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宇宙可能存在的理由:与世隔绝的黑洞
杨学祥
据中新社1999年7月23日长春消息,长春科技大学杨学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黑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天体,其内部的物质既不能出来,外界的物质也不能进去。“黑洞”是一种理论上的预言,很多观测事实表明它可能存在。科学界普遍认为,物质只能进入“黑洞”,而不能逃出“黑洞”。杨学祥教授经过研究认为,由于能量是守恒的,其它天体相对“黑洞”的位能转变为该天体运动的动能。根据他的计算,由于运动天体速度不能大于光速,所以其它天体不能无限地靠近“黑洞”。“黑洞”与其它天体之间最短距离是“临界半径”。
这表明,一个“黑洞”天体一旦形成,那么物质既不能进入,也不能逃出。杨学祥的封闭“黑洞”模型表明,像“黑洞”这样独立的宇宙似乎不只一个,它们都有自己的确切边界且互不相通,而人类只能观察到自己所在的宇宙。
http://tech.sina.com.cn/news/ology/1999-7-23/2711.shtml
多重宇宙可能存在的10个理由:“现实”可能有无穷多
2019年11月26日 08:54 新浪科技
新浪财经APP
我们是只存在于一个宇宙中、还是多重宇宙之中?有些事情也许值得我们多加考虑。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1954年,一位名叫休•艾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和朋友们喝酒聊天时,突然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或许能解决量子力学中最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一:在微观尺度上究竟存在多少个现实?根据量子理论,电子等基本粒子不会以一个单独态存在、而是以叠加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粒子可能同时处于多个位置、以多个速度、朝着多个方向运动,但在我们能够观测和体验的宏观层面上(即肉眼可见的层面),物体在同一时间似乎只能以一个状态存在。这对我们的世界究竟有何影响呢?
作为一名充满创意的思想家,艾弗雷特提出了一个绝妙而奇特的想法,简单来说,他设想了一个多重宇宙,其中不止有一个现实,而是充满了多个不同的现实领域,由量子力学决定的所有可能性都可以同时存在。
艾弗雷特将这一理论作为他在1957年撰写的博士论文的主题,但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太过离奇,因此没能在任何科学期刊上发表。据称,这一经历对他打击很大,以致于他彻底放弃了理论物理研究,转而去美国国防部做起了研究工作。
但在此之后的数十年间,艾弗雷特的多重宇宙理念在物理学界逐渐为人所认可。不仅如此,“多重宇宙”还开始在科幻作品中频频出现,成为了流行文化的高频词,就连对量子理论一无所知的普通人也开始对其幻想连连。毕竟,假如多重宇宙真的存在,那么在每一个宇宙中都会有另一个版本的自己、在每次面临抉择时做了另一种决定,大到和谁结婚、在哪里居住,小到给头发染了什么颜色、午饭吃什么等等。
那么,我们是否真的生活在多重宇宙中呢?目前暂时还无法确定。但有10点理由说明,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对这一设想多加重视。
理由10:再也不用担心“薛定谔的猫”
在多重宇宙中,你就不用担心自己会“好奇心害死猫”了。
在艾弗雷特提出多重宇宙说之前,物理学家一度陷入了困境:他们不得不在量子力学主宰的亚原子世界中采用一套规则,而在我们日常经历的宏观世界中采用另一套规则。在两种尺度之间的切换太过复杂,物理学家不得不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例如,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在无人观察时的性质是不固定的。相反,它们的性质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其中囊括了粒子可能拥有的所有性质。但在单一宇宙中,这些可能性无法同时存在,因此当你观察某个粒子时,它就会固定在其中一种状态上。这一理念可以用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来阐述:假如把一只猫关在盒子里,在你打开盒子进行观察之前,猫都同时处于“生”和“死”两种状态,而你的行为迫使猫变成其中的一种状态。
