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最强冷空气将致北方气温普降4到10度:关注16-19日潮汐组合

已有 3286 次阅读 2013-9-22 14:2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潮汐组合, 最强冷空气

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将致北方气温普降4到10度
2013年09月21日09:55   中国气象视频网 微博 我有话说
9月21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 9月21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
9月22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 9月22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
9月23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 9月23日最高气温变温预报

  中国气象视频网9月21日讯 今天开始到25日,今年下半年以来的最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预计未来三天,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自西向东将先后出现大风降温及降水,南疆盆地有沙尘天气。未来24小时,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等地将有4~8℃降温,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12℃,上述大部地区并伴有4~6级风。

  今天(21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新疆中北部普遍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沿天山一带降温幅度最大,降幅可达6-9℃,局地降温甚至可达10℃以上。首府乌鲁木齐在冷空气的打压下,将成为降温最剧烈的省会级城市,气温将下滑9℃,预计最高气温将跌至10℃,创下今年下半年以来气温的新低。

  明天(9月22日),冷空气大举东进,新疆南疆盆地、甘肃东部和南部、宁夏、陕西、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气温将出现2-6℃的降温,尤其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降温尤为剧烈,降幅将达10-12℃。

  后天(9月23日),降温将成为全国大部地区的主旋律。对于北方来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东移,降温重心转移到了内蒙古中东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以及东北等地,将出现6-10℃的降温,内蒙古东部甚至将出现12-16℃的剧烈降温。降温后,北方偏北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内蒙古、东北一带)气温将下降一个台阶,最高气温普遍都不足20℃。

  【编辑:赖怡】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3/0921/095594217.html

新疆北部气温降至冰点 多地出现雨夹雪天气
2013年09月22日12:41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9月22日电 (周继成) 中秋节刚刚过完,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始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受冷空气影响,9月22日,阿勒泰各县市出现大幅降温,其中阿勒泰市最低温度为零度,布尔津县降至零下2度,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结冰现象。

  由于前几日的温度都在20度以上,突如其来的降温,让许多市民倍感不适,提前感觉到了冬天的气氛。许多上班的市民不得不穿上了厚厚的衣服。突然的降温,新疆北部出现薄薄的冰层,给道路行驶的车辆带来一些不便,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据新疆气象台消息,受西伯利亚低槽南下影响,自20日起新疆北部大部出现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而此次冷空气也是入秋以来最强的一次冷空气。受此影响,阿勒泰、喀纳斯、菊花台、水西沟等地昨天清晨的气温均在0℃以下,并出现雨夹雪的天气。其中,喀纳斯景区最低气温降至-2℃。

  新疆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云惠介绍,此次天气过程有着明显的秋季冷空气作用特点,由于此时的冷空气大多从北方而来,所以水汽条件不足,因此主要以大风降温天气为主。

  “由于此次冷空气的位置相对比较偏北、偏东,所以大风降温天气在南疆地区的表现并不明显,但随着冷空气移动,21日夜间到22日白天,受此影响,南疆大部分地区会有明显的沙尘天气。”

  张云惠说,虽然此次冷空气给北疆地区带来了明显的降温天气,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属正常。今天冷空气将逐渐撤退,未来一周全疆大部分地区都将以晴好天气为主,气温还会有明显上升,届时乌鲁木齐的最高气温还将升至25℃以上。

  另悉,新疆今年6月到8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北疆降水量较往年偏多三成,南疆偏多两成以上。受此影响,作为产棉大区的新疆棉花在各生长阶段受到影响,减产已成定局,减产最高可达10%。(完)

(原标题:新疆北部气温降至冰点 多地出现雨夹雪天气)

(编辑:SN028)

http://news.sina.com.cn/c/2013-09-22/124128269564.shtml


内蒙古大风降温霜冻齐聚 不利秋收
2013年09月22日10:30   中国天气网 微博 我有话说
  中国天气网讯 昨天(21日),内蒙古降雨区域分布不均,且雨量较小。区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内蒙古大部将经历一次风雨、降温天气过程。建议农区做好对大风、降温、霜冻天气的防御,采取措施对农作物、秋菜、蔬菜大棚予以保护。

  21日7时至22日7时,内蒙古东部偏北地区出现分布不均的降雨。降水落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根河市、鄂伦春旗、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普遍为0.1至9.6毫米的小雨。

  内蒙古区气象台预计,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内蒙古大部地区将经历一次风雨、降温天气过程,其中降温最为明显,局地降幅超10℃。具体预报如下:

  22日至23日,阿拉善盟东南部及以东大部地区有阵雨或雨夹雪天气。其中,鄂尔多斯市南部和东部、呼和浩特市中部和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和北部地区可达中雨,累积降水量为10~25毫米;鄂尔多斯市
东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局部地区可超过25毫米。

  降水天气过后,全区大部地区将刮起5级左右西北风;锡林郭勒盟及以东部分地区阵风风力可达6、7级。

  22日至24日,全区各地降温8℃左右;其中,包头市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锡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北部降温幅度可超过10℃。

  此外,23日清晨,区北部地区有霜冻或轻霜冻;24日清晨,区西部偏北地区及中东部大部地区都将出现霜冻或轻霜冻。

  目前,北方正处于秋收秋种关键阶段,大风降温降水天气不利秋收,建议农区在降温降水来临前应加紧秋收进度,抓住有利时机,抢晴收获小麦、马铃薯和大豆;已经成熟的玉米,雨后不必急于收获,尽量在田间脱水后适时收获。同时,农业部门和农民兄弟还应做好大风、霜冻天气的防御工作,采取措施对农作物、秋菜、蔬菜大棚予以保护。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3/0922/103094263.html

2013年9月潮汐组合:拉尼娜进入高潮使强震频发
已有 273 次阅读 2013-9-4 16:17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地震 火山 潮汐预警    推荐到群组

     2013年9月潮汐组合:拉尼娜进入高潮使强震频发

                       杨学祥

 

2013年2月-3月,2013年9月-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3年4月-8月,2013年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3年9月为弱潮汐时期的第一个月。9月南半球处于冬季,南极海冰最多,德雷克海峡海水通道变窄,使冷水沿南美西部沿海北上,增强秘鲁寒流,加快拉尼娜发展。强潮汐组合集中发生在赤道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转换,使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地壳均衡运动反向升降13-20厘米,激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强烈的构造运动。

潮汐组合A:9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1度,9月5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强叠加,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B:9月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19.68327度,1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潮汐南北震荡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9月16日为月亮近地潮,9月19日为日月大潮,1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24度,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D: 9月26日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19.59919度,9月27日为日月小潮(下弦),9月2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小,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减少,变化幅度增大,容易激发突发事件。日月大潮向月亮赤纬角最小值靠近,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和地球自转减速,可激发冷空气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2299.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2252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913.html

上一篇:新疆北部气温降至冰点 多地出现雨夹雪天气:关注16-19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下半年最强冷空气降雨降温 华北大部将入秋:关注潮汐组合
收藏 IP: 119.51.69.*|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