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zy 揭开意识活动的神秘面纱

博文

《楞严经》中 “菩提” 一词新解

已有 4209 次阅读 2015-11-29 10: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研究, 脑科学, 佛法, 涅槃

《楞严经》中菩提一词新解

-- 都世民心脑科学研究讨论之拙见

钟振余(宁波大学)

近期,科学网博主都世民先生发起心脑关系研究的科学讨论。他的系列博文所涉学科领域广泛,提出的所有问题均属当代科学研究之难题。既然大脑活动机制和意识原理尚未被研究清楚,则参与讨论者或研究者均不应轻易否定任何可能的探索结论,尤其不可用自身学科的知识范畴轻易批评横向学科研究之结论。都世民博主的讨论值得关注。本文借用“心与灵魂的讨论[1]一文中所引用的《楞严经》卷一内容,展开进一步讨论。即:“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如果将上述“菩提”一词理解为神经元,则这段文字用脑科学理论进行解释就更容易明白其内涵所在。按照神经模块化功能分工模型[2]解释,端脑神经元是记忆信息的储存载体,左右半球大脑包含几十亿或几百亿个神经元,在人类出生初期,所有这些神经元均处在“元清净体无任何记忆信息)”状态。生命成长过程中,大量外部信息被端脑神经元储存起来。端脑神经元之所以能储存记忆信息,在于神经元具有“识精元明”的自身属性,神经元精确地储存了各类信息后,出生时具有的那种原始状态不复存在元清净体”的先天状态被后天的外来信息取代,神经元不再安静,它要将后天储存的信息发送出去,所以,大脑形成意识时就有了“能生诸缘缘,指记忆事件)”的内部信息来源。如果不考虑外部信息对意识的影响,则丘脑网状神经群、脑干网状结构及下行运动神经接收到记忆信息后,形成的感知就是佛陀所讲的“缘所遗者”。佛陀希望将自己的研究结论告诉大众,可惜无人能理解。其焦急心情可见一斑:“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大脑神经元以电信息作为驱动媒介,其储存和发送的记忆信息相对于大脑产生的意识而言,当然属于“无始生死根本(几十亿个记忆神经元所处的状态只有两种:储存信息或无信息、发送信息或安息,这些都与生死问题无关,更无起始或终了可寻)”。这种认识不要说二千多年前的人们无法理解,就是现代人类同样未能真正理解。因此,“用攀缘心,为自性者(记忆发送的信息引起回记忆事件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称为‘攀缘’)”的人类,将生命中大量的快乐和烦恼都误认为是一种本性。佛陀通过修身养性及禅功修炼的实践探索,理解了大脑活动的这些规律,并告诉人们“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此处“涅槃”并非死掉的含义,而是指神经元调整到安息状态,涅槃者,不发信息也。修炼有成的佛祖,在禅功修行进入最佳状态时,其端脑神经元不再主动发放信息,丘脑网状神经群、脑干网状结构及下行运动神经等感知神经均处于接收待命状态,却无驱动信息相当于在无线电波静默的空间环境下,各类无线接收设备处在开机运行状态[3]。在此环境下,大量感知神经形成的意识状态让个体处在无限美妙之中。这是生命个体处在清醒之中,而非昏睡状态,更不是化学毒品麻醉所致,谨此,足以说明佛法修炼之不易。普通人在热水浴后,大脑休息放空的某一瞬间,抑或,偶尔也能获得类似于佛陀禅功的韵味体验。但愿未来的某一天,你也能如佛陀般无限感叹:美哉!妙哉!


参考文献

[1] 都世民,心脑科学研究的早期模式---心与灵魂的讨论,科学网,2015.11.26,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39385&do=blog&id=938878

[2] 钟振余, 揭开意识活动的神秘面纱,科学网,2015.10.27,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24380&do=blog&id=931379

[3]钟振余,  佛法养生与意识修炼, 科学网,2015.4.1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88205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939583.html

上一篇:从大脑神经活动机制评论未来机器人的功能
下一篇:记忆信息与大脑神经元固有频率的关联性
收藏 IP: 115.214.137.*| 热度|

4 许培扬 赵志杰 何平国 都世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