但在多重宇宙中,你就不用担心自己会“好奇心害死猫”了。相反,每当你打开盒子,现实都会自动分裂为两个版本。当然,在其中一个世界里,你打开盒子后会看到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但在另一个版本的现实世界中,你就可以开开心心地撸猫了。
理由9:“现实”可能有无穷多
就像把一副牌洗了足够多次之后、它就会开始重复之前出现过的次序一样,假如宇宙是无限的,它最终一定会自我重复。而多重宇宙很符合无限宇宙对重复性的要求。
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隐藏的现实:平行宇宙是什么》作者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ne)解释道,我们不确定宇宙有多大,它可能非常非常大,但大得有限;也可能没有边界,从地球朝任意方向出发,空间都会永远延伸下去。大多数人对宇宙的想象大概都属于后一种。
但格林指出,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就意味着它一定是一个由无数个平行现实构成的多重宇宙,理由如下:将宇宙和其中的一切物质想象成一套扑克牌,就像一套牌只有52张一样,宇宙中物质的形式也是有限的,但如果洗牌的次数足够多,最终这些牌的次序一定会出现重复。与之类似,假如宇宙是无限的,那么物质最终也一定会发生重复、并以相似的规律排序分布。而多重宇宙恰恰符合这样的描述,因为其中有无数个平行的现实领域,每个领域中都包含相似、但略有不同的世间万物,很契合无限宇宙对重复性的要求。
理由8:解释宇宙的开始与结束
艺术家绘制的宇宙大爆炸概念图。
也许因为人类的大脑倾向于寻找有规律的信息,我们总想知道每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宇宙本身的故事也在此之列。假设大爆炸是宇宙的开端,那么它是如何被触发的?在此之前又有什么事物存在?宇宙有一天会终结吗?终结后又会发生什么?这些问题在不断引诱着我们的好奇心。
而这些问题也许都可以通过多重宇宙解释。有些物理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多重宇宙的无限区域可能由所谓的“膜世界”(braneworlds)构成。这些“膜世界”存在于多个维度上,但我们无法探测到它们,因为我们在自己的膜世界中只能感知到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这些膜世界可能呈平板状,就像塑料袋里的面包片一样、相互堆叠挤压在一起。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彼此分离、无法触及对方,但偶尔也会“闯入”另一个世界中。按照假设,这种碰撞将导致灾难性后果,使宇宙大爆炸重复发生,导致这些平行宇宙一次又一次地重启。
理由7:观测到的迹象显示多重宇宙有可能存在
图为普朗克轨道天文台搜集的宇宙微波背景,即大爆炸留下的辐射残余。
欧空局的普朗克轨道天文台正在收集宇宙微波背景(CMB)数据,即宇宙早期炽热阶段留下的残余背景辐射。但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了可能证明多重宇宙存在的证据。
2010年,一支由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构成的团队在宇宙微波背景中发现了四个古怪的、似乎不可能出现的圆形图案。他们猜测,这些可能是我们的宇宙撞进其它宇宙时留下的“伤痕”。
2015年,欧空局研究人员Rang-Ram Chary也做出了一次类似的发现。Chary利用普朗克轨道天文台拍摄的太空照片,制作了一个宇宙微波背景模型,然后将其中我们认识的一切物体移除,包括恒星、气体、星际尘埃等等。此时的宇宙应当变得非常空旷、只剩下一些背景噪音才对。
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在特定频段上,Chary能够在宇宙图上探测到一些散布各处的斑块,这些区域的实际亮度竟高达应有亮度的4500倍左右。对此,Chary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这些斑块可能是我们的宇宙与另一个平行宇宙发生碰撞留下的痕迹。
理由6:宇宙太大,无法排除平行现实存在的可能性
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在黑暗广阔的宇宙之中,有成千上万个五彩斑斓的星系。宇宙的规模如此之大,谁能断言平行现实一定不存在呢?
