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瑞士突降大雪交通事故激增:厄尔尼诺带来低温冻害

已有 3845 次阅读 2012-10-30 02:5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厄尔尼诺, 低温, 大雪

瑞士突降大雪交通事故激增 部分地区厚达半米
2012年10月29日04:01  新华网
   新华网日内瓦10月28日电 (记者王昭 杨京德)瑞士全国27日晚至28日普降大雪,突如其来的大雪在各地引发大量交通事故,给当地居民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不便。
  瑞士气象局28日说,瑞士以往每年的冬季都是在12月才正式开始,此次不期而至的寒流将瑞士提前带入冬季。27日晚,瑞士全国普降大雪,多数地区最高气温被降雪和大风拉低至零摄氏度左右,北部地区平均降雪20厘米,位于中部的首都伯尔尼降雪厚度达12厘米,创下该市自1931年以来10月单日降雪最高纪录。该国南部瓦莱州部分地区自26日晚开始降雪,48小时内降雪厚度达50厘米,当地有关部门已开始提醒民众提防雪崩的危险。
  瑞士警方称,突然袭来的降雪给交通安全造成困扰,气温骤降和降雪导致路面出现冰冻,自27日晚到28日白天,仅瑞士中部伯尔尼州和北部的苏黎世州就发生了70余起因打滑引发的交通事故。负责道路救援的瑞士驾乘俱乐部28日接到了2500余个求助电话,多是因低温和降雪引发的车辆故障。该组织提醒车主尽快进行冬季行车安全检测,并更换防止打滑的雪地轮胎。此外,瑞士警方还建议徒步旅行爱好者尽量不要前往降雪的山林地区,以防人身意外。
  记者当天在现场看到,一条停泊在日内瓦莱蒙湖畔的10米长私人游船被大风吹到岸上,由于莱蒙湖上风速高达每小时80公里以上,连接法国、瑞士多个城市的湖上客轮暂时停运。大风还刮倒了日内瓦市区内部分树木,一些公交线路因此不得不改道绕行。
(原标题:瑞士全国突降大雪交通事故激增)
强震、旱涝、流感、低温:厄尔尼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2012-7-27 09:0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的 流感 厄尔尼诺 苏门答腊 旱涝急转
强震频发、异常旱涝、流感爆发、低温冻害:厄尔尼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杨学祥
    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8.6级强震刚刚过去,美国干旱和中、日、朝暴雨灾害就接踵而来。我在2012年3月指出,关注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它是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2012年将给我们带来强震频发、异常旱涝、流感增强、低温冻害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我在2012年7月1日指出,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会给世界带来反常的旱涝灾害,印尼和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赤道东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生严重洪涝。我国的旱涝灾害也会非常严重,2012年旱涝急转的可能性很大。
    强震频发和旱涝异常已经发生,流感增强和低温冻害也需积极预防。
    关注201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299.html
    我在2012年3月28日指出,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发生,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强震、干旱、流感、低温冻害。目前已有三种灾害接连发生。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7年、1969年、1972年、1976-1977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54年-1956年、1964年的拉尼娜事件给中国带来严重低温冷害。2000年世界逐渐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在2008年1月给中国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下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将带来严重低温冷害的预期值得关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20世纪最强烈的两次厄尔尼诺事件(1982-1983年、1997-1998年)没有给中国带来严重低温冷害,因为它们处于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19]。在这里,条件概率更能准确地描述灾害特征。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6年和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2010年、2011年的拉尼娜事件都对应全球的严重低温冻害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5243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27475.html

上一篇:加拿大西部海域发生5.8级余震:关注10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本周我国接连大风降温:关注26-30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