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月内日本南部海槽或有地震:8.5级以上地震的统计规律
日本学者预测:3个月内日本南部海槽或有地震
2014年03月22日 10:10:58 来源: 环球网
据日本《周刊邮报》杂志3月21日报道,曾预测到伊予滩地震的日本地震学者村井俊治近日再次预测称,3个月内日本南部海域海槽或将发生4级以上地震。
3月14日凌晨,就在村井俊治刚刚发布注意观测日本南部海域地区异动的呼吁2天后,位于日本爱媛县西北部的伊予滩发生了6.2级(M6.2)地震。日本中部、四国、九州等大范围地区有明显震感。这是爱媛县历史记录上13年未遇的超过5级的地震。
《周刊邮报》杂志文章开头部分引自3月12日《周刊 MEGA地震预测》杂志文章,作者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村井俊治。
村井虽然不是研究地震方面的专家,却是与测定地标位置有关的测量工学的权威。他在通过人工卫星观测地壳变动这一领域有着非常瞩目的成就。
“日本全国有1270个叫做电子基准点的装置,接受从卫星上发射的电波,时时刻刻向国土地理院传达精确的位置报告。过去发生6级以上的大地震时,电子基准点可在地震发生前后,在震源周边位置进行探测,查明地震相关事宜”,村井表示。
村井称,地震发生前,可观测到震源附近的地壳隆起或下沉。而且,从确认震前预兆到地震发生时,其中存在时间差。像6级地震可能有一两个月,像日本“3·11”大地震则需要半年的时间。
村井指出,“这次伊予滩地震,大约在1个月前,我观测到距离震源很近的高知县的平原及沿海地区,都出现地壳隆起或下称的现象。因此,我才会利用邮件电子杂志督促各方注意地震发生”。
就村井而言,最担心的是日本南部海域或将发生地震。目前,日本政府已经拉响了东部海域,东南海域以及南部海域的警钟。因为一旦南部海域发生地震,另外两地相继引发地震的可能性很高。
据日本政府中央防灾会议估算,如若日本南部海槽发生地震,震级将会达到7级,波及到太平洋沿海一带。甚至引发高达30米的巨大海啸,受害人数恐超过30万。
村井在文中表示,“2013年6月末到7月初,九州、四国、纪伊半岛等地地壳出现异常变动后,9月1日开始的一周内,910个电子基准观测点确认了地壳出现4米以上的变动。随后,在此1个月之后,九州,四国等地地壳出现隆起沉降。此后,一直维持平静状态。根据2012年1月的预测,出现了地壳隆起10厘米的地方。因为这酷似日本‘3·11’大地震的情况,所以我2014年发表了3月南部海域可能会发生地震的文章”。
“我曾考虑过,南部海槽地震的地壳变动或许还是这次伊予滩地震的震前预兆。只不过是震源距离太近,实际震级与预测震级相差很大。
3个月后的南海海槽地震,还有地震引起的一系列灾害,充分做好预防准备,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村井强调。(【环球网综合报道】实习编译:郝悦审稿:王欢)
http://japan.xinhuanet.com/jpnews/2014-03/22/c_133205582.htm
日本大震: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统计规律
已有 546 次阅读 2013-12-13 07:36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日本地震 统计规律 地球自转 潮汐震荡 推荐到群组
日本大震: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统计规律
杨学祥
阿拉斯加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57-03-09,1964-03-27,1965-02-04,时间间隔为1年、7年和8年。
俄罗斯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23-02-03,1952-11-04,1963-10-13。时间间隔为11年、30年和31年。
中国西部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20-12-16,1950-08-15。时间间隔为30年。
苏门答腊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2004-12-26,2005-03-28,2007-09-12,2012-04-11,时间间隔为3个月、2年半、3年、4年半、7年。
1年是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周期,半年是由太阳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变化周期。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计算表明,由于气圈、水圈和固体地球扁率变化不同,所以产生不同圈层的差异旋转,是激发地震的重要因素。
苏门答腊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2004-12-26,2005-03-28,时间间隔为3个月。12月为地球扁率变小和地球自转加快的高潮期,3月为地球扁率变大和地球自转减速的高潮期,后一次地震是对前一次地震的调整。
苏门答腊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2004-12-26,2005-03-28,2007-09-12,2012-04-11,时间间隔为2年半、3年、4年半、7年。这与潮汐的2.2、3.3、7.7年周期对应。
阿拉斯加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57-03-09,1964-03-27,1965-02-04,时间间隔为1年、7年和8年。与地球自转年周期,潮汐1.1、6.6、7.7年周期对应。
俄罗斯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23-02-03,1952-11-04,1963-10-13。时间间隔为11年、30年和31年。与地球自转的11、30年周期对应。地球自转速度的29.783年周期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11年也是太阳黑子周期,11、30和31年也是潮汐周期。
中国西部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20-12-16,1950-08-15。时间间隔为30年。与地球自转的30年周期对应。地球自转速度的29.783年周期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30年也是潮汐周期。
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PDO),所以,中国西部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20-12-16,1950-08-15。时间间隔为30年。分别处于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而1980年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中国西部没有发生8.5级以上地震。这是一个重要的限制条件,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几率很小。
根据全球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时间间隔频率,日本今后2-4次8.5级以上地震可能在2011年3月11日后的3年、4年半、7年、8年、11年发生,即2014年-2016年、2018-2019年和2022年发生。
表1 全球1900-2012年8.5级以上地震表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370.html
||| 推荐到群组
2014-2016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杨学祥,杨冬红
韩永刚和李志安利用新的世界时高精度观测资料序列分析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特征,采用最大熵谱分析的方法得到这一运动中主要中短周期的参数。振幅最大的周期约为18.4年,其次是约 1.0年和0.5年的周期。18.4年的周期与约18.6年的月球轨道交点周期较接近,主要是月球轨道运动影响地球自转的结果,又因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实测值与理论值不完全相同。13.66天和27.55天的变化周期与月球的引潮力有关。有些周期,27.55天、0.5年和1.0年,其周期值和振幅值在这30余年间是比较稳定的。13.66天的周期也较稳定,只是其振幅存在约18年间隔的起伏,可能是月球轨道交点运动调制的结果。更多的周期,其周期值和振幅则具有时变的特征。值得指出的是,地球自转1.08年、2.12年、2.36年周期和月亮潮1.1年、2.2年合成周期对应。