尽管我们从未见过任何平行现实,但多重宇宙也许真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证明它不存在。
这听上去像是狡辩,但不妨这么想:即使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也已经发现了许多此前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的东西,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此之前,人人都认为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人们甚至给这类事件起了个名字,叫做“黑天鹅事件”。因为在发现黑天鹅之前,大家都认为天鹅只有白色的。
由于宇宙的规模极大,多重宇宙的存在也变得更加可信。我们知道宇宙极其广袤,甚至可能无限大。这就意味着,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将宇宙万物探测个遍。科学家指出,宇宙大约已经138亿岁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探测到在这段时间里能够到达地球的光线。假如某个平行现实位于这138亿光年之外,即使它存在于我们能够感知的维度中,我们也无从知晓它的存在。
理由5:对无神论者而言,多重宇宙更说得通
这张美丽的银河系磁场图由普朗克轨道天文台对银河系中星际尘埃释放的极性光展开的首次全天空观测结果制作而成。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曾在2008年的一次采访中解释道,假如主宰物理世界的法则稍有变化,生命就无法存在。例如,假如质子的质量只比现在多0.2%,就会因为不够稳定而分裂成更简单的粒子,原子也就不可能存在。而假如引力的作用比现在稍强一些,结果更是可怕: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会被压缩得更厉害,导致燃料在几百万年内就会燃烧殆尽,地球这样的行星也就彻底失去了演变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微调问题”(fine-tuning problem)。
有些人将此视作“造物主”存在的证据,认为只有在上帝之手的精心校准下、各种条件才能实现精确平衡。这种说法令无神论者很难接受。但假如存在多重宇宙,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就可能只是碰巧集齐了所有利于生命存在的因素而已,也就给了无神论者一个申辩的机会。
林德在采访中表示:“对我而言,多重宇宙在逻辑上是可以成立的。你可能会说,‘这也许只是一次神秘的巧合。也许上帝创造宇宙是为我们的利益着想。’我并不了解上帝,但宇宙本身可能会无限复制,最终将每一种可能性都呈现出来。”
理由4:有了多重宇宙,时间旅行者就不会搅乱历史了
在电影《回到未来》中,主角马丁不得不为自己扰乱了历史而担忧。但多重宇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经典电影《回到未来》三部曲让许多人迷上了时间旅行这一概念。但自电影播出后,至今无人成功打造出电影中那样的时间穿梭机。不过,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时间旅行至少在理论上可行。
假设可以进行时间旅行,我们还得设法避免电影主角马丁遇到的危险情况:无意间改变了过去的某次事件,结果触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改变了历史进程。比如在《回到未来》第一部中,主角马丁无意间阻止了使他父母相遇并相爱的那次事件,险些导致自己被整个抹去。电影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情节,确保马丁的父母能够走到一起、生下马丁。
但正如科普作家乔治•德沃斯基(George Dvorsky)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存在多重宇宙,就没必要设计这些滑稽情节了。“平行世界的存在意味着时间线不只有一条。”假如有人回到过去、改变了某个事件,只会生成一系列全新的平行宇宙,并不会改变原本的时间线。
理由3:我们也许是一个先进文明的模拟版本
足够先进的外星文明(与这些文明的科技水平相比,人类就像旧石器时代的穴居人一样)也许能造出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以复制出整个人类历史。
前文针对平行宇宙展开的讨论也许已经让你足够头大了,但下面还有更奇怪的呢。
2003年,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主任、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眼中的世界(即我们所处的宇宙)有没有可能只是另一个宇宙的数字模拟呢?博斯特罗姆认为,要想栩栩如生、事无巨细地复制出整个人类历史,需进行的计算次数将高达10的36次方。
而足够先进的外星文明(与这些文明的科技水平相比,人类就像旧石器时代的穴居人一样)也许能造出如此强大的计算机。事实上,就算将有史以来的每一位人类都模拟一遍,耗费的电子资源也并不算多,因此由计算机生成的“人类”也许比真正的人类还要多。这意味着,我们也许生活在现实版的《黑客帝国》之中。
但情况还能更复杂些:模拟我们的文明会不会本身也是另一个文明的模拟呢?
