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中国国家天文:地震的天文因素及其证据

已有 2540 次阅读 2021-3-2 08:10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中国国家天文:地震的天文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 18:07  中国国家天文

中国国家天文:地震的天文因素

印尼海啸两周年 05与06年受灾地区比较图


中国国家天文:地震的天文因素

地震的天文因素

  文/韩延本

  导语:地震是地壳运动和变化形成的一种现象,关注地震研究的不仅是地震学家,也吸引了其他有关学科的学者,其中包括一些天文学者。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的运动和变化会受到其它天体的影响。那么天文因素与地震的相关研究也会有助于人类加深对地震活动规律的认识,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进展也将有一定的帮助。

  地震活动性

  地震作为地壳运动和变化形成的一种现象,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天都会发生,不过大量的都是不会造成灾害的中小地震。按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的次数统计,震级在2级~3.5级间的小地震约在80万次以上,大于5.5级的地震有600多次,其中大于6级的约百次以上,具有较大破坏性的7级~8级的大地震约有10多次,可造成重大灾害的大于8级的特大地震及巨震约1次~2次。但实际上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有较大差别。自20世纪初以来,地震活动性经历了几个相对较强和较弱的时期。例如,在20世纪初期,8级以上的地震较多,1903年有5次,1906年更达到7次之多,此后一些年份一般是1次~2次,有些年份则没有发生,特别是1980年~1993年间,全球一次8级以上的地震也没有发生。但最近几年又多了一点,如2006年2次,2007年4次。7级以上的地震在1910年前后、1935年~1950年间、1970年~1980年间发生次数比较多。有些年份则远远多于平均数,如1943年多达40次,1957年达到34次,而在1980年~1990年间则相对很少,每年只有少数几次,1988年只有一次,1989年只有2次,地球如此平静是过去一百余年间罕见的。当从6级以上的地震统计时,情况略有不同,20世纪初的几年间,8级地震较多,而6级~7级的却显得少些,可能因为当时的记录不完整。1930年以后的几年相对多些,1953年后的10多年间是个高潮,最近的十多年也相对较多。

  地震不仅在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发生地点的分布更不均匀。全球的地震主要分布于两个大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或称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上。就释放的地震能量来说,前者占了全球的近80%,后者占近20%,也就是说大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两个地震带上。同时破坏性大的特大地震也主要发生在这些地方,如1970年秘鲁太平洋沿岸的7.7级大地震夺去了近7万人的生命,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的近海发生9级巨大地震,同时引发了大海啸,造成近30万人死亡的惨重灾难,2005年10月南亚次大陆的7.6级大地震涉及到几个国家,死亡人数也高达8.6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东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翼相连,特别是台湾省正好处在这个地震带上,地震非常多。我国华北地区地震也较多,与接近这个地震带有关。我国的西部和西南部则处在欧亚地震带的东侧,地震活动性仅次于台湾省。因此,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活跃的地震区带有多处,大地震也发生得比较频繁,仅近几十年间就发生了多次造成巨大灾害的大地震,如1966年的河北邢台7.2级地震,1976年的唐山7.8级特大地震,以及今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发生了高达8.1级的特大地震,好在那里是无人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一些地震发生在海中,如果不在近海,同时也没引起海啸,一般来说造成的灾害比陆地地震小得多。而我国的陆地大地震恰恰较多,据初步统计约占到全球陆地大地震的近30%。人们定义了地震烈度来表示地震时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共分为1度~12度,对大地震来说就是破坏程度,烈度达到7度时就可使房屋轻度破坏、开裂,再大时就会形成灾害。我国地震烈度在7度和7度以上的地区,几乎占到国土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口较集中的城市约半数被包括在高烈度区中。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西南地区、中部地区、台湾省及华北地区,人口稠密,这些因素使得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就较大。有人曾对1900年~1980年间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做了统计,我国约占到全球的50%。特别是1976年7月28日的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死亡24万余人,伤16万余人的惨重灾害,虽然唐山地震已过去30多年,它造成的灾害至今使人们难以忘怀。今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再次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痛,因震中处在山区,道路被严重破坏,给救灾带来极大的困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积极救灾,使许多被埋在废墟中的人得以生还,使伤员得以及时治疗,并采取积极措施,防止了次生灾害的出现。但即使如此,按目前的统计,死亡人数已近7万,并有万余人失踪。可以想象如果这么大的地震发生在大城市附近,或者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国力不强大而使得救灾能力也不强时,死于地震和次生灾害的人数将更多,灾难更为惨重。

