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喜马拉雅山和北美西北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

已有 3919 次阅读 2012-12-6 13:22 |个人分类:防灾信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美国, 加拿大,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和北美西北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
             杨学祥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12月4日指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称,通过一项观测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西北地区(指美国西北部地区和加拿大的西南部地区)地质特征和活动的研究发现,这些地区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美国西北部地区不仅有发生大地震的地质特征和活动线索,而且有干旱、高温、暖冬等大震前兆的气象特征,进入“旱震理论”的预测范围。
相关新闻:
   
美媒:喜马拉雅山可能发生大地震 
 
  2012年12月06日 09:29:45  来源:新华网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称,通过一项观测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西北地区(指美国西北部地区和加拿大的西南部地区)地质特征和活动的研究发现,这些地区可能会发生大地震。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12月4日指出,喜马拉雅山脉是在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的碰撞下形成的,由于这一原因目前仍保持活跃。印度板块正俯冲至亚洲板块之下,科学家知道这一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近他们开始更为细致的研究这一碰撞带——尤其是分隔两个板块的断层主喜马拉雅逆断层——的复杂性。
    报道称,此前的观测表明,分隔两个板块的断层面较为均匀,向北倾斜了若干度。为了更为清晰的展现该断层的状况,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生沃伦·考德威尔分析了20个地震检波器的地震数据,而这些地震检波器是他在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同行两年前装设在喜马拉雅山各地的。
    这些数据反映出,正如之前推断的一样,分隔两个板块的逆断层向北略微倾斜了2到4度,但同时也显示出,逆断层的一部分倾斜得更剧烈(向下15度),长度达20公里。这样的倾斜曾被假设为喜马拉雅地区大地震的成核点。
    尽管考德威尔强调他的研究侧重于为分隔两个板块的逆断层造像,而不是预测地震,但他指出,主喜马拉雅逆断层历来是每数百年发生一次里氏8到9级地震的罪魁祸首。
    报道还指出,卡斯凯迪亚俯冲带从加利福尼亚北部一直延伸至温哥华岛,自1700年断裂、随后一场里氏8.7-9.2级的地震冲击该地区并形成直抵日本的海啸以来,该俯冲带一直没有经历大规模地震。
    尽管许多地球物理学家认为该断层即将发生大规模的地震活动,但太平洋西北地区地震数据的相对缺乏导致难以预测未来的地震活动产生的地震动会如何在卡斯凯迪亚地区传播,卡斯凯迪亚地区横贯西雅图、波特兰和温哥华。(参考消息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2-12/06/c_132022682.htm
2012年美国暖冬、干旱和地震的对应关系
2012-2-22 13:57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
:美国 地震 干旱 暖冬    推荐到群组
2012年美国暖冬、干旱和地震的对应关系
           杨学祥
    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1日美国密苏里州东南部发生里氏4.0级地震,美国13个州都有震感。
    早在2月20日我就指出,美国2011年大干旱和2012年的暖冬与美国地震构造有关,1964年的美国暖冬发生了阿拉斯加9.2级地震。   
    21日美国密苏里州东南部发生里氏4.0级地震;美国密苏里州的吉拉多角(CapeGirardeau)2日气温达华氏65度(约摄氏18.3度),创下历年2月2日纪录新高;根据美国气候专家发布的每周气候干旱监测报告,过去的60至90天里,由于气温高于正常水平而降水量低于正常水平,新墨西哥州东南部和德克萨斯州西部的一些地区因此干旱加剧。
    这三个现象连在一起,使美国的干旱高温进入“旱震理论”的预测范围之内。
    现象1: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的肯塔基州巴杜卡(Paducah)地方分局,美国密苏里州的吉拉多角(Cape Girardeau)2日气温达华氏65度(约摄氏18.3度),创下历年2月2日纪录新高。
  据报道,美国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自1960年起追踪美国各地气温,该局指出,2日的气温打破1964年和1974年2月2日的最高纪录华氏62度(约摄氏16.6度)。
  2月以较往常温暖的天候展开,在此之前,吉拉多角经历了史上第5热的1月,诡异天气也让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遭遇历来第17热的1月、凤凰城(Phoenix)迎来第3热的1月,密执安州的安埃布尔(Ann Arbor)则出现第13热的1月。
  气象学者约克(Mike York)指出,吉拉多角今年1月平均气温为华氏39.2度(摄氏4度),比历年平均气温的华氏32.7度(约摄氏0.4度)高出超过华氏5度。
http://news.sina.com.cn/w/2012-02-04/100423881117.shtml
    现象2:2012年2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堪萨斯州以及中部平原的许多区域出现了反常的温暖天气。上周堪萨斯州的温度远高于60华氏度(约15.5摄氏度)。根据美国气候学家玛丽?克纳普(Mary Knapp)说,在堪萨斯州,全州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5.2华氏度(约1.8摄氏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水平高7.9华氏度,比1895至2011年平均气温高6.2华氏度。1月12日从而成为1895年以来1月份最热的一天。
  根据美国气候专家发布的每周气候干旱监测报告,过去的60至90天里,由于气温高于正常水平而降水量低于正常水平,新墨西哥州东南部和德克萨斯州西部的一些地区因此干旱加剧。
  日前,局部大雨横扫德克萨斯州北部、俄克拉荷马州东南部和阿肯色州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使干旱状况得到轻微缓解。但在1月31日以来的一周里,德克萨斯州全州范围内出现了最高级别的特殊旱情,其覆盖区域从25.27%升至27.36%。德克萨斯州今年很可能会创下高温和缺水的双高记录。
  根据德克萨斯州及国家气候专家的研究,2010年11月1日到2011年10月31日的一年是该州历史上最干旱的时期,而该州的6到8月这三个月和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州的记录相比都是最热的。
  干旱监测报告显示,加利福尼亚州的旱情由前一周的41.23%升至57.33%,为中度干旱。而异常干燥状态从该州80.88%的地区进一步蔓延至88.91%的地区。内华达州处于中度干旱的地区从前一周的64.59%升至81.16%。此外,新墨西哥州处于例外和极端干旱水平的地区由23.37%上升至24.74%。(贺娇)
http://www.epciu.com/Html/1202/18/B11D89A4F34CEFB7.html
    现象3: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21日美国密苏里州东南部发生里氏4.0级地震,美国13个州都有震感。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消息说,这次地震于当地时间21日凌晨3时58分发生,震中位于密苏里州斯科特(Sikeston)东-东南部9英里处,震源深度3.1英里(约合4.9公里)。
  美国13个州对该次地震有震感,远至距离震中800英里(约合1287公里)的北加利福尼亚州。有震感的州份包括伊利诺斯州、北卡罗来纳州、宾夕法尼亚州、田纳西州、肯塔基州等。
  距离震中5英里(8公里)远的一名居民表示,地震发生时家中物品纷纷从架子上、墙壁上掉落。
http://news.sina.com.cn/w/2012-02-22/114423973404.shtml
 
相关新闻: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2012-2-20 15:18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干旱和暖冬是地震前兆吗?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490
历史同期对比:1964年美国创纪录暖冬和特大地震
2012-2-21 05:15
历史同期对比:1964年美国创纪录暖冬和特大地震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3024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685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0198
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与欧洲严寒相反的构造背景
2012-2-20 06:58
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与欧洲严寒相反的构造背景
                杨学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3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9781.html

上一篇:6-7日长春温度最低:关注12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并有4~8℃降温:关注6-7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王号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