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降雨突袭云南盈江地震灾区 未来3天持续降雨2014年06月06日 08:35 来源:云南网 [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手机看新闻]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6月4日20时至5日10时,云南盈江县地震灾区出现了短时强降雨天气,卡场、苏典、平原三地出现了区域性暴雨。据悉,此次强降雨是盈江地震以来出现的第一次区域性暴雨。
据盈江县气象局通报,此次强降雨主要出现在盈江北部山区和坝区的平原镇,而特别集中于卡场和苏典两处沿山地区,即“5·30”地震灾区沿线。仅卡场降雨量就高达90.7毫米,苏典降雨量更高,达91.3毫米。站点监测数据显示,当天平原降雨量高达54.9毫米,旧城降雨量高达到49.1毫米。
盈江县县气象局预计, 6月6日,盈江坝区多云有阵雨,北部山区多云有中雨。6月7日,盈江坝区多云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北部山区多云有中雨,局部大雨。6月8日,盈江坝区多云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北部山区多云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据德宏《团结报》报道,强降雨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卡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也流进了一些水,但目前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尽管条件艰苦,但很多群众还是比较乐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救。在卡场镇文化站安置点,很多帐篷四周已经筑起了水泥台,篷顶铺上了塑料布或彩条布,以防止漏水。
为切实做好汛期抗震抢险救灾,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盈江县加大了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排查力度,国土部门及各驻村工作队要迅速排查地质灾害点的变化情况,设立警示标志,定期巡查;加强乡村公路损害排查,重点排查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是否通畅,对有损坏、道路堵塞、路面断裂等情况要进行处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抢险保通工作;对群众居住的民房、临时安置点、立即调派力量进行排查,确保群众生产生活正常;重点排查了解群众是否有粮食、是否有基本的药品,对已搭建好的帐篷和过渡性安置房要做好加固和防雨、防雷电工作;强化紧急应对措施,加强对受灾村的紧急处置、紧急避险、紧急转移安置等工作;各驻村工作队要做好暴雨后的灾情统计、核查、上报工作。
气象部门提醒,目前已进入盈江多雨季节,强降雨将逐渐增多,短时强降雨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盈江北部山区乡镇应及时关注暴雨情况,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险情排查,做好防范;驾驶人员应提高警惕,注意路况变化,采取有效的临灾处置措施,确保驾驶安全。
(责任编辑:梁靖雪)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406/06/t20140606_2932166.shtml
图1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
图2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对流(杨冬红,2009)
智利地震的余震范围:不止在智利周围 杨学祥
中国地震局专家最近指出,智利地震将引发大量强余震。也有专家预言,东太平洋沿岸将发生7级地震。余震只发生在智利周围吗? 美国地震学家分析了近20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地震中余震的数据后,得出地震波可激发地震这一结论:地震会发生连锁反应,一场地震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另一场地震的原因。他们的研究可能改变了关于以前余震发生原因的预测。 根据相关研究,这些沿着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游走的地震波被称为面波,经过遥远的距离后,其能量也未缩小的原因在于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传播时是扩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地震波到达震中的对称点,激发余震的能量最大。这就可以解释地震东西对称,南北呼应的特征。
参考文献: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8588 附件: 一场地震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另一场地震的原因 杨冬红
地震会发生连锁反应,一场地震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另一场地震的原因。美国地震学家分析了近20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地震中余震的数据后,得出地震波可激发地震这一结论。他们的研究可能改变了关于以前余震发生原因的预测[1]。 美国地质学家发现,1990年以来,15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中,12个产生表面波(即地震波沿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迅速向远方传递),在其他大洲的断层系统上引发了较小型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帕森斯解释说,科学家早就知道强震的表面波会迅速向远方传递,不过他们此前认为这些所谓的表面波移动引发地震只是特例,但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地震一直在发生。 这些沿着地表或地球内部界面游走的地震波被称为面波,经过遥远的距离后也未缩小的原因在于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传播时是扩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密度变化,与单位时间扩散的大圆周长C成反比。设地震的总能量为Q,能量密度为δ,穿过的面积为S=Cl = 2πRlsinφ,l为单位弧长,R为地球半径,则有 δ= Q/S = Q/ (Cl) = Q/ (2πRlsinφ) (1) 其中,圆心角φ为震中和地心连线与大圆上任一点和地心连线的夹角。同样,在球壳中点源喷射造成的球面对流,也会有扩散、集中、返回的震荡过程(见图1和图2)。 由(1)式可知,在φ= 0和φ= π时,能量密度δ为无穷大,在φ= π/2时,即经过地表最大圆时,能量密度δ最小。这就是说,假定地震波能量在传播中无损耗,震中的地心对称点处的能量密度最大。该公式表明,能量密度δ在震中同一半球中,随震中与地心连线的长度增加而减少;在震中的另一半球,能量密度δ随震中与地心连线延长线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举例来说,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外海的强震,就在遥远的阿拉斯加、加州与厄瓜多尔引发了地震。厄瓜多尔(西经80,南纬0)恰恰就是印尼苏门答腊(东经100,南纬0)的地心对称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点源激发在球面上的震荡和对流对余震和强降水都存在激发作用(见图1和图2)。 图1 点源激发震荡在球面上的能量密度变化(杨冬红,2009) 2003年23日22时左右,“重庆井喷”发生。井喷事故压井方案的实施时间从26日上午推迟到27日上午10时。整个井喷事件历时84小时,大约17.5至21百万立方米石油天然气喷入大气中,其环境效应不仅仅是硫化氢中毒。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2004年9月2至5日,川东北地区的达州、南充、巴中等市普降暴雨,多数地方降雨量超过100毫米,这次降雨是今年以来四川境内雨量最大、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其中,达州市渠县累计降雨量已超过360毫米,是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开县受灾最为严重——惨遭200年一遇特大暴雨洪灾,部分地区为500年一遇。由此看来,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井喷、2004年9月2-7日重庆开县又遭受暴雨洪水的袭击、2006年重庆大旱高温和2008年四川强震可能有因果关系(见图2)。 图2 点源喷发在球壳中的对流(杨冬红,2009)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6746.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