  地震预报——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我们的地球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从地心到外部分别是地核(又可分为内核与外核)、地幔、地壳,还有地球表面的水圈及大气圈。固体的地壳并不是一个整体,可分为几个大的板块,每个大板块都由多个中小板块组成,板块在不断运动,它们之间存在着挤压、碰撞和分裂。前面说到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就是全球6大板块间的接触带,较小的地震活动带则往往是中小板块的边缘。由于我们的地球构造复杂,地球的整体和它的各个圈层,以及每个圈层的各部分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得一些断层上不断地积累应力,当应力大到岩石无法承受时,便在瞬间发生破裂,形成地震,因此地震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人类无法抗拒地震的发生,人类能做的是如何设法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特别是人员的伤亡,除了要把房屋建筑得尽可能好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水平,使人们能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地震不管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作为一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自然灾害,都是科学家们分外关心的,从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虽然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人们的期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主要因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地球物理过程十分复杂,而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还很不深刻。人们常用“上天入地”比喻困难大的事情,人类倒是早就上天了,现代科学能使人类在20世纪70年代踏上月球,现在又发射了探测器在火星上漫步,进行科学探测,能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百亿光年(一光年将近9.5万亿千米)以外的天体。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人类却不能准确地预报地震,是人们没有很好地观测和研究我们居住的这个天体——地球吗?其实不是。人类制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器时刻观测着地球的运动和变化,研究变化的规律,预测变化的趋势,甚至是短期的异常变化。与其它天体相比,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是最多的。例如人类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报天气的变化。可是,目前的科学水平仍然使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远不能与对大气层的探测相比。对地球内部探测得到的变化信息还不足以使地震学家有效地判断出那些变化与地震发生之间的确切关系。因而,地震的准确预测预报,至今仍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08/18072312305.shtml



中国国家天文:地震的天文因素(2)

印尼海啸重灾去成人间监狱


中国国家天文:地震的天文因素(2)

afp20050105_00641b印尼海啸重灾去成人间监狱.jpg

  天文与地震的交叉研究

  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关注地震研究的不仅是地震学家,也吸引了其他有关学科的学者,其中包括一些天文学家。他们基于这样的考虑,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的运动和变化会受到其它天体的影响。例如地球运动和变化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太阳本身的活动是剧烈的,它的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地球。又如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使之产生起潮力,月球距地球最近,太阳虽距地球比月球远很多,但太阳的质量很大,因此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产生的起潮力也最大,尤其是月亮。起潮力可使地球发生形变并引起物质运动,因此地球的海洋中出现海潮,大气层中出现大气潮,固体地球中存在固体潮。同时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天文学家早就证实,地球的自转是不均匀的。如果我们把这些来自其它天体的,以及虽然出现在地球上面而由天文学家负责观测研究的现象(如地球自转),统称为天文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否也会影响地震的活动性呢?有人可能认为,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而一些天体距地球那么遥远,连距离最近的月球也距我们有38万多千米,它们怎么可能对地球上的地震产生影响呢?这是人们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争论的问题。其实不经过深入的研究去讨论影响的大小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试图去逐步认识地震这么重要的自然灾害现象时,人们急于想找到预测预报的方法时,我们不应放弃一切可能的途径,这恐怕是一些科学家开展天文因素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并一直为此做出努力的原因。这类交叉研究将有助于弄清天文因素对地震的影响,如果确有影响,那么天文因素与地震的相关研究也会有助于人类加深对地震活动规律的认识,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进展也将是有帮助的。

