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4座大型水库大部分接近死水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6日02:11 红网-潇湘晨报
本报长沙讯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昨日介绍,截至5月25日上午11时,我省24座大型水库,只有永州涔天河、双牌,郴州欧阳海,岳阳铁山等4个水库的水位稍低于正常蓄水位,其余水库都已接近死水位。
5月24-25日,全省基本无雨。四水及湖区主要控制站水位严重偏低,四水来水量严重偏少。从5月25日的大型水库水情日报表来看,张家界江垭水库水位189.56米,正常蓄水位236米;常德皂市水库水位114.05米,正常蓄水位140米。水情日报表上显示,这些接近死水位的水库水位比正常蓄水位低10米至50米。
据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岳阳有120.7万亩农田受旱,其中重旱35.6万亩,张家界32万亩水田无法翻耕,怀化辰溪县21万亩水田无水翻耕移栽。局部人饮困难,怀化麻阳县87个村3.2万人持续出现饮水困难,怀化辰溪县26个乡镇的大多数村无水可抽,全县10余万人饮水困难;部分城镇取水依然困难,华容县14万居民饮水仍然靠从长江提水解决,澧水中下游城镇供水取水形势没有好转,部分镇村群众饮水仍靠人工送水解决。记者颜宇东
这就是今年以来的持续干旱给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带来的影响。洞庭湖水位5月11日曾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罕见极低水位让渔业资源大受影响,部分渔民甚至因此外出打工。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年份。位于这一区域的中国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水位和面积严重偏低,给湖区生态和百姓生活带来严峻考验。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同样不断“瘦身”,容积一度仅有7.4亿立方米,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3%。
记者在鄱阳湖边的鄱阳县、余干县、安义县等粮食主产县采访发现,大片早稻田缺水干裂,成片的农田因缺水无法栽插一季晚稻。
江西安义县万埠镇村民胡显梅告诉记者:“现在一点水都没有,农田里开始长杂草了。现在灌不到水,今年早稻有往年一半收成就不错了。”
在鄱阳湖边的永修县,当地政府负责人介绍,当前处于一季晚稻栽插的最关键期,因为无水整田育栽,全县26万亩一季晚稻田大部分无法栽插。该县农业部门预计,全县粮食减产已成定局,如果后期还无有效降水,大部分一季晚稻将最终无法栽插,全年粮食将出现大幅度减产。
同样,位于江苏与浙江交界处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区和太湖南部地区河道水位也较常年大幅度降低,部分大中型水库已接近死水位,流域部分区域出现较为严重旱情。截至25日8时,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的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平均水位为12.14米,在老子山等四个站点水位比24日下降0.02-0.03米,再创新低,已接近死水位。
水位的迅速降低也给几大淡水湖的生态带来严峻考验。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研究员认为,鄱阳湖严重缺水,湖区水生植物生存空间大面积缩减,沉水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如白鹤越冬喜食的重要食料马莱眼子菜和苦草,没有水就不能萌发生长。
同时,因为干旱,占鄱阳湖鱼产量50%左右的鲤鱼、鲫鱼的繁殖受到较大影响。鄱阳湖特产银鱼的产卵场同样遭遇干旱,银鱼进入不了湖汊繁殖。江西省渔政部门表示,今年鄱阳湖渔民将面临渔业捕捞急剧减少,生活困难的境地。
为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和保障航运安全,国家防总决定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1万立方米每秒左右控制下泄,5月25日至6月10日,其下泄流量将加大至1.1万至1.2万立方米每秒。
连日来,随着三峡水库补水效益的逐步显现,长江中下游水位出现全线回升。
江西省水文局监测数据显示,5月25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10.88米,比一个星期前上涨了1.38米。湖区容积达12.5亿立方米。
江西省水文局局长谭国良分析认为,鄱阳湖水位的提高得益于鄱阳湖五大河流来水增加、三峡水库加大泄流量等多方因素。
5月22日江西省迎来一次大范围降水过程,赣北地区日降水量达30至50毫米,局部近百毫米。另外,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增加使得长江中下游水位回升,从而加大了鄱阳湖水外流的顶托作用,减缓了湖水外流的速度。但目前洞庭湖水位仍低于多年平均值5米左右。
至25日8时,洞庭湖水位为23.77米,低于低涵引水水位。但由于上游降水不足,洞庭湖仍处于进水少出水多的状况,预计水位还将继续回落。
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334次,有的还采取高炮火箭人工增雨抗旱作业。但目前库湖蓄水增加仍不明显。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雨水仍较少。几大淡水湖来水少的状况短时间内还将持续,旱情不容乐观。(参与采写记者:顾烨、赵倩)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2010-5-14 07:22
关注2010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的可能发展
杨学祥
北京德润林5月13日消息: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从历史角度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几率在40%。目前太平洋海面下的状况显示水温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海面温度可能进一步下降,拉尼娜现象可能在冬末或春季形成。气象局的南方涛动指数(SOI)显示,截止到5月10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0,相比之下,截止到4月26日 的30天里,SOI值为16[1]。
我们在2010年4月7日指出,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2009年6月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在1月25日-4月7日(72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没有消失,表明其能量没有释放完毕,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2]。
继续监测表明,直至4月22日,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一直处于增温阶段,但是,到5月3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开始下降,5月6日持续下降,5月10日迅速下降[3-6]。
根据2010年4月29日和5月13日海温异常(矩平)对比,表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持续下降[7]。据澳大利亚气象局5月12日表示,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一些关键指标目前预示冬季晚期以及春季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在北半球是夏季晚期及秋季)[1]。
夏至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实际上,厄尔尼诺的消失表明其持续能量已完全释放;秋分附近的地球自转条件有利于拉尼娜发展。预计9月可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今年日食-厄尔尼诺-拉尼娜系数为-1,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8-11]。由于处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现象得到加强,因而有出现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
拉尼娜事件往往伴随严重低温冻害、强沙尘暴、强台风、异常旱涝等自然灾害,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转换期间,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升降20-40厘米,形成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容易引发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频繁地震和火山活动[12-14]。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球强震频发,与厄尔尼诺的高潮和消失相关。
有气象专家认为,2009-2010年的“假厄尔尼诺”导致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15]。如果2010-2011年“真拉尼娜”发生,2009-2010年的低温暴雪灾害有可能重演,要认真监测,及时预防。
目前处于观察阶段,希望相关部门予以关注,一旦确认,及时通报。
参考文献
1. 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日期:2010-05-13 13:46 作者: 来源:李磊工作室。
http://www.agri.gov.cn/gjdt/t20100513_1485018.htm2. 杨学祥,杨冬红。厄尔尼诺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发表于 2010-4-7 4:13:12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95973.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迅速下降 。发表于 2010-5-12 13:10:2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32504. 杨学祥。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继续降低。发表于 2010-5-8 4:18:4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13035. 杨学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下降。发表于 2010-5-5 9:28:5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9606. 杨学祥。 厄尔尼诺进展。发表于 2010-4-23 4:20: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51357. 杨学祥。澳大利亚气象局:厄尔尼诺结束;拉尼娜现象可能发展。 发表于 2010-5-14 4:38:21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40838.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9.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10. 杨冬红,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1. 杨冬红,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4):5-12.
1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2010-01-12 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13. 杨学祥,杨冬红. 2007年下半年地震趋强拉尼娜可能出现(修改稿). 2007-7-2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envir.online.sh.cn/forum/2007/200711652.htm14.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9-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71.htm15. 气象局研究员称严寒天气难改气候变暖趋势。2010年01月26日0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0-01-26/033419544905.shtml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24098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