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研究对比:石油开采引发致命地震?

已有 3401 次阅读 2014-4-16 19:0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壳均衡, 地震, 油气开采

石油开采引发致命地震?(图)
2014年04月15日09:12 |
相关报告或将在意大利导致更大政治和经济风暴
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在2012年发生的地震导致27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图片来源:ASSOCIATED PRESS
1
  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在2012年发生的地震导致27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图片来源:ASSOCIATED PRESS

  据一个由地球学家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称,2012年意大利北部发生的两次致命地震是因当地油田的石油开采所致。

  一些科学家表示,该专家组在地震于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造成27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后受命进行调查,其尚未发表的报告令人期待已久,可能会产生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影响。虽然以前在其他国家进行的研究也曾将地震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联系起来,但是人员伤亡十分罕见。对人为原因造成地震的恐惧已经引发了人们对意大利进行的新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工作的强烈反对,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区长Vasco Errani于去年5月宣布,地震区域关于钻探的所有新申请都将搁置直到专家组的报告发表。

  消息人士称,该报告在至少一个月前就提交给了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政府,不过当地和国家层面的政客都担心其影响,因此推迟发布。尽管措辞严谨,但是专家组的结论可能导致意大利各地区的领导人都将拒绝化石燃料勘探的请求,现有的生产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名为ICHESE的专家组在2012年年底被要求审查油气生产和地震(2012年5月20日发生的5.9级地震和9天后发生的5.8级地震)之间的联系。ICHESE由2名意大利地球学家和3名国外地球学家组成,主席为英国基尔大学的Peter Styles,其中还包括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工程师Franco Terlizzese。

  在2014年2月的报告中,ICHESE驳斥了一个所谓的影响因素:在两个地震中心附近波河流域Rivara村庄旁活跃的地质断层上进行的37亿平方米的天然气开发。因为在地震来袭时,设备钻探还未开始。不过专家组却指向了另一个站点:Cavone油田—由Gas Plus拥有并运营。ICHESE的报告结论称,“并不能排除”Cavone油田的活动引发5月20日的地震,震中位于距油田约20公里处。

  专家解释道,由石油移动和液体注入所引起的地壳压力变化不足以引起一场大地震,但可能的情况是,5月20日地震中的断层接近断裂点,人为引起的地壳变化虽然极小,但能够“触发”地震。而该次地震又通过进一步改变地壳压力引发了5月29日的地震。

  专家组基于2011年4月Cavone油田的产出开始增加以及地震活动在2012年5月20日之前不断增强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表示,现在一个关于“储层和周围岩石中流体动力学”的物理模型也支持这种联系。

  Styles并未就该报告引发的问题进行回应,Gas Plus公司的一位发言人称,该公司不会就调查结果发表评论。不过一位要求匿名的地球科学家认为,一些因素排除了Cavone石油开采与5月20日地震之间的联系:并不存在由石油生产直接引起的小型地震;石油勘探地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很大;油田产量为每天500桶,在合理范围内。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Geoffrey Abers警告称,这些因素并不能排除该联系。他指出,1967年丹佛发生震级在4.5级到5级之间的3次地震都是由于化学物质被注入深井,尽管注入行为在地震发生一年多前就停止了,并距震中有10公里的距离。2011年11月发生在俄克拉何马州的3场5级以上的地震很可能是由于废水被注入废弃的油井,尽管量非常小。Abers说:“我们认为在俄克拉荷马州,注入的水恰好使合适地点的压力升高,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地震。”

  一些意大利地质学家担心,该报告引发的政治声音会阻碍对油气开发地震风险的理性和开放讨论。5年前造成300多人死亡的L"Aquila地震也曾引发类似的担忧。在其之后,7名专家因在致命的地震事件后淡化未来地震危险性,被判监禁6年。L"Aquila的上诉案件至今仍悬而未决。(苗妮)