表 1 近30余年来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主要周期的参数(韩永刚,李志安,2002)
Table 1 Paramers of main periods in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in recentthirty odd years(Han Y G, Li Z A, 2002)
T(年) | A(ms) | Ψ(o) | 对应因素 | T(年) | A(ms) | Ψ(o) | 对应因素 |
18.4 | 0.519 | 235.03 | 月亮潮 | 0.83 | 0.031 | 163.20 |
|
11.95 | 0.252 | 296.71 | 木星潮 | 0.72 | 0.032 | 14.12 |
|
3.58 | 0.077 | 32.70 |
| 0.58 | 0.044 | 80.51 |
|
2.36 | 0.088 | 172.68 |
| 0.50 | 0.355 | 237.67 | 太阳潮 |
2.12 | 0.056 | 263.25 | 月亮潮 | 0.33 | 0.037 | 55.87 |
|
1.65 | 0.039 | 91.05 |
| 27.55d* | 0.190 | 244.98 | 月亮潮 |
1.28 | 0.028 | 359.75 |
| 14.77d | 0.032 | 46.27 | 月亮潮 |
1.08 | 0.028 | 110.21 | 月亮潮 | 13.66d | 0.357 | 245.11 | 月亮潮 |
1.00 | 0.368 | 61.87 | 太阳潮 | 9.13d | 0.069 | 44.40 |
|
注:周期T(年),振幅A(ms),位相Ψ(o)。原表引自文献[17],对应因素一栏是笔者加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18]。地球自转周期18.6、29.783、59.555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18.6年内由18.6度变为28.6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28.6度时期(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18.6度时期(1977-1979年和1995-199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见图1)。
李国庆等人通过对比分析1973-1998年的日长、大气环流及月球相位随时间的变化,发现伴随着月球相位的交替变化,地球大气的纬向风速场、地球位势高度场及日长作27.3及13.6d(天)的周期震荡。这种周期性的大气震荡,被视为一种大气潮。月球对地球大气引潮力作用的周期变化,是引发27.3及13.6d(天)周期大气潮的主要原因。月球对地球大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起大气纬向风速场及地球位势高度场的变化[18]。
月亮视赤纬角和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影响日长的两大因素。首先,月亮绕地球运转到赤道上空时,月亮视赤纬角等于零度,月亮对大气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值,大气的纬向风速增加,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减小,日长增加;反之,当月亮视赤纬角绝对值达到最大值,月球对大气的引潮力减小,大气纬向风速减小,地球自转角速度增加,日长减小。其次,凡包含月亮近地点P的波,其波峰的振幅较高,而包含月亮远地点A的振幅较低,因为月亮离地球越近,月亮引潮力对大气的作用越大;反之,月亮离地球越远,月亮引潮力对大气的作用越小。太阳潮也有类似的影响[18]。
图1 1973年1月2日至2006年8月23日的地球日长变化, 纵轴ms是毫秒(据魏鸣等[19],2007)
雷鸣和欧阳首承运用地球的章动、地球转速和大气变化的关系,探索重大灾害天气的深层次原因[19]。天文条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关系已经逐渐在气象学界得到重视和应用。
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的最大值年,所以,1984-1985年和2005-2007年的日长变短;1977-1979年和1995-1997年为月亮赤纬角的最小值年,所以,1977-1979年和1995-1997年日长变长,对应关系非常明显(见图1)。
图2 1896-1978年8级以上地震分布(杨冬红等,2007)
图2是根据张家诚等人的公元前426年至公元1980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 1923- 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频发期,1925-1946年的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应该说明的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南部发生9.5级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8.5级地震的30倍。因此,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59-1960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20世纪共有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因此,在1952-1964年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1959-1960年地震活动也很强烈。这是地震与地球扁率变化和自转速度变化相对应的原因,也是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原因。
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8日、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所以,我们预测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将有同等规模地震的频繁发生。
根据全球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的时间间隔频率,日本今后2-4次8.5级以上地震可能在2011年3月11日后的3年、4年半、7年、8年、11年发生,即2014年-2016年、2018-2019年和2022年发生。其中,发生在2014-2016年的可能性最大。
主要参考文献
1. 韩永刚,李志安.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主要中短周期的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2,17 (2): 349-352. HAN Yonf-gang, LI Zhi-an. Analysis of Main Middle and ShortPeriods in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2,17 (2): 349-352.
2. LiGuoqing. 27.3-day and 13.6-day 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 Adv. Atmos. Sci. 2005, 22: 359-374.
3.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6): 1813~1818. YANG D H, YANG XX.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 of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 2008, 23(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Yang D H, 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of tides and 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11, 54(4): 926~934)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520.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