  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的地质力学专家李四光就提出,地质构造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产生的附加应力可以影响地球构造体系的运动。在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中,法国天文学家Stoyko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全球中、深震能量释放的年均值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存在密切的关系,认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可能对中深震的发生存在影响,这个结果曾被人们广泛引用。前苏联南部的地震也较多,许多学者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在6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天文台、大学天文系,以及地震和地球物理界,都有学者开始进行天文与地震的交叉研究。在多年的研究中,内容涉及到:太阳活动——太阳的电磁辐射会影响地球的磁场;地球自转变化——可产生影响构造运动的力及在断层上产生附加应力;日月引潮力变化——同样在断层上产生附加应力,等等。同时还发现某些天文观测方法有可能监测到地震发生之前的信息,例如国家天文台学者发现的地面天文光学时纬观测在地震前夕出现短期异常波动的现象,对其深入开展研究,有可能使该方法发展成为监测地震预测参考信息的一种手段。国外有学者发现有的射电望远镜能在大地震前接收到某种辐射信号,它们可能产生于岩石的挤压、形变或破裂,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因篇幅所限,这里我们难以罗列中外科学家在天文地震的交叉研究中得到的一些初步结果。目前总的情况是,研究发现不同震级的地震发生的频次与这几种天文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且往往表现出与不同的构造带或地震带上地震的相关性存在一些差异。实际上,目前的研究表明,这几种天文因素的变化导致的在地震断层上应力的变化比构造应力要小很多,或产生的能量起伏也是较小的,因此这些天文因素的变化不可能去孕育一个地震,它们与地震活动的相关可能主要来自对地震的调制和诱发触发作用。以日月引潮力为例,有人研究全球地震与日月引潮力变化的关系,发现几乎不存在什么特殊的优势。但若按地震带分别进行相关研究,则发现地震活动与日月引潮力变化的某些分量或特征存在一定的、甚至较高的相关性。实际上,由于地震活动带的走向、构造及运动方式不同,天文因素的变化在地震断层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不同,使得它们与地震活动呈现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在讨论天文因素对地震可能产生的诱发、触发作用时,有些是难以用经典力学的理论去解释的。我们仍以日月引潮力为例,它在地震断层上产生的附加应力与构造应力相比小得多,按经典力学的理论解释日月引潮力对地震活动的影响就面临困难。但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日月引潮力在断层上产生的潮汐应力的变化率却比构造应力的变化率约大两个量级,这有助于解释日月引潮力对地震可能的触发。按耗散结构理论,一个“小扰动”可使系统发生“巨涨落”,可引起剧变,从而使天文因素触发、调制地震活动的可能性有了物理基础。我们或许可以设想,当地震孕育到即将发生的时候,某个或某些天文因素的变化,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一样,对诱发和触发地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未来前景展望

  目前全球的地震预报水平都很低,相比之下,中国的水平还是略高的,这是因为自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后,党和政府号召有关科学家加强地震活动性及预报的研究,中国学者不断开展深入研究的结果。有些或多数国家的地震学者往往只研究地震的活动性和发生机制,很少或根本不涉及地震预报的研究。最近看到互联网上登出《南方周末》记者翻译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对地震常见问题答疑的文章,其中回答地震预报问题时说到“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指地震学家-作者注)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笔者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是的,地震学家解决准确预报地震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如果没有一批“打算知道”和渴望探知如何预报地震并致力于地震预报研究的专家,如何能呼吁社会更加重视地震研究和加大对此类研究在物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如何能为地震预报难题的解决打下更好的基础,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出更多的研究人才。科学难题是需要许多人的努力逐步解决的,解决了难题的“巨人”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登上成功的台阶。如果人们不在地震预报这个科学难题上一代接一代地下功夫攻克,那么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仍然是个科学难题。可以说,中国的地震学家及有关的科学家知难而上,认真研究这个难题,是中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相信他们会给这个难题的解决作出更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更大的贡献。

  就天文地震的交叉研究来说,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初步结果,但许多工作还主要是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规律,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较广泛,但还缺乏系统性,物理机制的研究虽也在进行,但尚不深入。特别是某些相关现象还难以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圆满地作出解释,这需要非线性科学的帮助。自然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以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本,天文学也应如此,除了对宇宙的探索,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应用研究工作也要积极开展。在天文学与地震的相关研究中,我们不期望单靠天文学来解决地震研究和预测中的重大问题,但天文学家与地球科学家联合开展天文与地震的相关研究,对深刻认识地震的活动规律、促进地震研究和预测的深入发展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一些初步结果也已显示了该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值得继续进行下去。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08/18072312306.shtml


未来8年恐有8.5级强震: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2616 次阅读 2011-9-21  19:4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特大地震活跃期, 四年周期

     点评:我们在2008年指出,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2010年智利的8.8级地震和2011年日本的9级地震验证了这一结论,智利地震没有达到9级,所以有日本地震的连续补充(2011年3月11日9级地震)。根据特大地震的准四年周期,2014年和2018年可能发生另外两次特大地震。智利地震就符合这一规律。   

