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导致史上最热年份的有利条件

已有 2041 次阅读 2014-8-1 12:4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月亮赤纬角, 地震, 最热年, 拉马德雷

导致史上最热年份的有利条件

             杨学祥


   统计规律表明,导致最热年有四大有利条件:

   一、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二、处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三、当年或前一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四、当年不发生8.5级以上地震和海啸。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年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年6月至2000年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次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


1. 杨冬红, 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63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8754.html

    2004、2005、2009、2010、2011、2012年全球发生了6次8.5级以上地震,导致全球变暖中断;2013-2014年没有发生8.5级以上地震,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减少三分之一,导致高温干旱再度发生,重复周期为18.6年。由于目前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不会超过1998的变暖规模。因为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6315.html

厄尔尼诺导致今年或明年成史上最热年份

2014年08月01日 11: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继4月和5月之后,今年6月也成了全球自1880年有气温记录以来的同期最热月份。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日前表示,今年6月的全球平均气温,比此前最热的2010年6月还要高出0.03℃,继续反映出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报告,今年6月,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综合平均气温达到16.22℃,比20世纪同期的平均值高出0.72℃,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全球史上10个最热6月中,有9个发生在2000年以后,其中过去5年全部进入10个最热6月榜单。

   报告说,今年6月,全球绝大多数地区气温都高于20世纪同期平均值,其中格陵兰岛东南部、南美北部部分地区、非洲东部和中部一些地区,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气温创同期最高纪录。按大陆看,除了南极以外,其他所有大陆都至少有一个地区报告最热纪录。

   总体而言,这是连续第38个6月平均气温高于20世纪同期平均气温,上一次低于这一平均气温是在1976年。

   从今年上半年看,全球平均气温比20世纪同期平均值高出约0.67℃,与2002年持平,成为第三热年,仅次于2010年和1998年。

   除2月外,上半年其他5个月都进入同期前四热行列,其中4月与2010年4月并列为历史最热4月,5月打破2010年5月创造的最热纪录。

   此外,报告说,6月尚未观测到厄尔尼诺形成,但今年北半球夏季出现厄尔尼诺的可能性为70%左右,秋冬季出现厄尔尼诺的可能性约为80%。一些专家认为,厄尔尼诺可能导致今年或明年成为史上最热年份。

【编辑:宋亚芬】

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4/08-01/6449761.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6379.html

上一篇:今年为何多地出现干旱:2014年高温干旱预测
下一篇:厄尔尼诺进入下行轨道:7月厄尔尼诺现象降温
收藏 IP: 222.168.40.*| 热度|

1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