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太阳黑子将消失 气候变冷学说风靡全球
杨学祥
据美国《科学》杂志网站
我在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2008年初中国南方罕见的冰雪冻灾,2009-2010年冬季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10年北半球高温和南半球低温,都表明全球气候冷暖的变迁不是单向的,异常变暖之后,会有异常变冷出现。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认识到,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上的地质、天气现象等密切相关。太阳黑子“失踪”事件值得关注。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
“全球变暖”的确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居民却面临着和观点截然相反的现实——随时随地的、不可预计的低温暴雪的袭击。其实,至今仍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与全球变暖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全球正在变冷。
《自然》杂志于2008年11月刊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论文称,按照地球自身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我们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克罗利的团队用他们的模型成功的模拟了30亿年前的冰川。当时的地球是由一整块大陆构成的,他们通过气候模型得出的远古冰川与其他地质学家推测的冰川位置基本契合。同时,他们模拟的冰川增长和消融,也与第三方科研机构提供的同一时期海平面上升下降幅度相符合。
克罗利强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现,正在延缓地球进入冰川纪的时间,但是这无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假象”所带来的危害恐怕会比进入新冰河时代更大。
另外,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也提出了新 “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地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因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整个20世纪太阳几乎持续保持着不寻常的高发光度,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届时地球也将变冷,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因此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
这是气候变冷的新证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
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气温剧烈变冷时期,新的证据将不断出现。
附件:
美研究称2016年太阳黑子将消失 并持续数十年
2010-09-17 09:47:39 来源: 网易探索
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20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2016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17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
网易探索
黑子看上去就像太阳光球中的一些深暗色斑点,其磁场比周围强,温度比周围低,是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太阳黑子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平均为11.2年。其中,在开始的4年左右的时间里,黑子会越来越多,活动剧烈,其数值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而随后的7年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数目也越来越少,在达到“极小值”(甚至可为零)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太阳活动谷年可看做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年。在天文学家对黑子活动从1755年开始标号统计至今,应是迎来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时候。而最近的一个太阳黑子极小值,截至去年也应彻底结束。但奇怪的是,科学家们发现,本次太阳极小值居然延续了超过26个月,而其通常只会延长约16个月,26个月无疑破了本世纪内延长时间的纪录。据提交给国际天文联合会的一份报告称,太阳黑子的磁场强度出现减弱这一现象,正是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期被“拖长”的原因。
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国家太阳天文台,马修·佩恩与威廉·利文斯顿自1990年起便利用“塞曼分离”测量法对太阳黑子的磁场强度进行研究。在探测了1500个太阳黑子后,两人得出结论:黑子的磁场从约2700高斯降至2000高斯。《科学》杂志指出,切勿认为700高斯的降值不多,要知道,地球的平均磁场还不到1高斯。
尽管磁场降低的原因至今未明,但据利文斯顿推测,按目前的趋势一路发展下去,不用到2016年,太阳黑子磁场就会跌至1500高斯。因为1500高斯已是产生黑子的最小极值,届时,黑子们恐怕将不复存在。
在人类的历史上,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发生。在1645年至1715年间,太阳黑子一直呈“失踪”状态,这一时期被称为“蒙德极小值”。而该现象发生时,整个欧洲正在经历持续了数十年的低温“小冰河期”。但利文斯顿警告说,目前就预言会出现“零太阳黑子”的状态还为时过早,还要观察太阳周期是否能随时间推移而回升,但无疑,太阳黑子们现在“很不健康”。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太阳物理学家斯科特·麦金托什表示,该分析十分仔细且研究数据确凿无疑。
《汉书·五行志》关于公元前28年5月10日“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的描述,是现今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然而,其后两千年里没有谁真正在乎它。只是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才逐渐认识到,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上的地质、天气现象等密切相关,并会干扰甚至损害各种电子产品。尤其在此灾难频发之年,很多人相信都是太阳惹的祸,往轻里说也是推波助澜。所以,佩恩等人的发现甭管确实与否,至少能让我们松口气。来源:科技日报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作者:张梦然)