附件: 学者估未来8年恐有8.5级强震 台气象部门称待检验
2011年09月21日 1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1日电  据台湾《苹果日报》报道,印度尼泊尔及中美洲危地马拉近日接连发生灾害性地震,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再度引发关注,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20日指出,从2004年南亚大地震算起,全球已发生五起规模8.5级以上超大地震,虽然国际间有学者推论全球已进入新一轮的超大地震活跃期,2019年之前各地都可能出现规模8.5级以上大地震,但台湾气象部门认为这项说法仍有待检验。 

  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副主任吕佩玲20日指出,所谓超大地震是指规模8.5级以上且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过去数据显示,从1950年到1965年的15年期间内,全球共发生7起超大地震。之后近40年都处在平静期,期间虽也有较大地震发生,但都没有产生重大灾害。

  台湾气象部门:待检验 

  报道说,2004年南亚发生规模9.1级大地震后,2005年、2007年印度尼西亚又接连发生规模8.6级及8.5级强震,加上去年智利发生规模8.8级强震及日本今年3月间的规模九强震,让不少学者认为全球进入新一轮的超大地震活跃期,以上次经验来看,持续时间可能到2019年。

  吕佩玲强调,超大地震最可能发生在大板块的交界处,位处太平洋板块及欧亚大陆板块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发生超大地震机率相对较大。“不过人类观测地震活动时间不长,这样的周期定义还有待检验。”

  海啸侵台机率低

  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认为,台湾与全球最大的太平洋板块之间正好有菲律宾海板块缓冲,即便太平洋板块发生大地震,在台湾周遭产生连动效应机率不大。且台湾沿岸地形陡峭,即使发生发生超大地震,海啸也不易侵袭。   台湾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教授石瑞铨也认为,目前超大地震的分布在统计上仍看不出明显趋势,只能说一旦发生超大地震后,当地会有较长的间隔才会再出现大地震。
http://www.chinanews.com/tw/2011/09-21/3342836.shtml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5480 次阅读 2008-5-10 11:08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杨学祥,杨冬红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国外数据:1900-1924年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4]。这一观点得到国际科学界最新研究结果的支持。

 

1.   加州30年内发生大地震可能性为99%

 

  新华网消息:法新社14日援引科学家的预测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30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99%。美国地质勘探局指出,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以研究大地震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加州在2038年前不发生6.7级地震的几率只有1%。同一期间,加州发生7.5级以上大规模地震的几率预计为46%,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地震的可能性最大。这一预测是科学家根据新模型做出的。新模型综合了地震学、地震地质情况和地球表面精确测量数据等各种信息,以预报发生大型地震的可能性。加州地震几率工作组负责人内德·菲尔德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30年内,加州的某个地方将发生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地震。"  地质学家认为,加州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位于洛杉矶以东里弗赛德县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南段[5]

 

2.   俄科学家预言未来10年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

 

     新华网消息:  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科学家预言2018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2004年的印尼海啸。该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5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俄科学家发明的“M  8S计算法”可以对地震进行中期(几年内)预测。专家发现,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周期的末期地震的活动会加强。例如,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俄地震学家认为,单独的个体不太可能具有这种密集性。现在,俄地震学家指出,在他们所研究的半径3000公里范围内的262个周期中,有124个地震周期出现活动加强的征兆[6]

 

3.   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四年变化与特大地震的对应关系

 

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Richmond)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各在1957.791961.931965.61。在这些点上加速度的变化是急剧的,但速度是连续的。这个现象有无特别的物理意义,现在尚难断定。季节性的日常变化约为0.6毫秒,相当于±60×10-10,并且各年几乎相同。季节性的加速度约为±650×10-10/年。这个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引起的,但潮汐也有影响[7]

            

           1   1956-1969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据傅承义,1976

 

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12年内:1952114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39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522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328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它们与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变化的转折点1957.791961.931965.61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4.   强潮汐的准四年周期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四年变化对应关系

 

2004年,我们在研究特大潮汐时,意外发现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地球自转加速度四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由于这个变化受到日月大潮的强烈干扰,所以潮汐强度表现为准两年震荡、准四年震荡和准六年震荡,并且叠加日有规律地递进变化。在地球近日点(13-4)附近,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叠加形成最强的特大潮汐[8,9]

