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的通常意识中,同棵树上的叶子都差不多,就是有差别也不在意。因此莱布尼茨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常常被用来提醒人们“同一类事物不会丝毫不差的一模一样”。如果这句话换成“世界上没有二个相同的人”,肯定不会这样引起人的注意。
但世界上真的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么?仔细认真地想一想,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与“一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正确程度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二个结论的检验都要求你把所有树上的所有树叶都比较过来,外加上没有长出的树的没有长出的叶子。这样以来,二者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世界上一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如果你觉得这是故弄玄虚的诡辩,那么还有更玄的“发现”。根据最新的天文观察和宇宙学理论,已有科学家提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此时此刻在宇宙的一角,至少有一个你的拷贝正在阅读本文,这个拷贝是人但不是你,不过其生活的环境与你完全一样,其生活的经历也与你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丝毫不差。据称这绝非科学幻想,只要根据宇宙是无限的,由于在温度低于一亿开尔文的哈勃体积内的量子状态数是有限的,就可直接得出平行宇宙的结论。最新的宇宙天文观测都支持这一学说,而且科学家们进一步提出可能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平行宇宙”(见《Scientific American》2003年5月第41-51页)。连人甚至地球都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更不在话下了。此事想起来着实让人毛骨悚然,不过幸好相同的拷贝是在我们“可知”的世界之外,而不是这个世界之内。然而,如果这一学说一旦被证明是像“地球绕着太阳转”那样正确,其哲学的意义将远大于任何其它意义。
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强调的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芸芸众生,各式各样”,就是目前“克隆”出来的也与原来的不同;那么“一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则强调的是不同事物也有共性,就是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也有共性,从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相同的性质。一个看到的是事物的个性,特殊与具体,就连一条河被趟过两次也变成了不同的河了,因为至少时间不一样了原来的水也可能流走了(如古希腊"Weeping Philosopher" Heraclitus所言:"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问题是老百姓才不会一条河趟了两次就认为那不再是同一条河了);另一个想到的是事物的共性,普遍与抽象,就连随便一条中国春天的河与一条美国冬天的河都是一样的,都是河,至少不是一山一水。两个结论,对立于事物的两个极端,有时都对,有时都错,有时一对一错,必须同时共同予与考虑。如果你觉得无所适从的话,不妨想一想“凡事有度”的古训。
问题是“度”在哪里,个性对共性,特殊对普遍,具体对抽象,各自的权重怎样分配?这是一个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像认识每片不相同的树叶一样,研究其特点,掌握其规律”,从而达到做人做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并适当予以“想象”和发挥,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从具体到抽象,实现从“爬”到“飞”的实质性跃变,达到以少胜多,以快取慢的效果。两个方面的结合,如同“实”与“虚”的结合,结合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或者更差。对此,每个人的体会和认识都会是不同的,虚实是该适“度”结合,凡事是该有“度”,可没有一个人人普适的“度”。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实践、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度”的过程,这恐怕就是生的目的,就是活的意义。希望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到“实事实做,虚事虚做”,而不是“实事虚做,虚事实做”。
差异和相同是永恒的,世间的许多事物无论表面多不同,总能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候,以至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叹。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事物,同时也必须以历史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处理它们。古人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至理名言,但在多变快变的今天,似乎还要加上“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更完全的认识自然,改造世界。
附: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哲思走笔)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六版大 学 2003年06月09日
国昌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