http://discover.news.163.com/10/0917/09/6GPACKBB000125LI.html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 2004/5/27 11:34:00 | By: 杨学祥 ]
作者:杨学祥
关键字:全球变缓,温室效应,自然周期,能源短缺,资源危机。
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来。
1 历史教训:从小冰期的惊呼到对温室效应的曲解
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2]。但是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1977年Kellogy的气候模型预告:在气候自然变化的背景下,由于人类对大气的污染,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大于要增高4摄氏度,有人称之为“超间冰期”[3]。在美国,由能源部牵头,引导和支持一些大学、国家实验室、工业界和其他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有关二氧化碳问题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先后组织了两个专门小组进行研究,他们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升1.5摄氏度,但不超过4.5摄氏度。2001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趋势。
与温室效应同样著名的南极臭氧洞曾引起全球的臭氧洞恐慌。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造化合物氟里昂破坏了南极臭氧层。对二氧化碳和氟里昂排放限制的各种国际方案,给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新技术新产品的输出为美国的新经济增添了活力,使美国经济连续增长超过8年;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4]。
近期观测表明,太阳风对臭氧的破坏作用比氟利昂大的多;海底甲烷水合物的释放可造成更强烈的自然温室效应[5,6]。人类活动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主要受大自然的支配。
2 气候变化的自然周期
对过去100年的数据的回顾指出,太平洋每25年要经历一次温暖的“沙丁鱼期”到寒冷的“凤尾鱼期”的周期性变化。目前正处于从1990年左右开始的一个凤尾鱼丰富的阶段。在寒冷的阶段,东太平洋的强洋流和养分的增加使得凤尾鱼、鲑鱼、石斑鱼和海鸟的种群大量增加。西太平洋情况则刚好相反。同时,气温、大气环流和二氧化碳的释放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在暖期,太平洋的东西两部分的物理条件正好倒过来,使得沙丁鱼在太平洋中大量繁殖[7]。
南极海冰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变化。近30余年来南纬50度以南各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变暖倾向,1957~1993年10年平均变化趋势为0.20摄氏度,增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每百年0.3~0.6摄氏度。其中在南极半岛地区近30余年来, 尤其是近10余年来增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导致南极大陆海冰的同一趋势变化。根据1973年到199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南极地区从1973年到1989年,海冰范围有一个约0.16纬度/10年的减少趋势,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1973年以来南极海冰总体平均仍为微弱的减少趋势[8]。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9]。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1925-1944年,1978-2000年)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但是它们都明显地滞后于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
3 全球变冷的信号及其危险性预警
近30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1947-1976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10]。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8],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11]。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12]。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13]。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7摄氏度,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14]。
4 寒冷天气初露锋芒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从
新华社索非亚
2000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8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与往年相比,其发生频率、涉及范围已大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17]。2004年中国的沙尘暴又趋于强烈,截至
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参考文献
1. Dansgaard, W., Johnsen, S.J., Clausen, H.B. & Langway, C.C., Climatic record revealed by the
2. 赵希涛, 杨达源.,等. 全球海面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48-149
3. Kellogy, W W.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global climate. W M O Bulletin. 1977, 26 (4): 229-240
4. 周光召.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 1996, 48(5): 4-7
5. 杨学祥.关注全球灾害频发的地磁境境 (
6. 杨学祥. 火星探测对地球的警示 (
7. Francisco P. Chavez, John Ryan,
8. 周秀骥, 陆龙骅 主编.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 12, 44, 133, 271, 380, 381-392.
