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士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lms 探索科学,传承文化,品味生活!

博文

关于科技的反思(一):越落后的方式,越赚钱

已有 4077 次阅读 2010-7-2 23:58 |个人分类:物理与生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 房地产, 利润

    科学网博客大赛,杨芳博士拿了最佳博客奖和团体一等奖,真是厉害!所获得的奖品自然也是相当的丰厚,而且全是高科技产品,一台液晶电视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不过说起来有点让人郁闷的是,就算把这两个一等奖的奖品加在一起,或者再加上一张往返香港的机票,也买不了北京五环之内的一平米的房子。

    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一下的话,大家就会发现,在目前的中国,越高科技的产品,越不赚钱,越落后的方式,越能暴富。

     先拿杨芳的奖品来说吧,液晶电视,够高科技的吧,虽然我们不知道是第六代还是七代液晶产品,不过我们能确定25英寸的彩电的工艺,应该比建设一方方米的房子要复杂的多。就这么一个科技产品,目前才卖2500元左右,所以注定利润不是很高。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生产液晶产品的公司为什么现在都不好过,北京的京东方最近几年连续亏损,目前靠政府补贴和股市圈钱苟延残喘,上海的上广电去年干脆宣布液晶公司破产,免得形成更大的无底洞。

    另外一个笔记本电脑更是有科技含量吧,杨芳获奖的那种笔记本,可能至少需要5台的价钱,才能在四环之内买个位置不好的房子的一平方米。高科技,赚钱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和生产笔记本电脑或者生产液晶显示器相比,建房子,特别是建普通的住宅楼,技术上要成熟很多。不过房地产的利润,却比生产液晶或者电脑高的多,所以因房地产而挤入福布斯富豪榜的人所占的百分比,就比较大一些。不过建房子要先买地,建好了房子是否能卖上价,是否能赚钱,还是有风险的。虽然目前看搞房地产的人都基本赚了大钱,但是人家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感谢国家过去几年持续的货币扩张政策,让投资房地产的人的风险都基本化解为0。接下来国家是否还会这样搞,不确定。因此房地产的暴富,虽然不需要高科技,但还是需要一些胆量和气魄的。如果没有偷工减料,合理致富的话,我认为大家对这些老总,比如地产大鳄或者王10或者潘11,可以羡慕,不应该妒忌。

按照潘11的说法,他盖房子给大家,虽然赚钱,但是投入巨大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所以赚的只是辛苦钱。潘11比较羡慕那些在北京拿到地皮之后啥也不做,只是简单炒地皮的人,这样的赚钱方式,科技含量可以说为0,但是最近几年看,收益却是最多的。

不多举例了,上面的几种生产方式,就当做高科技,一般科技,0科技的三种典型吧。通过三种生产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越高科技,赚钱越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在这里,说一点我个人的浅显的看法:

1)高科技比较难赚钱,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行业基本是面向全球竞争,产品的流通性很好,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垄断地位,再加上管理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赚钱就很难,超额利润更谈不上了。再补充说明一下液晶生产线的例子,虽然我们的上广电的液晶生产部门倒了,京东方的也不赚钱,但是深圳富士康的液晶生产线,还是有微薄利润的,而且按照郭台铭的说法,从来没有从政府拿过补贴。

2)房地产的0风险,主要还是在于过去几年政府发行货币太多太滥,造成房价持续的升高,所以搞房地产的,只要等一等,就能卖高价,风险为0。这种靠持续通胀来拉动经济的方式,如果持续进行下去,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鼓励投机,影响实业,造成贫富差距过大,最终影响社会和谐。

3)至于炒地皮暴富的方式,说明我们的社会管理,存在巨大的问题。一般土地出让两年,如果不开发,政府就要收回。现在牛人在北京上海拿地,超过5年不开发的,有的是,而且都能找到政府理解的理由。另外就是存在一些弱智的国企,助长了这种方式。比如前几年,有人在青岛附近的即墨临海,注册个项目公司,拿到了一块地皮,这块地在空了一年之后,以10倍的价格转让出去了。接收的是国企中粮地产公司,中间是否有问题,有人关注,没人回答,最终不了了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技是推动生活更美好的最终决定力量!从现在的情况看,这是真的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181-340755.html

上一篇:金岩石:总说错话的海龟经济学家
下一篇:高考文言文作文被评为满分是个悖论
收藏 IP: .*| 热度|

31 武夷山 茹永新 鲍得海 李传亮 陈儒军 陈绥阳 朱志敏 陈安 杨秀海 刘立 李宁 吕喆 金小伟 孙永昌 吕乃基 张天翼 孔晓飞 蔣勁松 李学宽 赵莹莹 侯成亚 张旭 黄丹萍 白图格吉扎布 王永林 宁佳 曾新林 xiaobaiyang ffy woxing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