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我国北方大部降温幅度将达6~8℃:关注11月潮汐组合

已有 2544 次阅读 2011-11-9 12:52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降温

我国北方大部降温幅度将达6~8℃(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9日07:35  中国新闻网
9日08时至10日08时全国降水量预报图9日08时至10日08时全国降水量预报图

  中新网11月9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9~13日,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中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温幅度一般有6~8℃,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东北等地降温8~10℃,局地可达12℃,上述地区并有4~6级偏北风,新疆山口地区风力可达8~9级。

  9~11日,中国东南沿海有较强降水,其中,江西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累积雨量一般有20~40毫米,广东东南部、福建东部、台湾中西部有50~80毫米。

  未来三天具体预报

  9日08时至10日08时,新疆西部和北部有小到中雪(雨)或雨夹雪;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大部、福建、台湾等地有大雨,广东东南部、福建东部、台湾西部的部分地区有暴雨(50~80毫米)。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等地有4~6级风,新疆山口地区风力可达8~9级;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和中西部、北部湾、琼州海峡有7~8级、阵风9级风。今天早晨到上午,华北南部局部地区有雾。

  10日08时至11日08时,新疆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有小雪(雨)或雨夹雪;山东半岛、江南中东部、华南等地有小雨,其中,福建东部、广东东南部、台湾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台湾西北部局部有暴雨(25~55毫米);新疆北部、甘肃河西、内蒙古等地有4~6级风,新疆山口地区风力可达8~9级;东海、台湾海峡、南海东北部有7~8级、阵风9级风。

  11日08时至12日08时,西藏东北部、青海南部、川西高原北部、甘肃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西部等地有小雪(雨)或雨夹雪,其中,青海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雪或雨夹雪;江南东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其中,福建东南部、台湾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25~40毫米)。甘肃河西、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北部等地有4~6级风;东海有6~7级偏北风转4~6级东北风。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2011-10-4 13:37
2011年11月潮汐组合:强度增大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11月是下半年第四个强潮汐月,潮汐强度相对10月变大。
    潮汐组合A:2011年11月3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11月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1度,两者弱叠加,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11月11日为日月大潮,13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2.3325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11月18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北纬0.0003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有利于拉尼娜发展。
    潮汐组合D:11月25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南纬22.3302度,24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9317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06214.html

上一篇:长春平均气温高去年近5℃:拉尼娜正在减弱
下一篇:长春气象台9-15日天气预报和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