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学网】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研究生涨工资 精选

已有 22540 次阅读 2010-8-15 04:59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文章题目是随便起的,主要是因为我这篇文章内容有点杂,我也找不到太好的题目,所以希望读者不要对文章的题目挑刺。

之前写了一篇《为什么中国研究生“必须”涨工资》,在文章后面发现这样一条评论,我单独回复一下:

发表评论人:[游客]深海潜水员 [2010-8-14 21:13:45] ip:60.168.88.*

讲三个故事,不知大宝同学读了以后会有何感想?

故事1
人物:甲和乙。故事梗概:甲生于美国,乙生于中国。两人都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毕
业。甲毕业后在美国某名校任教职,年薪8万美金(约等于50万人民币);乙毕业后在中国某名校任教职,年薪4万人民币。乙对现状颇有怨言:我和甲都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毕业,凭什么甲的薪酬是我的约12倍!真是没天理啦。不行,我要求涨工资,至于金额么,怎么也得给个30,40万的才合理吧。

故事2
人物:甲和乙。故事梗概:甲和乙均生于中国。两人都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毕业,不
同的是甲毕业后在北京的某外企工作,年薪20万人民币,乙毕业后则在某二线城市的小公司就职,年薪也就5万人民币。乙对现状颇有怨言:我和甲都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毕业,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凭什么甲的薪酬是我的4倍!真是没天理啦。不行,我强烈要求涨工资,至于金额么,一年怎么也得给个15万左右的才说得过去吧。

故事3
人物:甲和乙。故事梗概:甲和乙均生于中国。两人都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博士生,不
同的是甲在美国某名校攻博,奖学金2万美金(约15万人民币),乙则在中国某名校读博,年工资约1.5万人民币。乙对现状颇有怨言:我和甲都是凝聚态物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凭什么甲的薪酬是我的约10倍!真是没天理啦。不行,必须给我涨工资,至于金额么,一年怎么也得给个5,6万的才像样吧。

————————————————————————
Neil反面教材:

一、关于中国研究生和大学教授是否应该涨工资的问题,以前网络上有过很多争论。对涨工资持反对观点的人和持支持观点的人都会举相应的例子,上面这3个故事就是典型的反对方给出的例子。

这3个故事的共同出发点在于:它们把中国的研究生和教授要求涨工资归结于只是单纯和外国同行进行比较的结果

不得不承认这3个故事的作者很聪明,他利用这种“国内和国外的比较”掩盖了中国科研整体行业(包括教授和研究生)收入不合理的事实,他把这种“不合理”归咎于国内科研人员妄想与国外科研人员收入持平这种明显缺乏理性依据的理由,以此误导读者,使读者误以为中国科研整体行业收入不合理的说法既不是目前的现状,也缺乏真正理性的理由,它只是中国科研人员在物质上“过分”的要求。

你如果能看明白这一点,那么这3个故事背后的小伎俩就很容易拆穿了。

在上面的3个故事中,首先出现的数据是国外某行业的工资状况,比如“在美国名校读博,奖学金2万美元一年”。

看到这句话之后,请不要继续往下看,先回答我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都知道美国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在一年2万美元左右,但是请问为什么在美国大学读博,奖学金是一年2万,这个奖学金制定的标准是什么?

它只是根据美国研究生和其它国家研究生收入对比之后制定的吗?显然不是。如果全世界所有国家研究生的收入都是根据与国外同行收入的对比得来的,你的是参照我的,我的是参照他的,他的是参照你的,那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国家有明确的标准呢?

所以不光美国研究生的收入不是单纯跟其它国家研究生的收入对比之后制定的,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研究生的收入本质上都不是单纯跟别国研究生的收入对比之后制定的。

那么它到底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答案在于:根据这个国家的物价,经济情况,教育在这个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这个国家的科技发达程度以及该国国民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来制定。

比如美国研究生2万一年的奖学金就是根据美国自己的物价,经济情况,科技和教育水平来制定的,这种标准才是一个明确的标准。

那么2万一年在美国是什么样的工资标准和消费水平?

