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人生转瞬即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123xq 游走于学术边缘。

博文

科研课题:兴趣与实用

已有 4559 次阅读 2010-10-17 11:26 |个人分类:哲学片断|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进入学术圈之后,申报课题就成为不能免的俗套。

前几年运气还不错,时不时能够中上一两个,虽然级别不高,钱很少,总算是对自己的劳动成果-申报书的书写-有所回报。今年倒霉之极,颗粒无收,觉得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禁想总结和反思一下。总是想着这里面有黑幕,制度设计有失公平只会使自己更郁闷。我想总是有靠自己的申请书取得课题的“漏网之鱼”。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幸运儿?

于是,做了件无聊的事情:仔细地看了一遍公布的立项课题的名称,如国家哲规办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还真有所发现,那就是有两类课题比较多:一是关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大政方针;二是关乎社会热点问题和热门话题。前者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创新等;后者如房地产、经济过热、金融监管、群体性事件等。

由此反思自己申报课题,只关心自己的学术爱好,兴之所致,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多是远离现实,远离现实生活,甚至远离当下的社会。如技术对人的影响,技术与工程的形上之思,技术共同体的特点等等。

那么,对于社会而言,究竟应该支持什么样的课题研究?我想应该有两种思路。从社会需求出发,当然应该支持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能够支持GDP增加的项目,很现实,也很实惠。从学术自身的规律出发,尽管学术可以作为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要想真正能够做出好的研究,优秀的成果,还是应该遵守学术自身的规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与本人的兴趣有关联。

当然,课题与自发的学术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课题是需要有结果的,而且还必须是预定的结果。这就难煞人了。学术研究当然想要有一个结果,最好是“惊人”的结果。但是,事实是,大部分研究只能取得部分结果,甚至没有结果,当然,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但却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不符合课题对结果的认定。

对于学术共同体而言,除去中国特色之外,“马太效应”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渺小如我等之辈,在大海中苦等漏网之鱼也是一种常态。为生计、为了老婆孩子,还是要继续钻研“课题的秘密”。当然,还是少说为妙,免得别人抢了我的饭碗。呵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2774-374148.html

上一篇:大学靠什么吸引人?吸引什么人?
下一篇:工程管理系统的生态界面模型
收藏 IP: .*| 热度|

2 郭超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0 0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