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世界洪涝新闻:关注潮汐周期

已有 3424 次阅读 2011-10-15 05:0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周期, 旱涝周期

世界洪涝新闻:关注潮汐周期

 

0
广州暴雨内涝暨南大学遭严重水浸停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5日03:15  金羊网-新快报
昨天上午,暨大建阳15栋的学生仍在清理积水。昨天上午,暨大建阳15栋的学生仍在清理积水。

水浸街上惊现“游泳哥”。水浸街上惊现“游泳哥”。

网友“姚育宾”做的“水浸八景”图。网友“姚育宾”做的“水浸八景”图。

  在前晚昨晨这场持续了10多个小时的秋雨中,无论是以往的水浸黑点还是新的建筑,似乎都难hold得住。几乎一年一度出现的暨大威尼斯水景奇观今年“最壮观”,以致学校昨天停课一天;新开不久的太古汇也因为雨水倒灌渗水昨天早上歇业半日。更有网友调侃地发布了“水浸八景”图。

  暨大

  遭受最严重水浸 沙包筑堤车库仍被淹

  前晚昨晨的红色暴雨中,位于黄埔大道中部的暨南大学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水淹,不过损失低于去年。据校方称,截至昨天上午11时,从学校行政楼到第二文科楼之间共有55辆车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泡;部分楼层电梯受损害,一些实验设备被水淹,部分学生宿舍受到影响。

  校门不断抽水难解校内之浸

  昨晨2时许,南门处的积水已没过膝盖,四五名外出玩耍后返校的学生被困在了门口。路灯下,数名市政维修工人正忙着用水泵抽取校门口的积水。巨大的水流顺着黄埔大道一路西行,记者驱车经过时看到,这一排水措施虽然有利于缓解暨大南门的水浸困境,但却让附近的石牌东、石牌西路两条内街遭了殃。

  昨天凌晨3时许,暴雨仍在继续,暨大校园内水位持续上涨,教学大楼四周的空地已水深至齐腰。教学楼地下停车场的入口处,眼看着积水将要漫进地下车库。三四名工人轮番从一辆车上卸下沙包,涉水行至停车场入口处垒起了一道防护堤。不过,至昨日清晨天亮时,这个地下车库附近的水位还是漫过了临时垒起的防护堤,车库内数十辆车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浸。

  难及时排水因系统未竣工

  此次严重水浸也使部分教学设施遭损坏。昨日早上7时许,学校通过官方微博和校园广播,发出了学生停课一天,行政人员停止办公一天的紧急通知,总务后勤管理处派出工作人员,为受水淹影响的学生送去了700多份免费早餐。

  据悉,这次水淹暨大,浸水最深处约1.5米。学校行政办公楼地下车库淹没,大楼门前水深齐腰,理工学院部分同学被困在实验室一夜未归,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部分办公设施受到影响,建阳14、15栋一楼学生宿舍被汹涌雨水侵袭。事发后学校迅速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据了解,暨大这次共撤离学生116人,部分学生被安排到校外的酒店和校内的招待所、专家楼休息。

  暨大校方称,此次水淹情况为历年最为严重。造成此次水淹主要原因是降雨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学校地势低于珠江水位和周边地区的水位,从而导致雨水严重倒灌。而正在施工的暨南大学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尚未完全竣工,导致雨水不能及时排出。

  太古汇

  出现“水帘洞” 歇业大半天处理渗水

  前晚的大雨让开业不久的太古汇也受影响,有网友微博爆料称,在前晚的滂沱大雨中,太古汇内诸多国际名牌店的天花板漏水,到处放置水桶接水,而昨日上午更是歇业检修。对此,太古汇相关负责人称是市政排水不及形成倒灌导致渗水。

  前晚11时04分,就有网友发微博爆料,太古汇名牌天花板漏水,地面成水塘,商场的走道到处都是桶。昨日上午,新快报记者来到太古汇发现,所有出入口都已经封闭,在石牌桥地铁站的出入口位置仍放着四五个大桶在接水,地上到处是积水,关闭的大门前竖着两块告示牌,上面写着“商场暂停开放”。

