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了解数理逻辑的历史中,我读到一段话【1】:
- 为了证明抽象理论的不矛盾性,总是需要求助于经验。这种经验的传统系统化并不声称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只是认识其结构,即“世界的和谐”。延伸庞加莱(Poincaré)对科学价值的考虑,鲁吉尔(Rougier )反对共产主义和其他极权主义者所宣称的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
让我注意到法国哲学家Louis Rougier (1889-1982)与他的老师逻辑学家Edmond Goblot(1858-1935)一段意味深长的辩论,展示了从哲学逻辑向数理逻辑过渡时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围绕着使用“构造”这个概念的争论:Goblot的书《逻辑学通论》(Traité de logique)在法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然而,此书的整个前言都是在回答他以前的学生Rougier在1916年向他提出的反对意见。
为了了解这场辩论,让我们打开Goblot的《逻辑学通论》。在E. Boutroux的序言之后是前言,Goblot在前言中提到发表在1916年11月的《理论物理学杂志》上的文章La démonstration et le raisonnement déductif,作者正是Rougier。Goblot说:
- Rougier是我的学生,从离开高中到1914年,他曾把这篇文章中与我有关的部分寄给我。我向他指出,在印刷品出现之前,讨论一个他只通过零碎和分散的教学了解的教义的缺点[…]。他回答说,他参考的是我在1907年《I’Année psychologique》上发表的文章,我小心翼翼地没有坚持;我没有做任何事情来阻止一项研究的发表。我认为,在很少的限制下,这项研究是已经完成的关于数学证明的最深入和最坚实的研究之一。
就这样刚走出大学校门,Rougier就这样在哲学舞台上进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首次亮相。
以下是Goblot对他们分歧的描述:
- 关于我在1898年指出的推理(引入一个新的真理或概括)和三段论(不概括也不引入任何新的东西)之间的对立,Rougier先生说: “但是,实际上,只要我们注意到只有假设性的三段论介入几何学的证明,这种对立就会停止,它的主项是两个异质事实的形式暗示,而次项陈述主项的事实的逻辑可能性。[……]证明从来没有被简化为单一的三段论,而且,在主项和次项的选择中,在它们的相互调和中,在构成次项的特定命题的逻辑组合中,有一种思想综合行为的介入,排除了所有的不动声色”。
- 这是本书的主要论点之一,即假设性三段论是唯一有结果的三段论,范畴三段论必然是重言式。选择、近似、逻辑组合、心灵的合成行为,这些都是构造性的操作,其重要性我已经指出。因此,我似乎应该宣布我自己很满意!我一点也不满意,因为,根据Rougier先生的说法,这些构造性的操作相当于结合三段论。他说,论证永远不会被简化为单一的三段论。但是,多元三段论一样不能有新意和概括性。我们所建立的正是我们想要证明的后果。[……]在算术和代数中,我们所结合的不是三段论,而是数,或代表它们的符号,以及这些数字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推理从来都不是独立于我们推理的对象的;形式逻辑是绝对不育的。
文章最后总结:
- 虽然逻辑学家不会在那里学习逻辑,但刚才的辩论还是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当然,与Poincaré或Couturat不同,Goblot和Rougier都没有在逻辑学的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只是证实了我们已经知道的关于在法国引入现代逻辑的尝试所遇到的困难。但它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到必须克服的阻力,必须清除的困惑,正如它及时提醒我们,科学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试验和错误组成的。Rougier的工作似乎对后来的逻辑学和科学哲学的发展进程几乎没有影响,法国哲学界绝大多数人都追随Goblot。人们只能对此表示遗憾,并佩服一个毕竟只是自学了逻辑学的人相当出色的辩论内容。
参考文献:
【1】Michel Bourdeau, La logique à la croisée des chemins : la controverse Goblot- Rougier sur la nature de la démonstration et du raisonnement déductif (1907-1921).
https://studylibfr.com/doc/1547597/une-p%C3%A9nible-gestation---la-controverse-goblot-rougier---h...
【2】https://fr.wikipedia.org/wiki/Louis_Rougier
【3】https://fr.wikipedia.org/wiki/Edmond_Goblo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