 

1951年到1977年,168日的月亮近地潮与13-4日的太阳近地潮叠加每四年重复一次,有四年准周期。递进变化是有规律的。1957年、1961年和1965年都在117(地球近日点附近)有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叠加,形成最大和较大潮汐形变,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对应准四年变化周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77年才由117变为116。而且,同日的日月大潮消失。四年周期中,有时三年情况重复,有时两年情况重复,四年中至少有一年为最强潮汐或较强潮汐,位置不断变动,最强潮汐年的准四年变化可持续6-8个周期(见表1)。预计在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与13-4日的太阳近地潮当日叠加将形成最强潮汐,造成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全球灾害有很好的对应性,这为强潮汐导致全球灾害提供了新的证据[10-15]。根据潮汐强度判断,起始于1953年的地球自转加速度4年变化可能延续到1969年,在1973年减弱,1977年消失。

 

按表1的连续4年排序,第一次连续四年的最强和较强潮汐发生在四年中的第三年(即,1953年、1957年、1961年、1965年、1969年),第二次发生在第四年(1966年、1970年、1974年、1978年),第三次发生在第一年(1971年、1975年、1979年、1983年,1987年),第四次发生在第二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第五次重复发生在第三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每次出现4-5个周期,两次之间时间有重叠,这是地球自转变化3-4年变动周期的原因。根据变化规律,第六次重复应该发生在第四年(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

 

1  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叠加

                                                                   

            近地点             日   月    潮汐强度   厄尔尼诺年(E)

   年  月  日   时    农历             大   潮    弱w  强s   拉尼那年(L)

                                                                  

  1951  1   6   20.8    29      8   23       s        E

  1952  1 26    20.1    30    12    27       ss       E,特强震

  1953  1 17     7.0    3     30  15 30      s       E

  1954  1 10    17.8    6      5   19        ww       L

 

  1955  1   6   16.8    13      8   24       s        L

  1956  1 26    20.8    14    13    27       ss       L

  1957  1 17     6.3    17     1    16       ss       E,特强震

  1958  1   9    7.7    20      6   20        0       E

                                                

  1959  1   6    4.6    27      9   25       0        大旱灾

  1960  1 26    17.8    28    14    28       s        大旱灾,特强震

  1961  1 17     7.0    1      2    17       sss      大旱灾

  1962  1   8   21.9    3       6   21       s        大旱灾

                                                         

  1963  1   4   16.2    9      10   25       www     E   强震

  1964  1 26     9.3    12    15    29       0       E-L,特强震

  1965  1 17     8.5    15     3   17        sss     L-E,强震

  1966  1   8   18.3    17      7   21       ss      E

 

1967-2002年省略(其间无强震和特强震)

 

2003  1 24    6.6    22       3   18       www

2004  1 20    3.4    29      22    7       s       特强震

2005  1 10   18.1    1       10    25       sss         强震

2006  1  2     6.8   3       31(上年12月) s        E

2006  1 30   15.9    2       29   14       ss

 

2007  1 22   20.6    4       19    3       0       L,强震

2008  1 19   16.5    12       8   22       0       E?

2009  1 10   18.8    15      26    11       ss       E?

2010  1  2     4.6   18      15    1       ss       特强震?

 

2011  1 22    8.1    19       4   20       s        E?

                                                          

注:当日同时发生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为最强潮汐sss,相差一天为较强潮汐ss,相差两天为强潮汐s,相差三天为一般潮汐0,相差四天为弱潮汐w,相差五天为较弱潮汐ww,相差六天以上为最弱潮汐www。强震为8.5级以上地震,特强震为9级以上地震。

 

5.   强潮汐的准四年周期、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四年变化与特大地震的对应关系

 

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左右,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20041226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

 

俄罗斯科学家预言2018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2004年的印尼海啸[6]。这一预测符合最强和较强潮汐准四年变化规律,也符合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发生特大强震的特征[1-4]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2010年及其前一年、2014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2018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由于2010年、2014年、201812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134日相差不过2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

 

附图见:

杨学祥,杨冬红.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2008-5-10 10:39:24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473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88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4525.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3月2日早报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1年3月2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5 周少祥 杨文祥 尤明庆 杨正瓴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