理由2:人类从很早之前就开始设想多重宇宙的存在了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克(Hipparchus)编制了已知的第一份星表。古希腊哲学中有“原子论”学派,认为在一个无限的虚空中分布有无数个世界。
这当然算不上什么有力的证据。但有一句谚语很有意思:凡是你能想象到的事物,都必定存在。这句话也许有一定道理。毕竟早在休•艾弗雷特提出他的多重宇宙假说之前,历史上已经有很多人先后设想出了多个多重宇宙版本。
例如,古印度宗教作品中就充满了对平行宇宙的描述。古希腊也有一个学派认为,世上存在无数个世界,分散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之中。
中世纪时期,多重宇宙的概念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1277年,巴黎主教甚至指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存在一个世界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质疑了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平行世界的能力。而到了17世纪,科学革命的带头人之一、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也提出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世界,每个世界都由一套不同的物理法则主宰。
理由1:这符合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规律
图为葡萄牙宇宙学家和制图师巴尔托洛梅乌•维力乌( Bartolomeu Velho)在1568年绘制的地心说宇宙模型。而如今我们知道,就连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都无足轻重,更别提地球了。
虽然多重宇宙的概念看似奇怪,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很符合人类对自身和宇宙的认知在现代历史中的变化过程。
曾有物理学家指出,西方人在不断发掘现实的本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越来越谦卑。一开始,人们认为地球才是万物的中心。但我们逐渐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就连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也无足轻重。
而多重宇宙的理念则将这一规律在逻辑上发挥到了极致。假如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毫无特殊性可言,因为每个人都有无数个版本,绝非“独一无二”。
但有些人认为,在这条思维扩展之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而已。正如斯坦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李奥纳特•苏士侃(Leonard Susskind)指出的那样,也许在几个世纪之后,未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会将我们这个时代称作“从狭隘、偏颇的20世纪宇宙观开始向更广大、更完善的多重宇宙观转变的黄金时代”。
作者手记:
自从我读了莱斯特•德•雷(Lester Del Ray)在1966年出版的小说《无限个可能的世界》之后,就一直对平行宇宙这一概念着迷不已。在这本书中,两位发明家创造了一台设备,能够将人在不同版本的现实之间来回输送。例如,在其中一个宇宙里,哥伦布从未发现过新大陆;而在另一个宇宙里,美国南方赢得了南北战争。自这本书之后,多重宇宙的概念便开始频频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叶子)
https://tech.sina.com.cn/d/s/2019-11-26/doc-iihnzhfz1720209.shtml
独立的宇宙似乎不只一个:为什么多重宇宙令我们不安?
已有 2465 次阅读 2017-4-15 07:03
独立的宇宙似乎不只一个:为什么多重宇宙令我们不安?
杨学祥
多重宇宙论
据中新社1999年7月23日长春消息,长春科技大学杨学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黑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天体,其内部的物质既不能出来,外界的物质也不能进去。“黑洞”是一种理论上的预言,很多观测事实表明它可能存在。科学界普遍认为,物质只能进入“黑洞”,而不能逃出“黑洞”。杨学祥教授经过研究认为,由于能量是守恒的,其它天体相对“黑洞”的位能转变为该天体运动的动能。根据他的计算,由于运动天体速度不能大于光速,所以其它天体不能无限地靠近“黑洞”。“黑洞”与其它天体之间最短距离是“临界半径”。这表明,一个“黑洞”天体一旦形成,那么物质既不能进入,也不能逃出。杨学祥的封闭“黑洞”模型表明,像“黑洞”这样独立的宇宙似乎不只一个,它们都有自己的确切边界且互不相通,而人类只能观察到自己所在的宇宙。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761.htm
相关博文
自然对社会的冲击:关注科学领域六大问题的争论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7-8-29上海热线《绿色论坛》
自然对社会的冲击:关注科学领域六大问题的争论
杨学祥