  对此,太古汇相关负责人对新快报记者表示,前晚昨晨的雨量太大,市政的地下排水设施无法及时排水,导致形成倒灌,加上太古汇的地势相对较低,水纷纷往太古汇流,在一些装修的接缝处渗出来,形成了网传的“水帘洞”,“其实没有那么严重,Prada、LV没有那么严重。”该负责人强调,太古汇的整体结构不存在问题,只是为了安全起见对机电设备、排水等进行重新检查,等检查完毕后就会重新开放。

  昨日下午4时许,新快报记者再次来到太古汇时发现,商场已经重新营业,但仍有几个地方放着水桶在接水。

  不怕臭不惧冷

  水浸街上惊现“游泳哥”

  雨不退,街上都是水。从昨天零时起,就不时有人在天河石牌东积水深处游泳、玩水。昨天凌晨3时半,天气渐渐冷了下来,新快报记者再次经过石牌东路时,发现一名小伙子还在积水的路上游泳。据记者观察,当时水深足有半米。他是在附近开店的员工,因当时客人比较少,于是干脆到水深处游泳。 新快报记者宁彪/摄影报道

  微图话事

  网友评出“水浸八景”图

  “秋季到广州来看海了,亲!暨大威尼斯、华师爱情海……不出5公里,带您游遍全世界。”前晚昨晨,天河瞬间变成“水上世界”,市民们以一种轻松调侃的姿态,纷纷拍图发微博。

  微博网友“姚育宾”更根据前晚广州暴雨图,评选出的广州“水浸八景”,引起网友们围观。它们分别是:暨大威尼斯、华农黄果树瀑布、师大BRT爱琴海、老城英伦豪华邮轮、天河趵突泉、天寿银河星空、岗顶维多利港、太古汇水帘洞。从照片中看,还真像个旅游胜地。

  在“水浸八景”中,有七个是在最繁华的天河区。照片中,其中暨大拱门在雨水的倒影下显得设计感十足。

  暨大“皮艇兄”风靡微博

  在前晚的大雨中,暨南大学校园内已多处被雨水淹没过膝,许多未来得及回宿舍的同学被困在图书馆或教室,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位大三学生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他划着橡皮艇来到图书馆,将同学们安全地送回宿舍。

  这位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同学名叫关永盛,来自香港,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据其身边的同学介绍,关永盛平时酷爱收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没有的”的物品,而在前晚,这艘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橡皮艇终于派上了用场,关永盛也在微博上直播了此次“救援”行动的整个过程,一下成为微博名人,慕名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不计其数。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吴笋林 林良田 周达标 陈红艳 邢晓雯 实习生 王会涛 关田田 陈惠芳 曾晓丹 何红山 通讯员 卢健民

  ■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毕志毅 王小明(除署名外)