  作者:苗妮


http://roll.sohu.com/20140415/n398247326.shtml

吉林省松原地震近期频发的原因探讨

已有 12289 次阅读 2013-11-23 07:3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松源地震 油气开采 海平面上升 洪涝    推荐到群组

                      吉林省松原地震近期频发的原因探讨

                                杨学祥

   地壳就像浮在塑性地幔上的大船,卸载会导致船体上升,加载会导致船体下降。自一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以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2公里厚的冰盖融化,导致其地壳上升了500米,将来将继续上升200米。

   最近吉林省松原地区地震频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美地震局发现人类开采天然气等活动可致地震

   松原是中国东北重要的油气田开采区,有专家怀疑松原地震频发与油气开采有关。相关负责人认为,地震震源震度在8000米左右,但石油、天然气采集层只有1000余米。地震并非因油气采集造成。这一认识落后于最新的科学研究。

   网易探索2012年4月18日报道美国地质调查局进行的新研究发现,美国发生的震级超过里氏3级的地震明显增多,这种增多几乎可以确定就是“人为所致”。研究人员指出虽然目前尚无法确定用于开采天然气的新型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是否应向地震更为频繁负责,但有证据证明地震发生的时间与往处理井内灌入废水的时间相吻合。除了水力压裂法外,其他一些人类活动也会导致地震。哥伦比亚大学地震学家克里斯蒂安·克罗瑟在接受《大众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过去160年的采矿,建造水坝以及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等活动至少导致了200场地震。

http://discovery.163.com/12/0418/09/7VC76GLM000125LI.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60723.html 


2. 洪水地震和水库地震的形成

   大型水库贮水时,水库的重力增加,根据地球重力均衡原理,水库的地壳将下降,由此导致5级以下地震频繁发生。

   同样,洪水集聚也会破坏地壳均衡,2013年中国东北暴雨洪涝扩大了地表的蓄水面积,也是松源地震的原因之一。

3. 抽取地下水会引发灾难性地震

   2011年5月11日西班牙南部洛尔卡附近发生了5.1级地震,9人死亡几十人受伤。近日科研学者称这场地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学教授吉恩-菲利普·阿沃瓦克认为地壳必须以某种方式释放,他认为人类活动——例如抽取地下水——会导致这种压力更快的释放,而非随着时间缓慢的消散。“这并非是你加速了一场无论如何都要发生的地震,而是你产生了更大更多的地震。”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诸如水利压裂,可能会引发小型地震,但目前为止,尚未有确凿充分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会引起更强大更致命的地震。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巴勃罗·冈萨雷斯(Pablo González)和同事指出,洛尔卡地震异常的浅。他们决定调查这场地震是否是由移除大量地下水以用于灌溉造成的。这一活动造成当地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相比1960年的数据,现在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250米,土地也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下沉。

   阿沃瓦克认为地壳必须以某种方式释放,他认为人类活动——例如抽取地下水——会导致这种压力更快的释放,而非随着时间缓慢的消散。“这并非是你加速了一场无论如何都要发生的地震,而是你产生了更大更多的地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5377.html 


城市建设抽取大量地下水,可能激发地震。

4. 海平面上升激发地震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破坏地壳均衡,可导致地震频发。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海洋灾害公报和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报表明,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加剧了海洋灾害;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5.25亿元;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万亿元,同比增7.9%。

  据《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年至2012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1980年以来最高值,海平面较常年(1975年—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高122毫米,较2011年高53毫米,其中,东海海平面上升最为明显,为66毫米。据公报显示,三沙市海平面1993年—2012年上升速率为4.9毫米/年。

  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在此背景下,中国沿海海平面受海温、气温和气压等水文气象因素影响呈明显上升趋势。此外,沿海地面沉降也是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的重要因素。

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3-02-27/081126372292.shtml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是海平面上升作用的最新实例,对中国内陆的影响将逐渐显现。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396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5581.html

上一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空气重污染:关注13-15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北京雾霾三成来自周边省份:远距离输送得到证实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3 钟炳 杨文祥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