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冷秋来了,冷冬还会远吗?

已有 3444 次阅读 2013-8-29 19:5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拉尼娜, 冷冬, 高温, 南旱北涝

冷秋来了,冷冬还会远吗?
   杨学祥

   2013年的拉尼娜已经来了,它带来了中国的异常高温和南旱北涝。我们多次指出,拉尼娜还将给中国带来冷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719373

   气象专家李小泉表示,今后三天,这股冷空气将东移南下,给北方大部带来明显降雨降温天气。降温后,北方大部天气凉爽,最高气温退居30℃以下,其中,东北大部、青海、甘肃西部、内蒙古东部等地最高气温还会下降到20℃左右,配合降雨,体感会十分阴凉。值得关注的是,明天早晨,黑龙江西北部地区的最低气温可能降至0℃以下,出现今年的初霜冻,这比常年同期要偏早半个月左右。
 

相关报道:

     
北方敲响入秋节奏 南方尚与高温拉锯 【字体:大 中 小】 2013-08-27 15:30:25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资料图)
中国天气网讯 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前期旷日持久的高温暑热正在消退。目前,我国北方已有4个省会城市入秋,随着冷空气势力的增强,其他城市也将逐渐展开入秋步伐。不同的是,南方仍在与高温“跳恰恰”,进退不定,不过高温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无法再与前期相提并论。
“今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会日渐增强,大气环流将调整到秋季模式,主宰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呈东退减弱趋势,天气总体上是变凉的。”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表示。
冷空气捎来秋意 北方降温势头猛烈
随着雨水和冷空气的到来,秋天的脚步离北方越来越近。据统计,目前已有4个省会城市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在10℃至22℃,进入了气象意义的秋季。其中,乌鲁木齐8月13日最早入秋,较常年提前了9天;哈尔滨、长春8月17日同时入秋,呼和浩特8月19日入秋,均较常年偏晚。
李小泉称,“处暑”期间,能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不过,每当有冷空气影响我国,往往不刮风就下雨。“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后,降温感受会比较明显,所以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昨天,在冷空气影响下,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一带已经出现剧烈降温。和前一天相比,最高气温普遍下滑4~8℃,部分地区甚至达10~14℃。如前天高达43.2℃的吐鲁番昨天最高温降至了30.9℃,下降12.3℃。昨天白天,东北地区气温普遍在25℃以下,沈阳最高温只有20.9℃,较前天下降11.1℃。
今后三天,这股冷空气将东移南下,给北方大部带来明显降雨降温天气。降温后,北方大部天气凉爽,最高气温退居30℃以下,其中,东北大部、青海、甘肃西部、内蒙古东部等地最高气温还会下降到20℃左右,配合降雨,体感会十分阴凉。
“值得关注的是,明天早晨,黑龙江西北部地区的最低气温可能降至0℃以下,出现今年的初霜冻,这比常年同期要偏早半个月左右。”李小泉说。
他还提醒,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凉中午热,人们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较难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多事之秋”要注意保温不贪凉。
南方虽已“处暑” 高温暑气难消
自8月中旬以来,南方在经历连续的台风雨影响后,大范围的高温酷热天气就已明显缓解。不过,李小泉表示,虽已进入“处暑”节气,但在降水间隙或雨水不强时,高温还会重返南方。
中央气象台预计,今明天南方的高温又会逐步扩展到江南大部、重庆以及华南北部,最高气温达35℃~38℃。后天,随着南方雨水增多,高温再度收敛,范围缩至江南中南部、华南北部等地。
针对南方高温反复,李小泉解释道,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所以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往往是一阵秋凉又一阵高温,“处暑”尾声的高温天气也常被称为“秋老虎”。
不过,李小泉指出现在的高温无论强度还是持续时间都远不能和之前相比,未来主宰南方的副热带高压也是减弱东退的趋势,天气总体上变凉。他提醒市民,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方便除去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文/刘文静)
编辑:刘文静

http://www.weather.com.cn/news/2013/08/1958208.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0748.html

上一篇:10时54分克马德克群岛6.0级地震:关注8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新疆乌鲁木齐发生5.1级地震:关注8月潮汐组合
收藏 IP: 125.32.107.*| 热度|

3 周少祥 钟炳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