科学网上有很多在美国读书和工作的人,相信这些网友比我更清楚,我说一个大概,如果不对,欢迎纠错:

如果是单身,基本上可以“花60%,攒40%”,也就是大约每个月花1000美元(什么具体消费取决于地区这些话我就不添加了,我只说大概,你们懂的)

如果是两个人都申请奖学金,并且在美国结婚或同居,那么两人住一起的花费比两个人单独花费之和要少一点(比如:租房子肯定便宜了),这样的话大概两个人是“花一半攒一半”的状态。

这里的“花”是指日常开销:租房,交通,饮食,日用百货,以及一些基本娱乐(比如看电影,听音乐会之类的,KTV在美国不流行)。

而除这些日常开销之外的盈余部分,可以用来旅游(去欧洲之类),买些小玩意儿(比如单反),养车(有人可能会把养车的费用归结到日常开销里)。

这些钱,与美国社会各阶层工资相比算少的,但却是一个研究生在美国“足够花”的。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大学提供给学生的奖学金,不是一个只能支持基本生活费用,徘徊在温饱线的奖学金?

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没有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以“你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为理由而只给学生提供小额度的奖学金?而是给足够学生吃喝生活的钱?

这里说的是美国,但不止美国,还包括欧洲,澳洲,新加坡,日本,韩国,甚至台湾,等等。

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反思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其中有一条最令人信服:美国大学给你高额奖学金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你的经济问题,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理念有些诡异:既然你是来读书的,你就应该头悬梁锥刺股,一顿不吃饿得慌,天将降大任于你,所以你活该没钱吃饭。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何者更有利于一个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何者更有利于科研人员专注于其工作,何者更能顺应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请读者自行判断。

我要你自行判断,这是很客气的说法,要不客气的说,这么简单的判断题如果你都做不对,那么你真的对不起自己花那么长时间来阅读我的文章了。


二、的确,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待遇不能一味向美国或者欧洲其它经济强国看齐,每个国家有其自身的情况,中国也有中国的国情,我们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我们的现状

这个观点是比较理性的,我也赞同这个观点。而正因为我赞同这个观点,所以我才要强烈支持涨工资。

为什么?你想想看,中国研究生补助前些年一直都是不到300元/月,这个标准是哪年制定的?这个标准从制定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物价上涨了多少倍?

在一碗拉面从数年前的2元人民币涨到现在的10几元人民币时,中国研究生的补助可是一直都没涨过,还是每个月不到300元。这一成不变的政策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现状吗


三、最近一年我们的政策终于跟上来了,教育部出台了新的研究生补助标准,提高了研究生的待遇,给研究生涨了工资,对此我表示强烈赞同和鼓掌欢迎

但在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涨得额度还“不够”。

多少算够?根据我自己的计算,在北京,博士生要涨到4000元左右每月比较合适,也就是说比现在涨完之后的工资再高1000元为合适。同时教授的工资也要涨到1万元每月为合适(教授1万元每月,这样的工资在科学院的各院所里不算罕见,但在大学里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大学教授的待遇也的确有待提高啊)。

或者用一种更为先进的计算方法研究生的待遇与教授待遇挂钩,二者成正比关系,教授的平均工资如果随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各种因素发生了上涨,那么研究生的工资也随之增长。这样可以免去许多政策上调整的麻烦。

比例系数大概多少?我认为在0.4左右比较合适。也就是如果教授1万,那么相应的博士4千。

为什么要定0.4的比例系数?这是我根据教授以及研究生日常生活的各种开销估计出来的。目前还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仅供参考。^_^

四、我发现目前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研究生们呼吁涨工资时,第一个跳出来打压学生的并不是政策的制定者,持反对意见最为强烈的也不是政府的官员,而是大学教授和那些同样读过研究生,过过苦日子的人,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很惊讶,我原以为既然这些教授曾经也做过研究生,他们应该更能了解读研究生的苦楚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他们应该更支持中国的研究生涨工资才对,可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反对呢?

