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黄赤交角和白赤交角导致全球潮汐南北震荡

已有 11011 次阅读 2013-12-9 19:38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雾霾, 潮汐南北震荡, 黄赤交角, 白赤交角

                   黄赤交角和白赤交角导致全球潮汐南北震荡

                                 杨学祥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是月球绕地球公转所在的平面即白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

李宪之教授特别提出,越赤道气流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关键原因。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变化和地球自转形成潮汐高潮在南北半球昼夜南北震荡,打破了南半球和北半球独立的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界限,形成大气和海洋的南北半球交流,是越赤道气流产生的重要原因。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也使太阳潮产生南北震荡。

计算表明,潮汐南北震荡恰恰就可以影响南北半球气流和海流的相互交换,影响赤道辐合带在赤道南北的震荡幅度。因此,月球轨道的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和太阳轨道的黄赤交角在地球的气候变化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的大气潮和海洋潮最大幅度的南北震荡可激发冷空气活动,从而增大降雨机会。

   拉马德雷冷位相使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的干旱加剧,使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的低温冻害加剧。2005-200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极端冷事件频发;伴随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的到来,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因而也是未来可能的严重干旱的爆发时期。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未来十年极端干旱事件也将越来越频繁。我们必须做好预防严重干旱发生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3004.html

 

我们在2008年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5532.html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雾霾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8275.html

 

1 夏至和冬至时地球自转一周太阳潮汐高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震荡两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8420.html

上一篇:拉尼娜气象指标正在增强
下一篇:我国开启大风降温之旅:关注9-12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198.152.*| 热度|

1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