中美洲数月暴雨致30余死十余万人受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4日19:38  人民网 微博
  人民网10月14日讯 据南方电视台报道,中美洲近几个月暴雨造成30多人死亡,十多万人受灾。其中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受灾最重。北部的墨西哥也同时受灾。
  在灾情最重的危地马拉,据当局公布的数字,有16人死亡,13万人处于紧急状态。国家减灾协调机构称3550人住在避难所里。根据气象预报,今后几天暴雨还将继续。
  在萨尔瓦多暴雨造成2人死亡,2300人受灾。
  尼加拉瓜有4人死亡。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因山体滑坡疏散了许多居民。
  在墨西哥飓风和暴雨最近几天造成10多人增生。在哈里斯科州“霍瓦”飓风经过时夺去7人的生命。
  这些国家普遍发生洪水泛滥,大树被刮倒,车辆被砸,很多居民因洪水被困在家里。灾区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管彦忠)联系本文记者
越南洪灾已致47人死亡 5.9万栋住宅被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4日18:19  中国新闻网 微博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越南总理阮晋勇日前搭乘直升机视察南部九龙江平原的水患。到目前为止,洪水已造成47人死亡。
  阮晋勇12日巡视坚江、安江等省份时强调,为进一步加强防洪能力,越南政府将在2015年以前继续修建防洪区。
  阮晋勇表示,今年洪灾造成部分农田无法收成。根据统计目前损失面积不到总农地面积的1%,如果能够保障损失率低于10%,九龙江平原部份农地稻米生产一年三获政策应无问题。
  今年洪水最高水位超越过去10年的纪录,目前已造成47人死亡和5.9万栋住宅被淹没。2000年的洪灾造成539人死亡,和81.1万栋住宅淹没。
综述:台风洪灾重创东南亚多国经济 
2011年10月12日 17:13:3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马尼拉10月12日电(记者赵洁民)台风“纳沙”、“尼格”及其引发的洪灾重创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诸国,使这些已经遭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的亚洲新兴经济体雪上加霜,面临经济下行风险。
    菲律宾全国减灾管理委员会1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这两次台风已造成102人死亡,39人失踪,数万人因洪水还未消退仍无法返回家园,暂住在避难所。由于台风横扫吕宋岛北部的多个农业大省,造成农业和财产损失高达150亿比索(约合3.44亿美元)。
    洪灾给柬埔寨造成的人员伤亡更为惨重。据公开数据,截至10日,柬全国共有207人死于因洪水引发的灾害,其中半数以上为儿童。全国24个省市中有19个省市发生洪灾,受灾人口约120万人,预计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6亿美元。
    泰国77个府中有58个一度被洪水淹没,其中25个府至今仍然灾情严重。洪灾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261人。泰国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委员会预计,洪灾带来的损失约600亿泰铢(约合19亿美元),相当于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6%。
    “纳沙”使越南广宁省300间房屋倒塌、11艘船只沉没、1700公顷即将收获的农田遭淹没。另外,发生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洪灾已造成24人死亡,6万栋房屋被淹没,6900公顷水稻绝收,洪灾造成的损失约4400万美元。
    受此影响,国际评级机构纷纷调低对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亚行把菲律宾经济增长率从先前预测的5%降至4.7%;汇丰银行则把对菲律宾今年的经济预测从5.2%调低为4.3%;花旗银行对菲经济预测从3.9%降为3.7%。而菲律宾政府此前把今年经济增长指标确定为7%至8%。近日,阿基诺政府的经济团队正研究将菲今明两年的经济预测分别降到4.4%至5.4%与5%至6%。
    此外,亚行将泰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下调至4%,同时将泰国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先前预测的4.8%下调至4.5%;将越南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由6.1%下调至5.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越南今年经济增速将减缓至6.25%。
    当前,这些亚洲新兴经济体还面临经济发展中的其他风险,如日本经济复苏乏力所带来的对该地区进口需求的下降、通货膨胀、美欧债务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外资大量流入威胁金融稳定等。
    菲律宾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菲8月份出口额降至40.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这是菲律宾出口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下滑,也是近两年来出现的最大月度出口跌幅。占菲律宾总出口半壁江山的电子产品出口额8月份同比骤降30.6%,仅为20.7亿美元,是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两位数降幅,主要原因是全球电子产品需求萎缩,以及日本地震出现的电子元件供应缺乏。菲出口商联合会近日表示,今年出口增长无法达到此前预计的10%的增长目标,预计仅能达到5%。
    与此同时,东南亚主要经济体今年以来的通胀率也平均达到4%至5%左右。菲律宾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自今年5月起连续3个月保持在5%以上的高位;泰国8月份通胀率同比增长4.29%,创近35个月来新高;印度7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近10%;越南7月份数据更是达到22.16%,8月份升至23%,成为亚洲通胀率最高的国家。
    今年的洪灾不仅阻碍了这些东南亚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还有可能导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据报道,泰国大约100万公顷稻田已经被毁,约占总面积的10%。越南是仅次于泰国的世界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是越南南部的鱼米之乡,稻米产量占全国一半。越南在这次洪灾中有6900公顷稻田被毁。
    泰国著名智库机构泰华农民研究中心认为,这次洪灾将改变2011年底到2012年初世界稻米贸易价格。该中心预计,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年中世界稻米价格将继续高企,此后的走势将取决于明年年中前进入市场的泰国和越南多季稻产量。
 
( 编辑:张轶群 王萌萌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12/c_122149620.htm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96954.html

上一篇:俄罗斯发生里氏6.6级地震:关注10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低温冻害频发:冬季极寒可能发生在2023年前后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