后来我发现,原因有如下几个:

1、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政策,规定研究生的奖学金中只有少部分是国家负责的,更大一部分则是由学校财政支出和教授科研经费支出,而学校财政支出总会变相成为教授的科研经费支出。所以归根结底,中国研究生的工资,主体部分是老板出的。如果研究生要涨工资,教授就要负责给学生多掏钱,教授的科研经费申请压力就会更大。

这使得教授与研究生之间形成了利益冲突,在这样的利益冲突面前,教授不得不为自己考虑,而站到研究生的对立面上去。

说实话,给教授和研究生构筑这样的利益冲突链条,利用教授来打压和限制研究生,我不知道在国外是否也一样,我不知道这最早是谁的注意,但必须得承认,这招很好使。作为管理者,只要构造出这样的链条,便省去了最大的麻烦,不用担心研究生会有太大的意见,因为他们的导师会自动把他们的意见平息掉,所以上面不用掏钱,平时只乐呵呵的坐看教授与研究生之间互相掐架就行了。

科学网上出现的教授与研究生之间的掐架,就是这种利益冲突的表现。

2、我不想把什么事情都上纲上线到人品和思维模式的范畴,但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脑子的确有问题。

有的人,他在一个不公平,不正常的环境中成长,由于在不平中生活得过久而变得麻木,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不但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种不平,把不正常当作了正常,还主动把那些对正常环境有要求的行为当作不正常来对待。

对这样的情况,刚巧有一个术语可以形容,叫做“奴性”。

——————————————————————————

中插概念解释:奴性

一种内化为自身主动性、自觉性的意识与行为,表现为对被给予的,对自身有消极意义的事物的无原则的接受性

要素

(1)内化为自身主动性、自觉性:最初是外在强加的,但逐渐内化为自身自觉意识

(2)被给与的:被动的,而非自找的

(3)对自身有消极意义的事物:对自身没有益处

(4)无原则接受:接受的无条件性

本概念解释来自百度百科

——————————————————————————

具体到我们讨论的问题,这些人的表现在于:他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读研究生时吃尽苦头,由于改变现状无望,久而久之,他反而把自己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正常的和合理的。而一旦他发现有人对这样的环境表示不满,他反而觉得这些人的诉求是不正常不合理的,以及不可理喻的

他自己在读研究生时只能吃窝窝头喝棒子面粥,他就认为读研究生吃窝窝头喝棒子面粥是理所当然的,别人也应该如此,而倘若有人在读研究生时想吃面包,他就认为这个人有病。

我不知道在心理学上是如何界定这样的人的,但在我的字典里,一般会认为这样的人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

必须指出奴性以及相应的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病态的反应,但遗憾的是有这样症状的人在我们身边并不罕见。

注:有一位网友指出这并不是一种“强迫症”,而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此对这位网友的科普表示感谢。

3、除具有奴性的强迫症患者以外,我还见过一类人,纯粹属于个人心理阴暗,他生平就见不得别人比他有半点的好。

只要他在年轻时吃过苦受过罪,他就认为别人也一定要在年轻时也吃苦受罪,否则他心理不平衡。

只要他在读研究生时一个月只有300元人民币的国家补助,他就认为其他人在读研究生时的补助绝对不能高于这个数,否则他心理不平衡。

在他心里总是有一句话在彻夜回想:凭什么我读书时就那俩破钱,凭什么轮到你们读研究生时就要涨工资?凭什么你们能占便宜,凭什么让我吃亏?

对于前面提到的具有奴性的强迫症患者,我通常会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毕竟他们是病人,对病人我们要有同情心。

可是对于这样心理阴暗的人,我从来都是直接竖起中指,不多解释。

4、当然,我们不能给所有持反对意见的人扣帽子,我们不能说所有持反对意见的人都有病或者心理阴暗,在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中,也的确有人本身没有利益冲突,只是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理性的讨论问题的,对这种讨论,我们欢迎。

另外还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则是因为他们自己掌握的信息不足或者对问题认识不够,举个典型的例子:有人说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他在国外读研究生的时候,国外的待遇没有我说的那么好,还有人说他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时候,国内研究生的生活也没有这么糟糕,对此我一概不回复。我希望您更新一下您掌握的信息再来讨论。我写的文章是即时的,我的信息也是即时的,所以我也希望您的信息也能够是即时的,或者至少是与时俱进的。您拿八百年前的数据来跟我讨论今天的情况,您会让我在无形中有一种和古代人辩论的压力。