9.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2(4): 380-384
10.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11.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12.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13. 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4. 汪品先, 翦知湣.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99,(1): 1-17
15. 信莲. 韩国汉城遇百年罕见暴雪 交通瘫痪学校停课. http://www.sina.com.cn
16. 郭爽. 暴雪席卷巴尔干国家保加利亚等四国海陆空交通受阻. http://www.sina.com.cn
http://news.sina.com.cn/w/2004-02-16/10241812694s.shtml
17. 主编:刘英健 编著:黄宇 王长锁. 《小学环境教育丛书--抚平大地创伤》. http://www.pep.com.cn/200304/ca191075.htm
18.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杨学祥.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2732.htm
19.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3/23/1122001.htm
20.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中国经济史论坛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4/4728.html
凤凰网财经 > 评论 > 环球观察
“暖”“冷”交锋
杨学祥
上天的“玩笑”
自2009年12月中旬开始,北半球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寒冬。先是欧洲多国同时遭遇暴雪,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部分地区气温跌至
接着是美国,
自2009年12月以来,中国的一些地区也经历了过去20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地区更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
2009年 12月至 2010年 3月,当全球多个国家都经历了超出预料的极度“严冬”后,人们对“全球变暖”骤增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胜过雄辩,在这一波“全球变冷”开始时,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上天似乎成心要讽刺一下哥本哈根会议。有媒体称,“全球大雪代替了全球变暖”是天气与人们开的玩笑。
当然,大部分主流科学家依然在捍卫变暖的观点,他们提出正是全球变暖才让天气变得极端异常。然而,事前没有预测到低温事件的发生,事后的解释即使可以自圆其说,也难以服众。人们正经历着罕遇的极寒天气和“全球变暖”这一深入人心的观念形成的对比,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困惑。
变冷之说
“全球变暖”的确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居民却面临着和观点截然相反的现实——随时随地的、不可预计的低温暴雪的袭击。其实,至今仍有许多科学家提出与全球变暖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全球正在变冷。
《自然》杂志于2008年11月刊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托马斯·克罗利和多伦多大学威廉·海德合著的论文。论文称,按照地球自身的自然周期规律和轨道变化,我们应该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冰河纪,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延缓了这一过程。
克罗利的团队用他们的模型成功的模拟了30亿年前的冰川。当时的地球是由一整块大陆构成的,他们通过气候模型得出的远古冰川与其他地质学家推测的冰川位置基本契合。同时,他们模拟的冰川增长和消融,也与第三方科研机构提供的同一时期海平面上升下降幅度相符合。
克罗利强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大量出现,正在延缓地球进入冰川纪的时间,但是这无法阻碍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如果人们不及时采取措施,气候短期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假象”所带来的危害恐怕会比进入新冰河时代更大。
另外,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也提出了新 “地球变冷说”。他认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地球变暖的高峰期,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因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整个20世纪太阳几乎持续保持着不寻常的高发光度,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届时地球也将变冷,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因此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
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
争端伊始
在气候冷暖变迁这一重大问题的预测上,科学界一直表现得“出尔反尔”。气候变暖和变冷之争也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曾是主流。
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 “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
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彼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
直到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自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今天人们对于气候变暖学说的认可。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曾有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将下降达
同样在2004年,我们提出了地球已开始变冷。2004-2005年中国连续18年的暖冬结束,低温冻害事件频发;2008年1月中国遭遇罕见的冰雪冻灾;2010年初,北半球遭受到了强寒流及创纪录的大雪侵袭,可以说是冷到了极点:从东北亚到俄罗斯、从西欧至美国大平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强降雪和大降温。种种迹象显示,2009-2010年的冬天将是30多年来最冷的。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北半球遭遇50年不遇的低温暴雪袭击,2009年南半球达到气温最高值。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在温度变化上与“全球变暖”持续论者完全不一致,但低温和暴风雪已经被实践所证实。
最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在一篇报告中,提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都过分强调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阳活动、地球磁场变化、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巨大影响。她预测自然因素将使中国在2020年到2030年之间的平均温度下降
如同全球变冷理论在20世纪面临兴起和低落的考验一样,全球变暖理论也将在21世纪初的2010年经历同样的考验。不论,理论的争端结局如何,气候终将依循的是地球自诞生起的规律。人类以为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其实从未能撼动这个规律。
这场近在眼前的考验正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决定权不在人类而在自然。
(作者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多年)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hqgc/20100326/1969006.s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