神奇的物质,我们研究植物幼苗,在胚芽初期时胚芽受损时,看能否体现出某种养分的波动更为活跃。我们设想这种物质是否在幼苗期更加饱和,从而使受损的胚芽枝叶更生…
   我们尝试着更加高级的枝叶复制,但并没有成功,期待着这种变相的复制,但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高级的枝叶层次更加繁琐。
  我曾致力于研究,想让自己找到“答案” !而我当下只是明白了而已。
  当你理解了生命、理解了生命迎合四季改变而改变、理解了生命的周期;明白了生命的多样性、明白了适者生存的法则、明白了生至死的过程。
   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才是生命的“奇迹”?
   我曾期待着利用这种物质让植物枝叶片起死回生,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动物细胞得以运用相似的过程。能够培育脾脏,让坏掉的部分得以更换!能够培育出新的躯体,让残疾的躯体能够重新生长!因为植物本身的生命状态与动物的生命状态有太多的相同之处,只是动物的本身更加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在数据对比之下产生了这些对未来生命永生的理解。
  我明白自己是疯狂的,因为通过植物研究表明,新生同样是富有生命!我们不能利用新生生命的生命而去挽救本体,这注定了是一个悲剧。
  生命探索永无止境!无数科学家投身其中,追求生命生长复制的状态,这是当前全人类解决疾病的的一种有效措施。
    而生命“永生”状态,更为科学的方针,便是找到生命体所需要的这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促使细胞去吸收养分而进行分裂。我知道每个国度都有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细胞不单单需要养分,它还需要一张“嘴”!植物细胞所需要的物质与动物细胞所需要的物质是不同的,这是绝对的,只是这种状态上有太多的可借鉴之处!
    固有的思想容易让人局限,但天马行空的思想在未被证明前容易让人笑掉大牙!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希望人类可以保护好家园、保护好生命、保护好自己!
  我奔赴于科学夜以继日,可现实却背弃了我。没有舞台终究只能夹缝中生存,我累了,在这个夜晚,再见了。这番话说出来舒服多了,憋太久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思想碰撞的火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659-1283580.html

上一篇:生而为人~请爱护母亲
下一篇:“俩”人的分享
收藏 IP: 106.44.1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