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4年厄尔尼诺强度预测:现在评估为时过早

已有 3162 次阅读 2014-5-25 19: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拉马德雷冷位相, 强度预测

2014年厄尔尼诺强度预测:现在评估为时过早

            杨学祥


  我在评论中指出,今年夏秋季或有中等强度厄尔尼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1999年林振山等人给出2014-2015年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12,有利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2014-2015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1997-1998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1995-1997年和2014-2016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1997-1998年与2014-2015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2014-2015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1997-1998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2015年。

  统计资料表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一般持续20年左右,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一般持续30年左右。2000年开始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才经历15年,绝不会因为厄尔尼诺的发生而半途终止。

  美国气象学家认为2014年最强厄尔尼诺可将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变为暖位相,这需要历史数据支持。改变客观规律以适应全球变暖理论,这显然是学派的偏见,必须得到纠正。

  面对两种2014年厄尔尼诺预测,相关管理部门如何应对?

  实践检验是最终的判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27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3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6520.html


4月气温平最高纪录 专家称厄尔尼诺强于往年

2014-05-24 14:20:38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杨宁昱

核心提示: 人类可能要面临一个挥汗如雨的夏季。


参考消息网5月24日报道 气象预报员披露,2014年4月是另一个全球气温创纪录的4月。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22日报道,今年4月全球陆地与海平面的平均气温与2010年时一样创下有史以来的4月气温最高纪录,比20世纪平均13.7摄氏度的4月气温高出0.77摄氏度。

   研究人员22日说,人类可能要面临一个挥汗如雨的夏季,而厄尔尼诺现象将会卷土重来,但它也可能会导致飓风减少。

   预报员说,由于意料之中的厄尔尼诺现象,预计今年飓风季到来的速度将慢于往常,但他们同时警告说,仅一场风暴就会造成巨大破坏,因而敦促美国人做好应对准备。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纽约市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会削减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数量与强度。此外,与近几年相比大西洋海面温度下降也将会减小飓风形成的概率。

   官员们预测约有8到13场已命名的热带风暴以及3到6场飓风,预计风速超过每小时110英里(1英里约合1.6千米)的强飓风只会有一到两场。然而,气象学家预测,今年晚些时候天气将会严重失常。

   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海面温度变暖)可能会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引发洪灾和旱灾。

   但在科学家们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要高于往常的时候,许多人警告说,地球尚未做好应对其后果的准备。

   太平洋变得越热,厄尔尼诺现象的规模就会越大,目前一股暖流正在海面以下150米深处跨越太平洋。

   世界气象组织4月15日说,大部分天气预报模式都表明,这一现象或许会在今年年中前后形成,但是现在评估它的强度还为时过早。

   气象学家声称,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前景可能会在未来一两个月中得到确认,虽然会很难预测它的强度。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说,现在,厄尔尼诺现象在2014年形成的可能性超过70%。

http://science.cankaoxiaoxi.com/2014/0524/39281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7576.html

上一篇:关注美国西部干旱和中国云南干旱
下一篇:美气象武器和中国雾霾:最早的警告
收藏 IP: 222.168.40.*|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