当前国际科学界的争论不仅存在而且日益激烈,在多学科的综合评价和边缘学科衔接与发展上,各种学说的冲撞和整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地球内核差异旋转的发现与争论、南极臭氧洞成因的争论、多重宇宙论的提出、强潮汐激发地震及陆海地壳翘翘板运动的计算、流感爆发气候特征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波动性的争论等等。自然环境失衡和自然灾害频发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冲击随处可见,相关问题的讨论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领域。
3 多重宇宙论的提出
2006年9月5日,李政道在诺奖得主北京论坛作了精彩的演讲。他说,从引力场我们知道有“暗物质”的存在,可是“暗物质”不是“我们这样的物质”。为什么呢?“暗物质”没有电磁作用力。“暗物质”没有强作用,这是从引力场我们可以知道的。可是从引力场我们可以求出来,“暗物质”的能量比“我们这样的物质”和“反物质”总加起来的能量大了至少5倍!“暗能量”更奇怪!“暗能量”是一种“负的压力”,因为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我们知道我们的宇宙是在膨胀;它不光是在膨胀,它是在“加速地”膨胀。这个“加速地”就表示有“负的压力”在把它“拉开来”。所以从宇宙膨胀的加速度,我们可以推出来“暗能量”有多少——“暗能量”比我们这一类物质跟反物质的能量至少大14倍!“暗能量”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这是两年前我的一个试探(示意),《“暗能量”可能的来源》。我的观念是“天外有天”。什么叫“天外有天”呢?就是说假如我们的宇宙在膨胀,而且以加速度在膨胀,那“外面”是什么呢?很可能在“我们的宇宙”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宇宙[1]。
据中新社1999年7月23日长春消息,长春科技大学杨学祥教授通过研究发现,“黑洞”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天体,其内部的物质既不能出来,外界的物质也不能进去。“黑洞”是一种理论上的预言,很多观测事实表明它可能存在。科学界普遍认为,物质只能进入“黑洞”,而不能逃出“黑洞”。杨学祥教授经过研究认为,由于能量是守恒的,其它天体相对“黑洞”的位能转变为该天体运动的动能。根据他的计算,由于运动天体速度不能大于光速,所以其它天体不能无限地靠近“黑洞”。“黑洞”与其它天体之间最短距离是“临界半径”。这表明,一个“黑洞”天体一旦形成,那么物质既不能进入,也不能逃出。杨学祥的封闭“黑洞”模型表明,像“黑洞”这样独立的宇宙似乎不只一个,它们都有自己的确切边界且互不相通,而人类只能观察到自己所在的宇宙[2,3]。
计算还表明,星体在运动过程中,加速时吸收能量,减速时释放能量,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质量趋于无穷大,能量趋于无穷大。宇宙中的暗能量和暗物质可能与物质的高速运动和高速旋转有相关(这意味着高速运动和高速旋转可能达到隐身的效果)。目前人们感兴趣的是密度极大的黑洞,实际上,密度小的天体只要体积足够大,也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黑洞。我们所在的宇宙就可能是一个正在膨胀着的封闭黑洞[3]。
争论是科学的生命,没有争论的科学是死亡了的科学,是无法向前发展的[4]。日前,一批美国科学家提出所谓的黑洞根本是子虚乌有的观点,引发激烈讨论。某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是为传统的黑洞理论敲响的第一声丧钟。俄罗斯科学家伊戈尔-彼得罗维奇-科普洛夫教授则认为,宇宙从未发生过“大爆炸”。根据大爆炸理论,星系连同其它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都产生于一个所谓的奇异点。这个奇异点中集中了所有宇宙最原始的物质。与这种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相对照的是,中国研究生质疑相对论被批为“想当然”,我们提出的“黑洞佯谬”观点长期受到冷落。缺乏创新精神的中国科学面临生死抉择[5]。
参考文献
1.李政道在诺奖得主北京论坛的演讲2006.09.5。气象港 2006年9月08日http://qxg.com.cn/n/?fc=nd&cid=1&nid=7775
2.我国学者认为“黑洞”是封闭的天体。 1999年07月23日18:12 中新社 http://tech.sina.com.cn/news/ology/1999-7-23/2711.shtml
3.杨学祥, 陈殿友, 宋秀环. 太阳系行星公转速度变化与低温灾害.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 29(4):344~348
4.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5.杨学祥. 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 2006-8-30光明网 - 光明观察–学术观点.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02
6. 杨学祥.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及其时空特征. 自然杂志. 2001, 23(4):246~247
7. 杨学祥. 行星摄动与黑洞佯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65~367
8. 杨学祥. 双星对称黑洞模型及其质能喷射机制.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4):506~5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899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