五、这篇主题思想就这么多,最后闲扯几句:

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言论,比如:我说研究生必须涨工资,而且现在涨得额度还不够,就肯定有人说我穷疯了,每天就想着钱;我说研究生不好找对象,就有人指责我是猥琐男,因为找不见对象对女孩子有偏见

对此我解释一下。

我在评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只是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它并不一定是我个人生活情绪和状态的反映。我说研究生应该涨工资,并不意味着我家里特别缺钱,要靠这点工资来给爹妈养老。我虽然不是富二代,但最起码也是在省会城市成长起来的孩子;我父母虽然不是高官显贵,但最起码在地方上也是各自专业领域内有一定建树和名望的知识分子;我家虽然不像我实验室几个好友一样家有几千万的资产,但在北京买个小破房子的能力还是有的;我在科学院过得虽然邋遢,但每个月200元的水果钱我是从来不会心疼的。

至于我的私生活如何,我在现实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如何,没什么必要在博客上与别人分享,我只提示你一句:我的博客在网络上的人气还凑合,但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的人缘比我的博客还要好那么一点点,我之所以单身,只不过因为我是一个有身份证的人,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没碰到,也不愿随便将就罢了。

我之所以会写一些看似抱怨的文章,归根结底在于我知道自己的文章还是有人看的,作为一个网络写手,我有自己固定的并且在逐步扩大的读者群体,虽然我的读者群体并不是涵盖所有行业的公众群体,但在我自己的圈子里,他们却可以涵盖大部分单位的。

我的博客能够吸引如此多的目光,这主要归功于我自己,好吧,我错了,我不继续引用郭德纲相声里的句子,免得反三俗捎带把我做掉。

非常感谢网民给予我的博客足够多的尊重和目光,这种目光的聚焦同时也意味着话语权的集中,在中国,我很清楚话语权的力量,所以我认为我有责任利用这样的话语权为大多数人表达一些声音和看法,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利益的事。

所以我写一些文章,表达一些看法,反映一些大多数人生活的现状,我相信我的行为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相信我的行为是会有一些潜在的积极影响的,即便现在显现不出来,将来终会有所表现。当然,即便真的没什么意义和影响也无所谓,因为我只是在写博客而已。写博客不是我的职业,所以我也不会看得那么重。


至于我为什么在写文章时总拿自己举例子,很多时候是因为那样写出来的文章读过之后让人感觉更真实,而我举的自己的例子本身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我相吻合,这就要考验读者们的智商了,聪明人在我的文章中所读出来的不是一个Neil,而是大多数人的影子,傻子在我的文章中只能看到一个猥琐男的故事。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你们懂的。



博士生与农民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353116.html

上一篇:嗯,写东西注意用词
下一篇:请注意你的素质(4)
收藏 IP: .*| 热度|

90 吴景鹏 周洪 刘磊 刘晓松 李力强 侯志博 刘瑞丰 宗伟凯 唐旭 翟远征 寇飞 舒喜 杨艳明 褚昭明 魏龙刚 黄有松 曹聪 卢元 王恪铭 李松 王列 汤旭光 王涛 刘焕军 赵里昂 王超东 马建全 崔鹏碧 郭文炎 徐威 霍天满 武夷山 赵星 马红孺 李小文 刘全慧 文绍 李传亮 陈儒军 赵明 朱志敏 王春艳 刘世民 李国强 丁甜 陈苏华 刘颖彪 熊李虎 吕喆 金小伟 迟菲 苏红 卞勇 李黎 魏东平 杨芳 王启云 刘玉仙 刘永稳 贾利军 张芳 杜仁骞 顾汉念 梁桥康 郭桅 封成斋 王有基 武京治 田松 蔡津津 许亮 钟君 孙怀卫 王庭 曹文虎 姚莹莹 sun9622 silentyf liuzhan001st ywh222 chenxizh youii xiaocao81091 hjddmsh cgy fromnowon jiaff rlxahz micalhe wangguoxun

发表评论 评论 (7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